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签订,有哪些内容,如何评价利弊,对宋朝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说宋真宗泰山封禅是个笑话;猫妖案和赵祯被立为太子有关吗?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北方辽国萧太后50多岁的时候,心血来潮,准备一举夺取关南之地,从而控制整个燕云十六州。这事儿如果成了,对于大宋,自然是一件相当悲催的事情,等于是从此门户大开,辽国随时随地都可以南下,到时候是抢一把就走,还是多占点儿地盘,那就看这些北方蛮族的心情了。
宋朝大臣里面,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宋真宗赵恒,必须要北上迎敌,绝对不能做缩头乌龟。公元1005年1月3日,赵恒终于被寇准等人说动了,他也彻底明白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了,于是起身离开汴梁,一路北上,准备御驾亲征。
我们说宋真宗这时候确实不是一个孬种,他走的时候告诉留守汴梁的官员,如果连续十天听不到我的消息,就立太子当皇帝,这等于是揣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虽然后来经常有点害怕,多次想要逃跑,每次都要靠着寇准给他打鸡血,但毕竟,这个赵恒以皇帝的身份走上了两军对垒的最前线,澶州。
这个澶州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也是春秋时城濮之战的遗址,宋朝的时候,黄河还没改道,恰好在它中间穿过,北边是辽军,南边是大宋。
当宋朝军队看见皇帝的黄龙大旗出现时,顿时是士气大振,而且就恰好在这个时候,辽军统帅萧挞凛也来到了阵前瞎溜达。
可能是这个萧元帅想凑近点儿,仔细看看宋朝人都长啥模样,能看见宋朝皇帝那就更好了,以后回去可以吹牛皮了,结果一不留神就踏入了宋军的弩箭射程之内。当时宋军守城的弩箭又叫床子弩,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武器,大概需要上百人才能拉开,一箭出去,别说人,就是大象那也是射一个对穿,而这个萧挞凛很不幸地被某一个床子弩盯上了,后果也很严重,当天晚上,萧挞凛破烂不堪的尸体就被抬到了辽国萧太后的座位前。
萧太后是什么人?那是一个高级政治家,这种人最大的品质就是冷静,她在悲痛之余,没有怒发冲冠去为萧挞凛报仇,而是很理智地分析了一下,觉得宋朝也没认怂,也没逃跑,皇帝还亲自来到前线,那这仗呢,可能就打不下去了,两败俱伤并不是她萧老太太要的结局。
既然打不下去,那就要谈判,萧太后找到了前面俘虏来的大宋将领王继忠,让他给宋真宗写信,说你们派一个使者来,我们议和。
这个王继忠还真不是一般人,他是宋真宗小时候的玩伴,所以赵恒即位之后,他就一路高升,最后升为河北都转运使,在定州上任。可是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福祸相依,也就是因为官升得太大了,和大辽国打仗的时候服饰太显眼,弄得几十倍的辽军追着他的屁股打,最后被俘虏了。不过呢,这个王继忠虽然得到了莫大的信任,倒也不是一个贪赃枉法,行为不轨之辈,反而朝里的大臣们对他都比较信任,收到了他的来信,宋朝大多数人认为是真的,也就是辽国确实有意思议和。
宋真宗接到信之后自然也很高兴,虽然他摆出一幅要死的模样御驾亲征,但皇帝的好日子他还远远没有过够,现在有议和的机会当然不肯放过。可是这哥们也知道,对方必然提出各种苛刻条件,于是乎,他告诉准备去谈判的曹利用,说如果辽国有土地要求,那是不能答应的,但不妨每年多给对方一些钱财,用来补偿对方。曹利用就问了,给多少合适呢?宋真宗说,一百万也无所谓。
曹利用谢了恩,走出宫殿,准备回家让媳妇儿收拾行李出发,可是寇准拦住了他,说了下面一段话:“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这段记载在《宋史》里的话意思就是,皇帝说给100万,你要是敢超过30万,你回来我就砍了你的脑袋。
我估计曹利用曹大人告别媳妇儿之后,是一路向北,一路心里骂娘,皇上和宰相的意见不一致,咋整?唯一的希望就是,辽国可以接受30万钱,但这事儿只能靠祈祷了。
