刘秀为什么不杀开国功臣;刘秀设尚书台,高度集权;越南二征夫人造反,日本被赐号倭奴国; 汉明帝的尊师和“为政苛察”。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经过西汉末年群雄乱战,最后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当上了皇帝。
52-1 东汉疆域图 一
说到刘秀这个名字,如果你还记得,前面我们讲过一位大知识分子刘歆,那哥们在汉哀帝刘欣上台之后,因为避讳,改了名字也叫刘秀,然后拼命地帮着王莽瞎忽悠,后来新朝的瞎改革也有他的份儿,被称为国师。
不过在刘歆改名字的时候,我们的光武帝年纪还小,更没有造反,所以两个人没有交集,只是这里面有一个小故事,挺有意思的。这个故事记载在《太平御览》上,说的是光武帝刘秀还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好孩子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也就是一群社会闲散人员,坐在炕头上唠嗑。
有人就说了,我昨儿看见了一本谶书,书里面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人接口道,这说的一定是俺们的大国师刘秀啊,莫非这家伙要造反?这时候还是一个小屁孩的光武帝刘秀在一旁也接口说:“安知非仆乎?”你们咋知道那个刘秀就不是我呢?结果当然是大家哄堂大笑。
刘秀在当上皇帝之后的第三年,和姐夫邓晨聊天时,突然想起了这件事,就对着姐夫叨咕了一下,邓晨很平静地感慨了一句:“仆竟办之!”你小子,竟然做到了!“仆”这个字在古代是男子的谦称,意思是我这家伙如何如何,与人交往,对着别人说话时,一般是不能用的,不礼貌,更何况对方还是一个皇帝,可是光武帝刘秀听了之后,非但没有不高兴,还哈哈大笑,得意非凡。
他不生气的原因很简单,邓晨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你刘秀从一个说句话都被大家嘲笑的小屁孩泥腿子,变成九五至尊皇帝,这,就是天命,“仆竟办之”这么神奇的事情,那一定是老天爷的意思。
刘秀听懂了这句话里面的天命味道,很喜欢。其实,这位开国皇帝和那个时候所有人一样,也笃信天命。前面说他定都洛阳,今天我们写这个“洛”字,是一个三点水加一个“各自”的“各”,可是那时候您要是这么写,完了,咔嚓一声,脑袋可能搬家了,为啥?因为东汉时候这个“洛”字是左边一个“各”,右边一个“佳人”的“佳”。
这个写法和简体字繁体字没有一毛钱关系,主要原因还是大知识分子刘歆,他把当时民间流行的朝代五行相生说修改之后,弄成了一套完善的系统,一句话,每一个朝代,都有对应的一个五行属性。按照他的说法,汉朝属于火德,木生火,水克火,首都的名字里如果出现三点水就很不吉利。所以,光武帝刘秀大笔一挥,把“洛”字给改了。当然,你都能猜到,后来朝代的属性如果是亲水的,就又会把这个“洛”字改回去。
那么这个朝代五行学说影响了我们中国历史多长时间呢?我可以非常坦率地告诉你,一直持续到今天,具体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自己体会。
上集我们说,刘秀当上皇帝之后,没有大规模杀功臣,其实,关于开国皇帝杀功臣这件事,前面我们在讲刘邦刘老幺的时候,也简略地说了一些,但没有展开讲,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古代皇帝真正大规模屠杀功臣的很少,甚至可以说只有朱元璋朱重八这一个家伙,其他像刘老幺杀的根本就不是啥功臣,后来的唐宗、宋祖、元祖、清宗基本上就没有滥杀。
不过,无论如何,事实上,每一个朝代,还是有不少开国功臣脑袋搬了家,那么,这些倒霉蛋为啥被杀?在我看来,就三个原因,一是皇帝怕你造他的反,二是皇帝怕自己蹬腿之后,你造他儿子的反,第三个就是立威和治国需要。
前两个原因很容易理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从陈涉吴广喊出这句口号之后,中国就告别了血统论。无论怎么忽悠,宣传工作做得多么好,第一代皇帝和开国功臣心里都清楚,所谓皇帝,就是拳头硬打出来的,我能当,你们这些人自然也能当。
如果你能力太大,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我,在军队里威望又太高,还经常对我翻白眼,那我肯定就要小心了。如果你若是再年轻点儿,那我就还要担心死了之后,你欺负我老婆孩子。所以,有点风吹草动,我就会起杀心。
关于第三个原因,立威和治理国家的需要,也不复杂。一个平日里和你一起喝酒吹牛做大保健的哥们,即便是有一天当上了你的上司,你会对他马上就毕恭毕敬,并且言听计从吗?恐怕不会。这种态度当然会影响到新官的威望,甚至由于你的散漫和不配合,还会影响工作。所以很多时候,这位新官可能会采取措施,把你调走了事。
