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 有时明知“别人怎么想不重要”,却还是为一句评价焦虑一整晚。比起千百条暖心好评,自己却总会因为那一条负面评论在深夜辗转反侧。
在意、听取他人意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此一来我们才能根据他人的反应给予反馈,产生互动或是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的生活。但如果我们习惯性地、频繁地用他人视角来审视自己,将自己的存在感建立在外部评价之上,就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视为一个可供利用或是供他人观赏的物品,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 也就是丧失了自我主体性,陷入自我客体化的困境中。
► 自我客体化是如何形成的?
- 成长阶段,东亚小孩似乎缺乏良好的建立自我主体性的环境,自信心与内在力量被不断削弱,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缺乏内在力量的人,陷入客体化困境
- 长大独立后,却依旧难以逃离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凝视。似乎只有泯灭自己人性的部分,依赖自己工具性的属性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 你是否忽视了自我客体化对你的伤害?
- 因为在乎他人评价而陷入反复自证的牢笼,是自救还是客体化的帮凶?
- 在自我客体化前提下获得的成就与财富是自由的选择还是“被迫的选择”?
► 如何建立主体性,保护好自己的主角感?
- 选择性听取意见,过滤那些阻碍你成长的观点
- 组建自己的智囊团,听取真正为自己的好的人的意见
- 拒绝“聚光灯效应”,不要去想象别人眼中的自己
- 聚焦于自身,制定个人哲学,寻找属于自己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本期节目我们将聚焦于自我客体化的真相,揭示那些不曾被看到的地带,抚平被评价淹没的心灵。如果你也曾被一句无心的评价困住许久, 如果你也常在“别人怎么看”与“我是谁”之间反复摇摆,如果你曾用尽力气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却渐渐忘了那个原本的自己 —— 那么请和我们一起慢下来,回到自身的感受中。
本期节目参考文献及书籍📚:
《我们都是“打工人”:工作中的客体化》李紫菲,成磊,朱雪丽等
《没关系,别在意》[美] 迈克尔·热尔韦 / [美] 凯文·莱克
《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意]毛拉·甘奇塔诺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02:57 面对播客负面评论:不用过分在意,不要因此影响了自我表达,最关键的是自己
06:10 表面上似乎是在意他人的评价,实际上是难以面对被评价后自己的反应
10:46 打压式教育下,培养出讨好型人格 + 怕被评价怕犯错误的东亚小孩
11:57 自我客体化:当我们频繁借用他人的视角来审视自己时,就会潜移默化地将自己视为一个可供利用或是供他人观赏的物品,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12:50 客体化源自奴隶制度下资本家对于奴隶人性的泯灭,基于人的有用性做出评判
► 自我客体化是如何形成的?
14:03 东亚小孩未建立主体性时,容易被“权威”因素影响,逐渐模糊「他人期待」和「自我理想」之间的界限
16:20 社交媒体「精英人设」和利己性机构广告的PUA下,自己的想法总是受人摆布
17:58 工作客体化:工作客体化的核心是突出和强调工作者的工具性,而否定人性则是在工具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连带结果
19:18 为了追求老板、同事更好的评价,泯灭自己人性的部分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21:04 区分利己性评论与客观真实评论,究竟是PUA还是自我能力问题
► 自我客体化背后不被察觉的真相与危机
23:21 错误的处理机制:自证≠自救,被审视环境下的自证行为无形中成为自我客体化的帮凶,将我们推向自证漩涡无法自拔
25:12 以擦边行业为例,在自我客体化前提下获得的成就与财富并非是真正的自由
► 如何建立主体性,保护好自己的主角感
28:34 建立基本心态:世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别人的评价、自我的评价其实都没意义,因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标准。善用你的“相信”,你所坚信的就会成为你所体验的现实。
29:48 审慎辨别有助于你成长的评价&打击你伤害你的评价,无需一味被动接受所有评价
30:32 组建自己的智囊团,小心筛选智囊团成员,听取真心为你好的人的评价
31:58 拒绝“聚光灯效应”,没有人时时刻刻都在观察你、审判你。热尔韦博士:尝试使用“翻转剧本”的技巧 —— 当你感到被评判时,想象一下角色互换,把自己置于观察者的位置。想想你会如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 —— 这种视角转换可以显著减轻他人意见的分量
34:58 聚焦于自身制定个人哲学,思考三个问题:你的使命是什么?愿景是什么?价值观是什么?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