那么我们说为啥寇准要难为这位曹大人呢?这里面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私人恩怨。寇准老先生的真实意思是希望双方议和不成,大打出手,那这样说的话,莫非寇准是汉奸?也不是,他的判断是,辽军各路已经深入宋朝边境,正好趁这个宋真宗御驾亲征的机会全歼对方,拿回燕云十六州。
那我们说他这个计划能不能实现呢?实事求是地讲,不可能。
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当时宋军太弱,辽国军队不能被击败,相反,我认为宋军要是真的上下同心,一鼓作气,打败辽军是完全有可能的。那我为啥还说不太可能?因为宋军做不到上下同心。当时除了寇准,满朝都是议和派,巴不得马上签订合约,好回家抱着小妾睡觉,这些家伙甚至联合起来,在宋真宗面前攻击寇准拥兵自重。
这里可以说几句题外话,这事儿吧,和今天从某个国家拿回南边那个小岛差不多,打的话,胜负未知,胜了的话,一劳永逸解决了很多问题,输了的话,后果很严重。但重要的,不是打不打,而是上下是否同心,放眼望去,如果一个个都对那个世界第一的国家畏敌如虎并且心存敬佩和亲近,那还打个毛,只能和谈。
我估计寇准也看到了这一点,也明白,这仗没法打了,所以,最后他也只能无奈地同意和谈。而辽国萧太后本来就觉得这仗打不下去了,两边这也算一拍即合。
就这样,公元1005年1月,宋辽两国签订了合约,大致来说,就四项内容:
第一是双方兄弟相称,辽国圣宗年纪小,是弟弟,宋真宗年纪大,是哥哥,但他要管辽国萧太后叫叔母,也就是婶婶;
第二个是双方以河北白沟河为界,这相当于辽国彻底放弃了关南之地包括涿、瀛、莫三州的要求,但也相当于宋朝正式放弃了其他燕云十六州之地;
第三条就是宋朝每年要给辽国十万银子和二十万绢帛,总计三十万;
第四条就是双方在边界建立市场,老百姓可以做生意了。
111-1 澶渊之盟(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这个合约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地有名,叫做“澶渊之盟”,从此之后将近120年时间,宋辽两国没有大的战争。
二
如果你问,这个合约对谁有利?或者问,谁占便宜了?这事儿吧,很难讲,表面上看,宋朝吃亏了,因为当时它是在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签署的合约,但每年还要给对方30万钱,而且燕云十六州等于是正式地给了对方。但实际上,就如前文说的那样,当时宋朝军事占优只是表面现象,真打起来,大多数投降派占据了庙堂的宋朝大概率会输,每年30万看起来很多,但你要知道,那时候一场中等规模,10万人参加的战役就需要300万,况且宋朝在双方设立市场之后,每年赚回来的,以及和平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物资,10个30万也不止。
至于说老百姓是如何看待这个合约的,《宋史》上有记载:“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啥意思?双方和平之后,北方的草原上遍布了老百姓的牛羊,后来白头发的老头老太太,都不记得打仗是怎么回事,一句话,老百姓的日子从此过得是美滋滋,从这一点上说,澶渊之盟,善莫大焉。
但是,它也有不好的一面,这就是后来王安石总结的,自从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也就是赵光义的子孙们因为这件事,全都认为,生生世世都可以拿钱买太平了,更加不重视军队建设。
中国自古就有古语,“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还有就是“兵不可废,废则招寇”,说的都是和平期间,千万不能忘了军队建设,你要是忘了,总有一天,强盗们会让你后悔莫及,果然,后来就发生了靖康之耻这样的事情,后面我们会讲到。
曹利用曹大人在条约上签了字之后,心里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一下,皇帝和宰相都满意了,俺的任务算是完成了。这哥们在回到宋朝大本营之后,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可能是任务完成得太顺利,这家伙有点得意忘形,在宋真宗问他每年给对方多少钱时,他居然不说话,而是伸出了三个手指头。宋真宗一看,以为是三百万,连声说太多了太多了,然后想了想又说,只要能不打仗,多就多吧。那是,反正不用他赵恒出钱,都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这时候,曹利用才像献宝一样,自豪地说,陛下,只有三十万哦。赵恒一听,高兴得像一个孩子一样,又连声说你会办事,你会办事。从此之后,曹利用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了尚书右仆射,宰相的位置,不过这哥们一直都没改掉他一得意就得瑟的性格,最后因为太得瑟了,还是没避免因为官场失利上吊自杀的命运。
