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一声,本期社会学小宇宙飞船一头撞上了那只张着大嘴、满嘴锯齿的怪诞精灵——既可爱,又诡异。根据精灵自述,ta来自于labubu星球!那么接下来,请跟着我们的小宇宙飞船,一起去探索这颗星球的奇特之处吧~🧐
为什么一只毛绒玩偶能引发集体抢购?从齐美尔的时尚悖论,到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再到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本期小宇宙飞船带你拆解Labubu星球背后的社会学结构与情绪逻辑🙋
节目时长:35min
本期关键词🧩
#Labubu #情绪消费 #齐美尔 #时尚理论 #文化资本 #情绪秩序 #社交媒体 #阿贝贝
00:00 - 02:18|Intro:毛绒玩偶为何成了社会现象?
深夜刷到Labubu开箱视频,瞬间被情绪击中,引出核心问题:为何Z世代将情绪、焦虑与归属投射到一个玩偶上?
02:19 - 06:51|现象描述:疯抢、控评、晒图=情感投射
Labubu从“怪诞可爱”到“治愈物件”,成为“情绪容器”与“身份象征”,社交平台展现“拥有即认同”
06:52 - 12:12|理论透视:齐美尔的模仿链与时尚悖论
Labubu是潮流也是个性,时尚的本质在于模仿与差异张力;限量、配图、晒法构成“微型阶级秩序”
12:13 - 17:00|文化资本与情绪秩序:可爱不是自由选择
布迪厄视角下的文化品味再生产,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概念揭示Labubu是成人世界的“安抚物” 「这是属于我们的阿贝贝🤔」
17:00 - 31:44|潮玩如何塑造我们:节奏、期待与镜像
- 节奏锚点:Labubu发售带来生活的“非功利节奏感”;
- 期待机制:盲盒制造焦虑-快感循环;
- 自我镜像:Labubu投射真实情绪,是“不完美但被理解”的情绪表达😭
31:45 - 34:55|结语:Labubu之前,我们早已在寻找Labubu
它回应的是节奏崩坏、关系失速的时代情绪,也提醒我们:
“抓的也许不是玩偶,而是那份渴望被理解的心。”
在小飞船采访的尾声,Labubu希望我们要学着相信,哪怕没有ta们,没有那些亮晶晶的包装和热搜词条,我们依然有能力,去感受、去爱、去等待,过一种不那么热闹、但踏实、真实、自己的生活。
毕竟,真正的情绪,从来都不需要隐藏款来证明😊
它只需要被你,诚实地,温柔地,活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