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欢迎来到合作愉快SoFarSoGood,我是你/妳们的Dotti😊
前几天我闪现了一下北京,一是去看Award360的展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来和这次负责展览主视觉的设计工作室Y(17)的创始人查吟和叶骞聊聊天~~
和很多人一样,我默认这个年轻的工作室是由也许刚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创立的,但当我认识他/她们了之后就发现,原来两位创始人都有过很丰富的从业经历,而且不局限于平面设计这个领域。
查吟和叶骞两个人都曾经在何君老师的工作室SMiTH做过项目,但又选择了很不一样专业路径,然后机缘巧合走到一起创立了Y(17)。用他/她们的话来说 - 这是一个又老又小的,由不那么年轻的设计师创立的年轻工作室。
他/她们是别人眼中的「学院派」,但又在做着很多有关「平面溢出」的事情;是我心中设计师该有的状态。
希望你/妳们也能从我们的聊天当中感受到一些什么;新的一周,㊗️大家合作愉快!
🧧🎫这是一条福利放送的分界线🎫🧧
欢迎大家踊跃互动留言,我们将会选取5名听友赠送此次Award360北京展的门票喔!
🕘
01:27 是Y(17),也是「有17」
03:33 聊聊「平面溢出」
04:25 在Y(17)之前都做过些什么,是什么原因和契机选择一起合伙创业
14:40 各自觉得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创作者
17:55 何君老师以及他的工作室SMiTH对你/妳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23:40 作为别人眼中的「学院派」(尤其叶骞还在学校读博士),你/妳们却主张「跳出职业与学院教育的思考模式」- 这个所谓的思考模式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27:23 如何把控设计中的平衡?从创作到客户沟通
29:55 坚持带有艺术性的创作会不会对工作室的发展带来一些局限性?是刻意而为之的吗?
36:24 你/妳们在过往的采访中有提到「精英审美」这个词,想知道具体所指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定义它。
38:26 能否深入分享一下妳们的工作日常,尤其是查吟与叶骞各自负责的业务部分
43:20 「寻找本质特点」貌似是这个工作室的精神特点,可以聊一下在设计的语境里何为「本质特点」吗?
48:29 聊聊设计语境下的「商业」和「艺术」 - 是不是真的有一条分界线?有的话,那条线是什么?
54:44 这次为Award 360北京展所做的设计,背后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
1:02:18 在设计同质化相对严重的当下,妳们觉得还有「新」的设计表达吗?「新」的定义又是什么?
1:03:40 需要担心所谓「需要解释的视觉表达」吗?
1:05:05 如何获取灵感(聊聊设计之外的生活
1:07:40 一个惯例问题,什么样的设计是「好设计」?(讨论涉及华与华vs椰树、熊本熊vs冰墩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