……
刘秀当政期间,有两件和今天的外国人有关系的事情要说一下,第一件发生在公元41年,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的情况下,因为一个贪财如命的贪官,交趾发生了一场由两个女人领导的反抗。
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这地方在秦汉的时候一直属于中国。这两个反抗的女人是一对姐妹,分别叫征侧和征贰,也叫二征夫人。事情的起因是征侧的老公被当时的交趾太守苏定迫害致死,姐妹俩当时就不干了,找个老公容易吗?你个贪官,随随便便就给整死了,那一定要反。
得知造反的消息之后,光武帝派了马援去平叛,这个马援前面也介绍过,以前是隗嚣下属,后来变成了刘秀的忠实粉丝。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带着8千名汉军和1万2千名交趾的伪军水陆并进,很快就平定了反叛。
对于汉朝,这只是一场胜利而已,虽然远了一点,但是对于越南,这是一件在历史上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今天的越南人认为,就是这对姐妹花,拉开了越南九百多年独立战争的序幕,你没听错,他们的独立运动坚持了900多年,到宋朝才算是成功。今天你如果去越南游玩,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二征夫人的雕像、祠堂、庙宇,甚至很多街道都是以她们的名字命名。1964年7月,周恩来总理去越南,还特意给二征夫人陵墓上了花圈。
顺便说一句,这个伏波将军马援,替刘秀东征西讨,立下了很多功劳,最后还死在了沙场上,三国时期著名的武将马腾马超父子就是他的后代。
第二件事呢和日本有关,在历史上,我们一直称东南沿海的日本海盗为倭寇,顺便称日本为倭国。这个词,现在肯定是贬义,你要是当着日本人的面儿说,估计对方会八个雅鹿地骂你。可是如果真的追根朔源,所谓的倭国,其实是当年日本人自己祈求来的一个称呼,并且全称是,倭奴国,意思是长得矮的奴才之国,更加难听。
这事儿是这样的,汉武帝横扫朝鲜半岛的时候,日本本土上就有三十几个部落跟着朝鲜向汉朝表示臣服,只是当时实在是太远了,汉朝不愿意搭理他们。到了公元57年,今天日本九州北部的一个大部落派出了使者,来到洛阳,求光武帝刘秀赐名,刘秀就给了倭奴国这个称号,还赐以印绶。
这件事不仅明明白白地记载在《后汉书》里,而且1784年,在日本九州出土的“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阴刻金印,和一大批文物,都是明证,现在这颗纯金蛇钮篆字印,存放在日本福冈市立博物馆,是日本国宝。
52-4 汉委奴国王金印
在日本使者欢天喜地捧着汉倭奴国王金印回国的这一年,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终年62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你要注意了,这里是“祖”,而不是“宗”,虽然“祖宗”两个字经常连在一起,但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祖”只有一个,“祖有功,宗有德”,有开国大功的皇帝,才能叫“祖”,比如汉太祖刘邦,后面比较好的皇帝都叫“宗”。但刘秀同学的情况当然很特殊,虽然他承认自己是刘老幺的子孙,可是他确确实实也是一个新王朝的开创者,大臣们讨论结果一致认为,他也应该用“祖”,而不是“宗”,所以他的庙号就叫“汉世祖”。
这就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潜规则,对王朝生死存亡立有大功的,不是第一代开国的皇帝,也可以用“祖”为庙号,比如说康熙,就是清圣祖。至于说开启了这个潜规则的刘秀,死了之后如何去跟刘老幺解释这件事,那就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关于光武帝,毛泽东有一段论述,挺有意思的,他是这么说的:“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在我看来,之所以“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原因就是一点,知识分子读书读多了,就变成理想主义者了,对于现实世界里成百上千的实际情况视而不见,和瞎子差不多。他们总觉得,你们这些家伙要是都这样这样了,那我们就能那样那样了,就像王莽,他的王田制出发点很好,希望大家只占有自己能耕种的土地,可现实是,人性是贪婪的,几乎没有人按照他设定的剧本去演出。
