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9分钟
播放:
2.35万
发布:
2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在大家的强烈催更下,新一集的《全球大模型季报》终于来了。
这一集有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分化。硅谷各个模型公司在这个季度,开始分化到各个领域,除了Google Gemini和OpenAI还在做通用的模型;Anthropic分化到Coding、Agentic的模型能力;Mira的Thinking Machines分化到多模态和下一代交互。
第二个关键词是产品。《大模型季报》过去一直把视角放在模型的智能探索上,而广密开始浓墨重彩地聊产品,这还是第一次。
这里是《全球大模型季报》的第7集,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系列,希望大家多多给我们一些鼓励和支持。你们的夸奖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
2025,期待我们和AI共同进步!
03:54 模型在分化
通用各项能力的模型 - Gemini/OpenAI
All in Coding+Agentic 能力 - Anthropic
多模态原生 - Thinking Machines Lab
Grok 今天还在摸索自己生态位置
Meta 原创 0-1 的基因还是很弱
最领先的这几家很像 F1 竞赛
21:37 横向全家桶,纵向垂直整合
C端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头部收敛趋势,ChatGPT可能在C端会收敛掉很多产品
作为投资人或 AI 创业者,一面兴奋是技术每个月都在进步,另一面有点绝望
横向全家桶的例子是ChatGPT,已经包含了Chat+搜索+Coding+Agent+WorkSpace
纵向垂直整合的例子是 Gemini,从 TPU 芯片,到 Gemini 模型,到上面 Agent 应用,再到 Google 文档/Chrome浏览器/安卓操作系统/YouTube视频,可以做超级集成
33:35 智能和产品都重要
过去 3 年一直是对智能上限的探索极度上头,但在过去两个月开始重视产品了
ChatGPT 身上有很多非技术性壁垒,而 Coding 或模型公司只是技术壁垒
OpenAI 是平衡最好的一家,一边探索智能上限,一边又把智能红利转化成产品流量和品牌心智
38:52 做 AI 产品很像挖矿,保鲜窗口很关键
挖矿:第一个做出来让用户惊叹的体验很重要,哪怕 token 消耗很大,只要你是第一个做出来让用户惊叹的 Magic moments,就等于你起码得到了 5 亿美金的营销费用,比如 Perplexity/Cursor/Manus
但这个窗口期又特别有意思,窗口是逐渐在缩短的:从 2 年、1 年、3 个月
产品公司能赢过模型公司做的产品吗?
44:21 L4 级别的体验
最优秀的俩 Agent 都有了 L4 体验:ChatGPT 的 Deep Research + 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分别对应信息搜索+软件开发
今天最大红利还是 language/code 红利,尤其是 code,还不是多模态/世界模型/机器人
Claude Code 最近大杀四方,Claude Code 是一个 L4 的体验
接下来还有哪些领域能有 L4 级别体验?
52:43 对Google看法的转变
一个猜想是,ChatGPT 后面肯定会做广告平台,因为最近招了新的商业化 CEO
但我在想 Google 还是全球最好的广告平台,最后大家产品形态上都会殊途同归,融合到一起的,就是全家桶逻辑,Search 也会演变
55:53 其他话题
AGI有泡沫吗?假如AGI有泡沫,什么事情会是导火索,戳破泡沫?
人类和大猩猩的智能水平差异在哪?
最近湾区有没有什么新的讨论比较高的话题?
“犹太人的金融,华人的AGI”
(免责声明:本节目不构成投资建议)
【全球大模型季报】系列
2023年:口述全球大模型这一年:人类千亿科学豪赌与参差的中美景观
2024年Q1:和广密聊AGI大基建时代:电+芯片=产出智能
2024年Q2:口述全球大模型这半年:Perplexity突然火爆和尚未爆发的AI应用生态
2024年Q3:AGI范式大转移:和广密预言草莓、OpenAI o1和self-play RL
2024年Q4:大模型季报年终特辑:和广密预言LLM产品超越Google之路
2025年Q1:大模型季报:和广密聊当下最大非共识、AGI的主线与主峰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张小珺
2个月前 美国
46
“如果一个季度只收听一期关于全球大模型的播客,希望是这个系列。”🌍
LearnWise
2个月前 安徽
17
01:05 犹太人的金融,华人的 AGI
生而为猫奴
2个月前 广东
17
我記得年初説模型即一切,產品无壁壘。現在才過半年多,產品、日活又成了護城河嗎
庄明浩
2个月前 江苏
15
每次做PPT的时候都会把guangmi的季度总结作为主要内容构成部分…🐶
弋戈_YG
2个月前 浙江
11
对比上一季,感觉嘉宾明显冷静了不少
Guangmi
2个月前 中国香港
11
播客结尾那个问题:如果你未来4年加入一家AI公司或者投资一位好的 CEO,你会选谁?
