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5分钟
播放:
93
发布:
1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份基于海量真实数据的哈佛大学研究报告,严谨地揭示了自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AI)兴起以来,其对美国就业市场造成的真实且残酷的冲击。研究的核心发现表明,AI并非通过大规模裁员,而是通过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冻结初级岗位的招聘——来替代人类工作。这一趋势正在侵蚀传统职业阶梯的底层,对特定人群构成了严重挑战。



核心洞察包括:


“剪刀差”效应: 从2022年中开始,高级岗位的就业增长持续,而初级岗位的增长则急剧停滞甚至掉头向下,两者走势形成鲜明反差,时间点与ChatGPT的发布高度吻合。


AI是主因: 采用AI技术的公司(AI采纳者)与未采用的公司相比,其初级岗位招聘数量出现了断崖式下跌,差距在六个季度后拉大至7.7%,从而证实了AI与初级岗位流失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冲击机制: AI对就业的冲击主要表现为停止招聘而非裁员。AI采纳者公司并未出现离职率上升,而是平均每季度少招了3.7名初级员工,这是一种成本更低、更不易察觉的“温水煮青蛙”式替代。


行业重灾区: 尽管影响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但批发和零售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该行业中,拥抱AI的公司其初级岗位招聘量比未拥抱AI的公司减少了近40%。


学历的“U型曲线”: 冲击并非均匀分布在所有学历背景的毕业生中。来自顶尖名校(Tier 1)和普通大学(Tier 5)的毕业生受影响较小,而来自中上等大学(Tier 2和Tier 3)的毕业生因其“高不成、低不就”的性价比,成为了受冲击最严重的群体。


1. 研究背景与方法论


该分析基于一篇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生Seyed M. Hosseini和Guy Lichtinger撰写、由劳动经济学权威拉里·卡茨(Larry Katz)指导的论文。研究以其严谨的论证和庞大的真实数据为基础,冰冷客观地剖析了AI对就业市场的具体影响。


1.1 核心数据集


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Revelio Labs公司,该数据集基于LinkedIn的招聘信息收集,具有极高的代表性。


公司数量: 285,000家• 员工简历: 覆盖6200万名劳动者


招聘记录: 超过1.5亿次鉴于美国总人口约为3.4亿,该数据集几乎覆盖了大部分的在职人群,接近全量原始数据。


1.2 研究方法:差异中的差异(DiD)为确定AI是导致就业变化的直接原因,而非仅仅是相关性,研究采用了经济学中经典的“差异中的差异”(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方法,构建了一个准实验对照研究。


实验组(AI采纳者): 通过招聘数据识别。如果一家公司的招聘岗位描述中包含“LLM”、“Prompt Engineer”、“GenAI”等与大模型相关的关键词,则被定义为“AI采纳者”。研究共识别出10.6万家此类公司(约占总数的3.7%)。• 对照组: 数据集中所有其他未表现出明确AI采纳迹象的公司。通过对比这两组公司在AI爆发(2023年第一季度)前后的招聘行为变化,研究得以精准地剥离出AI的净影响。


2. 核心研究发现


2.1 “剪刀差”效应:初级岗位的增长停滞与衰退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中期,初级岗位(Junior-level)和高级岗位(Senior-level)的就业增长曲线基本同步。然而,自2022年中期开始,两条曲线分道扬镳:


高级岗位: 就业人数持续昂首向上。


初级岗位: 增长开始停滞,并在2023年中期转为下降。这种入门级工作突然“不香了”的现象,其发生时间点与ChatGPT的发布和生成式AI的兴起完美契合,构成了AI冲击就业市场的初步证据。



2.2 AI采纳对初级岗位的直接冲击。


• 在AI爆发后,采纳AI的公司的初级岗位就业人数,相对于对照组公司,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 在AI扩散的六个季度后,这一就业差距拉大到了7.7%


• 与此同时,高级岗位的就业在两组公司中并未出现负面差异,AI采纳者公司的高级岗位增长甚至更为强劲。结论明确:在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那些深度拥抱AI的公司,正是那些正在对年轻人和初级求职者关闭大门的公司。



