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正式确立的国际性节日。这个节日的设立旨在推广阅读、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同时提倡对版权的保护。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 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
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加泰罗尼亚地区作为“读书日”缘起传说的发祥地有一个传统,你会看到很多人拿着玫瑰在街上走,像是情人节一样,十分有趣。因此,几乎每年4月23日这一天,当地的书籍会减价10%,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
读书日推荐书籍——王阳明《传习录》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王阳明(1472年~1529年),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世称阳明先生。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阳明先生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学说的主要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它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分为上、中、下三卷,载于《王文成公全书》,为一至三卷,亦有单行本。上卷是王守仁讲学的语录,内容包括他早期讲学时主要讨论的“格物论”“心即理”,以及有关经学本质与心性问题。中卷主要是王守仁写给时人及门生的七封信,实际上是七封论学书,此外还有训蒙、教约等。在卷中最有影响的是《答顾东桥书》(又名《答人论学书》)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下卷一部分是讲学语录,另一部分是《朱子晚年定论》。《朱子晚年定论》包括王守仁写的序和由他辑录的朱熹遗文中三十四条“大悟旧说之非”的自责文字,旨在让朱熹作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证明朱熹晚年确有“返本求真”的“心学”倾向。卷下收录的王守仁讲学语录主要是讨论“良知”与“致良知”。
《传习录》中有许多经典语录和观点,这些思想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精神。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语录和观点:
- “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行动来证实。
- “心外无物”: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原理都在心中,外在世界是内心的反映。
- “致良知”:王阳明强调通过内省和修养来实现内在的道德意识,即“良知”。
- “良知是天理”:他相信人的良知即是天理,人们应当遵循内心的良知行事。
- “格物致知”:王阳明重新解释了这一儒家经典概念,认为“格物”不是对外在事物的研究,而是对内心世界的洞察。
- “反身而诚”:他提倡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来达到真诚的状态。
- “学而时习之”:王阳明强调学习不仅是理论的积累,更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深化理解。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句话表明人的本性是中性的,是意念的产生导致了善恶的区分。
- “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王阳明认为意念的产生即是行动的开始,强调了意念与行动的紧密联系。
- “万物一体”:他提出宇宙万物与我心是一体的,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 “克己复礼为仁”:王阳明认为克制私欲并回归礼节是实现仁德的关键。
一、知行合一
阳明在《传习录》中对“知行合一”的论述是其心学思想的核心,他反对将知识与实践分割开来,认为真正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证实。以下是《传习录》中与“知行合一”相关的几个原句或其思想的概述:
-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句话意味着知识是实践的开始,而实践是知识完成的过程。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 “良知之外无事功”:王阳明认为,所有的功绩都建立在良知之上,没有良知就无法有真正的成就。
-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在这里,王阳明用“功夫”一词来指代修养或实践的过程,他认为“知”与“行”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句话指出,如果一个人真正理解了某个道理,他就会去实践它。如果知道而不去做,那实际上并不算是真正的知道。
-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王阳明在这里强调,当一个人在实践中有深刻的洞察和清晰的认识时,这就是知识;当一个人的了解变得真诚和坚定时,这就是实践。
- “格物致知”:在王阳明的解释中,“格物”不是对外在事物的研究,而是对内心世界的洞察,是对内心中的“物欲”进行纠正,而“致知”则是实现内心的良知。
- “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王阳明认为,人的思想和意志是行动的起点,当一个人有了做某事的念头时,这已经在心理上构成了行动。
二、致良知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的“致良知”是其心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致良知”中的“致”意味着实现或达到,“良知”则是指人内在的道德意识和正确的判断力。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善恶是非的本能认识,这就是良知。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和实践,人可以实现自己的良知,达到道德自觉。以下是《传习录》中与“致良知”相关的一些原句或思想概述:
-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在人心中的体现,是人对道德和理性的直觉感知。
- “良知人人具有”:他强调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是人的本性,不需要从外部获取。
- “致良知,即所谓明明德”:在这里,王阳明将“致良知”与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明明德”相联系,认为实现良知就是彰显内在的道德光明。
- “良知即是心,心即是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不是独立于心之外的东西,心的本体就是良知。
- “只要去其昏蔽,本体良知自会发露流行”:这句话说明,通过去除遮蔽良知的杂念和欲望,人的良知就会自然显现。
- “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提出,能够辨别善恶的能力就是良知。
- “致良知,即是尽性”:在这里,王阳明认为实现良知就是充分发挥人的天性。
-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他进一步阐释,良知就是人心中的是非判断力。
-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这句话表明,每个人内心都有指引自己行为的道德指南针。
- “致良知工夫,自一点一滴做起,无有不到底者”:王阳明鼓励人们从小事做起,逐步修养,最终能够完全实现自己的良知。
三、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后来被王阳明等心学家进一步发展和阐释。在儒家经典中,“格物致知”通常有以下含义:
-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在《大学》这部儒家经典中,“格物致知”被列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之一。其基本含义是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格物),达到明白事物的道理(致知)。这里的“物”指的是事物,而“知”指的是知识或理解。
- 朱熹的解释: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格物致知”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认为“格物”是指穷尽事物之理,即通过对事物深入研究来理解宇宙的道德法则。朱熹强调通过外在事物的观察和学习来达到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
- 王阳明的解释:王阳明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格物”不应仅仅理解为研究外在事物,而是指“正物”,即纠正心中的不正之念。在王阳明的心学中,“致知”是指实现内心的良知,通过内省和自我修养来达到道德自觉。
- 心学中的“格物致知”: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格物致知”更多地强调内心的自我完善和道德实践。他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和实践,人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而不必过分依赖外在的学习和研究。
- 现代理解:在现代,人们通常将“格物致知”理解为通过观察、实验和学习来获取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强调实证和实践的重要性。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