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播客录制于8月大理野柚子书店。

野柚子书店位于大理古城银苍路71号。
20年初次来到大理,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沿着古城的这条小路一路从北门菜市场往下溜达。23年秋季短暂驻扎期间,这一优良传统也被我保留了下来。
银苍路很美。有现在依然驻扎的周云蓬的九月院子,有当初是作品书店现在是平民布衣的布艺工作室,有几家小小的精品咖啡店,还有毗邻而居的野柚子和诗酒社,以及有精美物件和可爱猫咪的寥物所。
可巧,23年9月,张妈妈还住在北门菜市场附近。当时拍片上钟时,我就骑着小电驴一路从安静的银苍路南段往热热闹闹的菜市场走去,就这么看着71号从最初装修到最后落成,对外营业,长成后来野柚子的样子。
店主倩云和店长昕昕形容野柚子,“它不是一颗独立的果实,而是一棵树,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我们旁边就是一所小学,我希望ta们能走进来,因为我相信文学和文字的力量就好像是一粒种子”,“我跟朋友说,书店就好像是馒头店,人们饿了会去馒头店买个馒头,那么精神饿了,就走去书店买本书。书和馒头都是这样的日常之物。”
倩云也给我一种生动而日常的感觉。她说起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是个裁缝,日常是踩缝纫机。”“我擅长的就是布艺,那么我就把我会的东西放到书店里去,这就是我能为书店做的具体的事”,给我一种小津安二郎式的“我是个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的处世哲学、温暖与熨帖。
这种相通性在与昕昕的对话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呼应着。我们在讨论书、画、摄影、音乐以及展览时,艺术相通性的影子如水浸润和围绕着我们,伴着沾染雨水的小茉莉的香气,弥散并笼罩着小小的书店。


这次聊天结束后,昕昕又在微信中跟我说还有想补充的一段,关于书店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流动性:
只有在跳脱出共同体边界、与陌生的“他者”相遇之际,我们才触及公共空间,在其中,我们与不可通约的他者共存,并不断分割/分享自己固有的身份同一性。只有在这样一个超越于共同体的固有语法规则的地平上,我们才能学习彼此相互理解、宽容、乃至改变。
虽然拜访野柚子的那天是个雨天,但是我们的对话足够温暖。与日常之物相伴,总能在日常之中,获得令人心安的支持与稳定。
欢迎大家关注野柚子书店的微信公众号了解书店每期精心挑选的书单:野柚子71号,小红书同名~




--------分割线----------
04:17 野柚子名字的由来
05:28 店主倩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裁缝
08:22 为什么会选址在银苍路中段这个地理位置
09:35 店长昕昕之前从事的工作
12:45 野柚子书店的选书风格
14:29 书店的书的展陈方式像在布展,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19:06书店会经常外出参与图书市集吗?
22:42 有没有进店只是拍照的顾客?
24:20 倩云“我们书店在开业的店第二个月就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
25:32 在一个少数民族特点比较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开书店,如何看待它的在地化?
29:52 昕昕“我们的书籍全都是原价售卖”
30:50 书店相关的周边
31:36 昕昕“我们在书店售卖这些野柚子的周边呐,衣服呀,包呀,它其实这跟书是一样的,它是一种日常之物,就回到我们这个谈话的核心,都是一种日常之物。我们有时候好像把书的地位抬得很高,又有时候把书的地位放得很低,其实以一种平常心来看待它,书就是一种日常的东西,每个人生活中都要接触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个人看待书的方式。”
32:09 倩云“之前跟朋友讲过,我说书店它应该就像是一家馒头店,就是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想着在楼下去一个馒头店买一个馒头,就是我们的精神也会饿,然后饿了以后我们就下楼去买一本书,是一样的存在,它应该像馒头店一样普通,普遍。”


(倩云手作精美布袋包装的书店盲盒)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