2.3 冲击机制:隐蔽的招聘冻结而非裁员


论文进一步探究了AI“抢工作”的具体方式,发现其过程比预想的更为隐蔽。通过将公司人员变动拆解为新招聘(Hires)、离职(Separations)和内部晋升(Promotions)三个部分,研究得出:


离职率未上升: AI采纳者公司并未因使用AI而大规模裁掉现有的初级员工。裁员涉及的补偿、沟通和公关成本较高。


招聘量暴跌: 初级岗位的萎缩主要源于新招聘的停止。与对照组相比,AI采纳者公司在2023年第一季度后,平均每个季度少招了3.7个初级员工。对于招聘规模较大的AI公司,这相当于初级岗位的招聘量暴跌了约22%。这种“不招了”的策略成本更低,过程更隐蔽。它不会引发大规模裁员的新闻,但实际上正在逐渐抽掉年轻人职业生涯的第一级阶梯。


2.4 行业差异:批发与零售业成重灾区


AI对初级岗位的压缩效应普遍存在于所有行业,但程度各不相同。


普遍影响: 互联网、软件、设计等行业均受到显著影响。


重灾区: 真正的重灾区是批发和零售业。在该行业,拥抱AI的公司,其初级岗位的招聘数量比不拥抱AI的公司,每季度减少了将近40%


原因: 这与直觉相符,因为该行业存在大量与文员、客服、导购相关的简单、重复性任务,而这些正是AI最擅长替代的领域。



2.5 学历的“U型曲线”:中层毕业生的困境


研究对不同等级大学(Tier 1-5,从顶尖名校到普通地区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个清晰的“U型曲线”:


曲线一端(Tier 1): 来自哈佛、斯坦福等最顶尖名校的毕业生,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AI难以替代的。


曲线另一端(Tier 5): 来自最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受到的影响也非常小。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人力成本低,薪资要求不高。


曲线底部(Tier 2 和 Tier 3): 遭受打击最沉重的是来自中上等、但非顶尖大学的毕业生。这个群体薪资要求不低,但其从事的许多工作又恰好落入AI可替代的范围,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成为最容易被优化的群体。



3. 个人应对策略与启示


这份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曾经熟悉的、一级级向上攀登的职业阶梯,其底部正在被AI迅速抽走。对此,个人需要采取主动策略以应对挑战。


3.1 策略一:尽快完成原始积累,向上跃迁由于AI正在极速追赶,个体必须迅速摆脱初级工作状态,成长为能独立承担复杂任务的“老兵”。


主动承担复杂任务: 有意识地避免沉迷于舒适区内的简单工作,因为那正是AI的领地。


设定明确目标: 目标应是在最短时间内,让工作内容中AI不可替代的部分超过50%。


3.2 策略二:思考什么是你的“暗知识”和元技能AI颠覆的不是掌握“What”(公共知识)的人,也不是掌握“How”(执行方法)的人,而是放大了掌握“Why”(深层原因)的人。


发掘“暗知识”: “暗知识”被定义为“只有你才能提供上下文的知识”。个体需要思考,在自己的具体工作中,有哪些是自己能独特定义的上下文。这是AI难以企及的优势。


3.3 策略三:向你的兴趣要投资回报率(ROI)过去被视为“软技能”或“加分项”的能力,正在迅速成为必需品。


重视非传统技能: 品位、审美、幽默感、同理心、共情能力、感染力和领导力等,是AI暂时无法触达的区域。


从兴趣中寻找“心力”: 找到那些即使不付钱也乐在其中的事情。这些兴趣是个人“心力”的重要来源,与AI结合可能会催生新的职业机会和竞争力。


4. 结论谷歌DeepMind首席执行官Demis Hassabis曾表示,AI对就业市场的潜在影响是“可怕的”(scary),但他也预言AI将带来“激进富裕”(Radical Abundance)的时代。这份哈佛大学的研究报告为前一个论断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对于每一个职场人而言,如何在这场从“可怕”向“富裕”推进的时代浪潮中不被抛弃,是一个必须严肃思考和积极应对的命题。


如果希望和主播建立联系/加入听友群,可加微信bonewe2004!


关于主播:



加入听友群,请扫二维码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