kamu
2个月前 上海
9
回应一下最后一段对抖音和拼多多的吹捧,抖音和拼多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两大毒瘤,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创造出 AI 时代的优秀的产品。 1、要明白一个常识,技术进步未必一定会带来内容上的进步,因为历史不是直线发展的是螺旋式上升的。 2、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上有进步,但是却带来了内容上的退步,两大毒瘤:抖音和拼多多。 3、 借用传播学上的原理,媒介即信息,技术即隐喻。移动互联网意味着个性化、碎片化,带来的是内容形态的细分,对个体趣味无底线的迎合,以及群体之间的割裂;AI 意味着信息的压缩,追求最大概率的共识,AI 的使命就是弥合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形态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割裂。 4、张一鸣看到了搜索时代对用户在个性化内容需求上的忽视;黄铮看到了传统电商升级之路上对下沉用户需求的忽视。但是他们却利用技术对人性的弱点进行无底线的迎合和投喂。 拼多多之恶在于用追求低价破坏物质商品的价值评判体系;抖音之恶在于用追求互动数据破坏精神产品的价值评判体系。 拼多多和抖音就是个性化、碎片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物质商品和社媒内容两个领域长出来的两大毒瘤。 5、那么 AI 将会在内容分发上带来什么样的革新呢?这个问题还是让 AI 来回答: -  优化推荐算法:未来的推荐算法将不仅仅是“最大化用户 engagement(参与度)”,而是会融入内容质量评估指标。AI可以学习识别深度分析、信息来源可靠、逻辑清晰、创作精良的内容,并优先推荐给用户,从而激励优质内容的创作,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 重构推荐逻辑:从“迎合”到“培育” 现有的算法核心是“用户喜欢什么,我就给更多”。AI逻辑将变为“用户喜欢什么,以此为起点,再给一些长期有益的内容”。 总结而言,AI的角色将从“流量分配者”演进为“兴趣教练”和“认知导航仪”。 它不再被动地响应用户的即时冲动,而是主动地、善意地、并且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为用户绘制一幅更广阔的信息地图,并降低他们探索地图中“未知宝藏区域”的难度,最终让用户自己发现深度内容所带来的、比短暂娱乐更持久和丰厚的回报。 - 生成式AI不是搜索的延伸,而是正在创造新的「认知经济学」范式。其商业化的突破点不在于如何移植旧模式,而在于重新定义广告的本质——从「打断式推销」进化为「共识型服务」。这要求建立新的价值评估体系(如认知渗透指数)、风险控制机制(动态可信度审计)和利益分配规则(三方博弈均衡)。
神气_LTay
2个月前 上海
8
完全不赞同说chatgpt有很强的非技术壁垒,我觉得模型能力仍然是最大的壁垒,如果gemini明显比gpt效果好的话,chatgpt的dau保证降的飞快,这里用户并没有什么迁移成本。
Leon_95mG
2个月前 上海
5
不够长啊,希望下次来个4个小时的
东京神代悟satoru
2个月前 日本
5
哈哈哈,投资会投OpenAI。打工的话,最好离Sam Altman 远一点。可能Claude的老板好一点。
haitaoyao
2个月前 浙江
4
32:39 那 15 年大家认为淘宝不可战胜,从而错过拼多多和 ShenIn,特别赞同! 非共识的机会才是大机会,否则只能血拼后喝汤
ceci_hVih
2个月前 上海
4
小珺的公众号怎么卖了呀
蛋泥是一盘菜
2个月前 宁夏
3
嘉宾好有洞察,有理有据,有自己的理解
庄明浩
2个月前 江苏
3
57:42 而且这俩东西在互相“梯云纵”
Gontus46
2个月前 北京
3
谢谢小珺和广密的分享,听完这期下来,对行业整体的宏观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我一直认为 AI 的浪潮要投身其中,这期播客的梳理让我对我在应该在这波浪潮的位置有了更多的思考;最近看了许多 AI 垂直领域的产品,投资人都在问壁垒是什么,也看了很多产品被模型公司的一次更新就收敛了,嘉宾所梳理的第一个做出来的 Magic Moment 、窗口期的缩短和 模型公司 token cost 的优势都对我自己所做产品的思路很有启发。对我而言,这个系列的播客是一个一起梳理 这波 AI 历史的过程,在这个技术恨不得每周都在快速变化的领域,有时候要停下来站远一点去回头看一看,思考一下并总结一下,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并做出好的产品,而不是一直被浪潮牵着走。谢谢小珺和广密的分享与坚持,有幸能和大家能够一起体验这段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技术变革哈!
orangeai
2个月前 北京
3
1:08:39 这期结尾很有意思,感觉在收敛,同时新机会又充满可能。因为沤肥太多了,总要长出来一点什么的。
haitaoyao
2个月前 浙江
2
21:14 ChatGPT 有很多非技术壁垒?展开讲讲?
大江来从万山中
2个月前 德国
2
几点比较认同 1. 中国产能强需求不足,出海是大趋势。我所在的机器人行业更是如此
duducheng
2个月前 瑞士
1
说机器人需要NLP的人来突破实在是太暴论了,绝不可能这么发展。The Bitter Lesson是关于“我们需要依靠通用计算的方法”,而不是“为什么我没有早点做NLP”!
random_path
2个月前 北京
1
全文里面,包括之前几期,都给了字节和豆包非常高的评价。但是好像也没有特别详细的论述。下一季度可以展开讲讲吗?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