你要是说曹利用的功劳都很大了,那寇准是不是更大,毕竟没有他,赵恒可能已经被赶到四川吃火锅了。这个呢,不好意思,寇准被罢官了,为啥?其实就是古话的那八个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事儿是这样的,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真宗一直都很满意,看成是自己的功绩,成天和大臣们得瑟,同时对寇准更加地看重。终于有一天,那个曾经劝宋真宗迁都江南的王钦若就和宋真宗私下里说了,澶渊之盟这事儿,算是城下之盟,也就是人家打到你家门口,你才签的合约,实在不咋光彩。宋真宗听到这话,自然是很不高兴,王钦若又接着说道:“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这段话相当地阴险,它的意思是,赌徒可能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放在一个赌注上,当年寇准就是一个赌徒,而那个赌注就是您赵恒赵大皇帝,你想,你仔细地想,要是当时寇准他赌输了,我们被辽国打败了,他可能没事,去辽国做官,可是您当时也在前线,万一被抓了,是不是就完犊子了?
也不知道宋真宗是不是仔细想了,但他不出意外地被王钦若忽悠了是事实,寇准倒霉的日子到了。公元1006年2月,也就是澶渊之盟签订一年之后,寇准被免去相职,宋真宗把他打发到陕州去做一个知州,虽然后来他又被重新启用,但最终还是被贬到了雷州,并且死在了那里。这个雷州就是今天的广东湛江雷州市,寇老头在那里传播了大量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破除迷信,对整个雷州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那里还有寇公祠以作纪念,说实话,中国老百姓对于谁对他们好,一直是心里有数并且感恩的。
……
宋真宗也不是一个糊涂蛋,大臣们上了几次书之后,他也就顺水推舟,对刘皇后说众怒不可犯,然后立了儿子赵祯为太子。
这样看来,帽妖案就很清晰了,开始的时候,有老百姓看到了天象异常,或者是传说中的UFO,因为那玩意儿和帽子一模一样,这事儿传到了某一位一直对不立太子耿耿于怀的大臣那里,他就开始推波助澜,马上,另一位大臣也心领神会,各自一顿忙活,找和尚的,找算命的,最后就演变成了整个北宋境内,大家都恐惧一个叫做帽子大王的妖怪,就是这么简单。
这个北宋帽妖案在历史上相当滴有名,还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如果你看看当时历史资料的记载,你感到滑稽的同时,也会感到害怕,一个可能谁也没见过的帽子大王,就让一个国家几乎所有民众陷入恐慌,谣言的威力确实巨大。
无论如何,太子有了,宋真宗的生命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四年之后,公元1022年3月23日,宋真宗赵恒于汴梁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
实事求是地讲,赵恒这哥们除了后来对宗教迷信这套东西比较痴迷之外,其他方面,应该算是一个还不错的皇帝,他的主要功绩是经济建设和反腐倡廉,这两方面的成绩相当突出,让北宋的统治更加牢固,社会繁荣稳定。
也许今天你并不知道,有两句著名的诗句是人家宋真宗赵恒写的,那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过原诗并不是这样的,是“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首诗的名字叫做《励学篇》,也就是这家伙站在皇帝的宝座上大声地对天下老百姓呼喊,学习吧,只要你学习好,房子,票子,车子,女子,统统都有,当然,儿子还是要自己生,这个俺赵恒要是也包办,你也不能同意啊。
应该说,这哥们没有撒谎,相比于其他朝代,大宋王朝对知识分子那是相当滴好,那么,在宋朝的读书人到底有什么待遇?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