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播客缘于11月我和项老师发起的圆桌交流活动,项飙老师抛出了他感兴趣的三个话题——间隔、看见、失控/可控感,邀请青年朋友分享关于自己真实经历的故事,和我们一起面对面对话聊天。
半个月的时间,收到了51封来信,总共15万字左右,2月份的时候,我们终于在线上和项飙老师见面了,播客是第二期的上半程(下半程后续发出)。
【进度条】
4:10 “老登恐惧症”的力量在哪里?存在00后整顿职场吗?
14:21 线上的亚文化爱好能否成为反哺现实的间隔?
18:33“日常生活中缺乏politicaltalk让人觉得无力,但我要去关心。”
22:22 人文学科就是传播的种子,我们都不要忽视些微的力量。
28:19 捍卫记忆就是在捍卫我们存在的证据
32:04记忆 联系 叙述 历史 与生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34:11 年轻人平衡政治性抑郁中的“关注”和“痛苦”是很困难的
38:50 如果互联网没有记忆,存在的证据是否也随之湮灭?
44:54 年轻人生命力的凋敝与互联网是否有关?
48:14 “如果没有我的话,我的妈妈会生活得更好吧。”
55:20 虽然生死教育是结构性的问题,但我还是要写下共同体的记忆。
60:33 纹身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纹下什么?永恒的陪伴?
65:48 被互联网极化的“社会决定论”和“努力决定论”
68:23 列维纳斯的面容以间隔为前提,看到他人异质性的面容
73:25 流行话语的流变历史能反映出什么社会心理的变化吗?
74:41 项飙老师关于“看到他者面容”的经验分享;
80:21 我们如何培养“平视”压迫性的“他者面容”的间隔能力?
82:23 换环境之后问题不会消失,但会让问题清晰。
84:15 个体记忆的消失不可逆转,但可以“命名”使之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86:50 纹身的反身性力量:身体的存在成为倾诉的对象;
88:20 比代价更深的沉痛:英雄怕的不是打击,而是时过境迁后的无意义。
90:58 社会决定论的一级假设是关于总体力量的想象;
92:35 恶心、恐惧的两种内外面向:呕吐和鄙夷;
【reference】
汉娜 阿伦特《过去和未来之间》
萨特《恶心》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看不见的女性》
波伏娃: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第二性》。
安妮埃尔诺:法国作家,202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悠悠岁月》《位置》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哲学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代表作《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
汉娜·阿伦特:德国犹太人,20世纪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
康德:德国哲学家、作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韩江:韩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有《素食者》《少年来了》。
韩炳哲:《他者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