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有一个贯穿一生的信仰,他认为世界是理性的,凡事皆有因果,每一个现象的背后都有确定的原因,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但是量子力学踩碎了他的信仰。
在量子世界里,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在多个位置,既在这里同时也在那里,这是叠加态;你无法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这是不确定性;量子力学不会告诉你“未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告诉你“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自然界的底层运作方式从确定的因果,变成了统计的概率。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 测量本身会改变现实,你的测量方式影响了测量结果。
对爱因斯坦来说,这些都太荒谬了。 他拒绝接受一个靠概率运作的宇宙,所以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
他坚信,量子的不确定性只是表象,一定存在某些隐变量决定了结果,这些隐变量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的真理。
为了反驳量子力学,他和两位同事提出了著名的 EPR 佯谬,也就是用量子纠缠的逻辑悖论来抨击量子力学。
他假设有两个粒子A 和 B,它们在同一个地方生成后,立刻飞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如果量子纠缠成立的话,这两个粒子会形成一种纠缠关系,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就能瞬间知道另一个粒子的状态,无论它们的距离再遥远,这种瞬间的关联都是存在的。
爱因斯坦说,这绝对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它们在分开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好了结果。
就像一对手套,你把它们装进盒子里,然后分隔到很远的地方,只要你打开其中一个发现是左手套,就能立马知道另一个是右手套。因为它们在分开之前,答案就是确定的,打开盒子只是揭晓一个早已确定的答案。
但量子力学的描述不是这样的,它认为这两只手套在打开之前都是叠加态的,它们既是左手套同时又是右手套,只有在打开的那一刹那,才坍缩成某一个确定状态。
在 1964 年,有一个叫贝尔的科学家为了验证爱因斯坦的哲学是否是对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他认为可以用实验来证明量子纠缠中的“隐变量”是否存在。
那这个贝尔不等式,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你想象一下,现在你和你朋友被关在两个房间,没有办法通信,这时候有一个考官要问你们问题,看你们的答案是否一致。但是你们为了假装你们之间是有心灵感应的,所以在事先串通好了,商定了一套应对问题的策略。
但不管你们多么聪明,你们的应对策略是固定的,这些策略不可能应付所有的问题,迟早会露馅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们的答案一定会出现不合拍的概率。
你想啊,如果你们两个真的有量子纠缠般的心灵感应,无论有多少问题,你们的答案一致的概率应该是 100%,压根不用事前商量,也不会露馅。
但如果你们的默契是假装的,是事先商量好的,那你们不可能做到 100% 同步。
所以,这个考官的问题设计非常关键,它的设计目的就是要让你们露馅。
比如我可以这么设计考题:
考官会每一轮随机问你们一个问题,问题只有两种类型。你这边会被问到A 类问题和A+ 类问题,而你朋友会被问到 B 类问题和 B+类问题。每次问完,你们都只能回答是或否。
那么考官一共可以组合出四组问法:
第一组:考官问你 A 类问题,问你朋友 B 类问题。
第二组:考官问你 A 类问题,问你朋友B+类问题。
第三组:考官问你A+ 类问题,问你朋友 B 类问题。
第四组:考官问你A+ 类问题,问你朋友 B+ 类问题。
要求是前三种问法,你们的答案必须相同,但最后一组答案必须要相反。
那如果你们事前商量好应对策略,比如,当你被问到 A 类问题时,你回答“是”,问到A+ 类问题时回答“是”,当你朋友被问到 B 类问题时,他回答“是”,被问到B+类问题时回答“否”。
你们会发现,按照这个策略,在第一、第三、第四组问题,你们都能答对,但在第二组问题时就会露馅。无论你们换任何答题的策略,同样会遇到自相矛盾的地方,你可以试一下,在这个测验中,你们合拍的概率最高不会超过 75%。
这就是贝尔不等式的逻辑,当你们合拍的概率小于等于 75% 时,就证明你们表现出来的默契只是串通好的。
但是,当你们合拍的概率大于75%时,那就证明你俩的关系是超越理性逻辑的,除非你们有心灵感应或者别的超出常人经验的关系,不然没办法让这个合拍的概率超越极限值。
用同样的逻辑,贝尔设计了验证量子纠缠的方法。
现在有两个电子,它们是由同一个原子产生的,就像两个双胞胎,为了保证总角动量守恒,它们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如果一个电子自旋朝上,另一个就必定朝下。这是它们之间的关联方式。
接下来,让它们彼此相隔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开始测量这些粒子的自旋。
测量的时候随机改变测量角度,用很多对纠缠的粒子,反复测量很多次以后,来观察这些粒子的关联度。
贝尔不等式给它们的关联度计算出了一个数值:
S=E(a,b)−E(a,b′)+E(a′,b)+E(a′,b′)
|S| ≤2
如果这些粒子的关联程度≤ 2 时,就证明爱因斯坦的隐变量理论正确,世界依然是确定性的。
但实验表明,它们的关联度可以达到 2.7,远远高于 2,贝尔不等式被证明不成立,爱因斯坦是错的。
这说明它俩之间的关系是超越了常规因果逻辑的,量子确实是叠加态的,也是不确定性的,它们无论相隔多远,仍然是同一个整体,始终以某种方式保持关联。
贝尔不等式被打破的那一刻,不只是一个公式被推翻,而是一个世界观的崩塌,世界并不完全由因果关系决定的,而是概率与关系构成的整体。
一个哲学辩论,在物理实验室里有了答案,所以学好哲学的前提,是需要学好物理的。
下一期我会讲量子纠缠如何在相隔很远的距离实验成功的。
***广而告之
一、我的书《迷你物理学》上架中~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前不久中科院物理所推荐了这本书哟!
上册写了 100 个常见的物理知识点,下册记录了我感兴趣的物理哲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微信、京东、抖音、淘宝等平台均有销售
二、我的连载前沿科技·科学专栏《静止的量子》已更新两年,未来会继续更新,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妙。(有订阅读者社群)
我的微信:xiubing234 (欢迎跟我分享有价值的东西)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