刘秀这个知识分子就克服了这个毛病,他既利用书本上的知识,前人的经验,又能兼具顾全实际情况,灵活机动,所以,他不仅仅是造反成功,后来皇帝当得也不错。
五
继光武帝之后,他的儿子刘庄登上皇位,就是汉明帝。他亲娘就是阴丽华,本来他也不是太子,最早的太子是皇后郭圣通的孩子,可是你也知道的,这个郭圣通是刘秀迫于形势娶的女人,虽然也生了几个孩子,但刘秀渐渐地就越来越讨厌这位郭皇后,最后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说“怀势怨怼,数违教令”,把郭圣通废掉了,意思就是不听我的话,经常顶嘴。
这事儿就连《后汉书》的作者范晔都看不下去,直接说刘秀此为托词借口。可是刘秀想换老婆,谁又能拦得住?公元41年,阴丽华当上了皇后,原来的太子刘疆也很自觉,主动辞去了太子储位,就这样,阴皇后的大儿子刘阳改名为刘庄,被立为太子,现在成了汉明帝。
汉明帝和他爹刘秀一样,都喜欢儒家文化,这种喜欢不是像汉武帝那样装出来的,而是真的喜欢。他上台之后,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和大臣家的孩子都要读经书,就连看大门的士兵都得背诵《孝经》,他老人家还时不时地抽查一下。
《后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太子摇身一变,变成了皇帝,可是对待自己的老师,刘庄却和以前一样,每次见面,还是恭恭敬敬地以弟子的身份行礼,这叫“犹尊桓荣以师礼”。他去桓荣家串门,让桓荣坐在尊贵的东面,摆好了茶几书桌,还和当年上课时一样,聆听老师的教诲。
不仅如此,刘庄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桓荣的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老师生病了,派人专程慰问,甚至数次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刘庄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拉着老师枯瘦的手,也不说话,有时候还默默垂泪,很久之后才离开。
你想想,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那些大臣们会如何?史书上说“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全都是恭恭敬敬的,进而你再想想,民间对待自己的老师又会是什么样?不用说,就是一句话,尊师重教在汉明帝时期,那是蔚然成风,老师成了最抢手的职业,嫁人就嫁教书的人。
可是如果你认为刘庄这家伙治理国家也这样的温文尔雅,那你就错了,对老百姓,对知识分子,他绝对是儒家风范,要多仁慈有多仁慈,可是一转脸对待朝廷上的官员,就完全是另一幅嘴脸了。
史书上说他“为政苛察”,也就是对官员的要求极为严厉,当政期间砍了很多权贵的脑袋,而且严格限制外戚、宗室、豪强等各种势力,让他们统统靠边站。他自己的亲外甥想当一个小小的郎官,他实在没招了,说大外甥啊,我自己给你一千万钱,你去当个败家仔行不,就你这幅德行,当官害人。
我们说严厉的人,脾气往往也暴躁,汉明帝也不例外。有一次,一个尚书郎误记了西域属国贡献的供品,被他发现了,这哥们都没麻烦别人,自己手里拎了一根棒子,挽起袖子,穿着皇帝的袍子走下宝座,对着这名下属就是一顿棍棒,吓得整个朝廷鸦雀无声,从此底层官吏谨小慎微,很少出错。
汉明帝不仅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也是如此,《后汉书》里说:“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啥意思呢?就是二更之后才睡觉,五更之前就起来了。古时候晚上的时间分为五个更次,每两个小时为一更,二更是现在9点到11点,而五更就是早上3点到5点,这位汉明帝经常晚上11点睡觉,早上3点起床,只睡4个小时,如果不是在刷抖音,而是读书看奏章,那确实是比较勤快。
总的来说,汉明帝很好地执行了他爹刘秀的与民休息政策,并且提倡孝道,大修水利,鼓励农桑。同时,自己勤政、节约,而对待官吏,他的严厉和苛责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整肃作用,一句话,刘庄同学是位好皇帝。
不过现在来看,我们这位好皇帝在历史上名气并不大,很多人都对汉明帝知之甚少,这当然是因为没有史学家和文学家替他忽悠。倒是这家伙有两名手下,而且是亲兄弟两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人都知道,这俩货是谁?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