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4分钟
播放:
101
发布:
9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艺术创作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人机共振成为了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引领我们迈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创新世界。


本期播客聚焦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人机共振前沿话题,探讨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变革与机遇。梳理人工智能发展,剖析数字人创作,展现科技助力艺术突破边界的力量。



共谈嘉宾:


钱峻 — 创+TALK联合主播/M360 MSAI 创+平台创始人


俞同舟 —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负责人




SHOWNOTES:


0:58  艺术家的声音要被更多人听到,不是简单看一眼你的作品。


2:19  艺术家是一个幻想者, 科学家是创造现实的人。


4:29  技术是人类记忆的剪辑。


6:22  今天的艺术创作,不一定要走到画廊的,它应用在全新现场里。


7:32  中国做艺术家,你需要拥抱社会,拥抱企业。


10:48 当代艺术停留在对于人工智进行转义表达。



当下,艺术创作不应再受传统模式的桎梏,而应积极投身社会创新的浪潮之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在科技与艺术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的意义已远超单纯的审美表达,更在于激发社会思考、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助力解决现实问题。


回顾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历程,从 2015 年图片生成字幕技术的出现,到 2016 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这一系列发展彰显了技术创新的强大爆发力。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并非只是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对人类既有认知与经验的重新整合与升华。正如 “技术是人类记忆的剪辑” 所揭示的,技术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人类智慧与文化积淀,促使艺术家反思创作的源头与方向,进而重新审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本质作用与深远意义。


在数字人创作领域,诸多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面对 NFT 与数字人热潮,“记住我,而非储存我” 这一理念脱颖而出,它突破了数字人创作的商业表象,深入探寻其在人类情感与记忆层面的核心价值。这警示着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征程中,绝不能忽视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以 “数字管家” 项目为例,尽管受诸多因素影响未能全面落地,但它充分展示了艺术与物联网融合在商业场景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启发我们思考如何在不同行业领域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佳作。


疫情期间,艺术创作生态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画廊体系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而新兴的智能体关联场景则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艺术创作跨越了技术与审美障碍,从数字人身份流动到复杂的数字生命探讨,充分彰显了科技助力艺术突破边界、实现进化的强大力量。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拥抱新技术与新场景,持续拓展创作的可能性边界。


诸多社会公益创作案例,如为留守儿童打造的数字人驱动舞台剧,以及在特定项目中数字人的自我认知觉醒等,深刻体现了科技艺术在社会情感连接与人性探索方面的独特价值。这些案例有力地证明,艺术家在运用科技创作时,应紧密关注社会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情感渴望与精神诉求,将社会责任感融入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使艺术作品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传递人文关怀的有力工具。


从宏观层面来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为艺术创作开辟了全新的维度。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艺术家能够获取丰富多样的创作素材,打破传统媒介的束缚,实现从静态到动态、从实体到虚拟的创作形式转变,让艺术作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吸引力。科技的发展还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展示与应用范围,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如酒店、城市公共空间、智能设备界面等,让艺术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有效提升了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在人机共振的创作进程中,跨领域合作是实现创新的关键所在。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与企业应打破专业壁垒,构建高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各方应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挖掘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潜力以及艺术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促进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同时,数字人作为科技艺术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技术层面,需持续提升数字人的形象逼真度、动作自然度与交互流畅性;在审美层面,要注重数字人形象设计与文化背景的契合度,避免审美疲劳与文化冲突;在伦理层面,必须明确数字人的权利与责任,确保其在符合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艺术家在数字人创作过程中,应综合考量这些因素,确保数字人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坚守艺术与人性的本质。


随着科技艺术的迅速发展,建立与之相适配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已难以全面衡量科技艺术作品的价值,我们应将社会互动效果、用户体验质量、技术创新程度等因素纳入评价范畴,综合评估作品在文化、社会与技术等多个维度的影响力,为科技艺术的稳健发展提供科学的引导。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趋势。艺术家应积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将本土文化特色与全球科技艺术潮流有机融合,创作出既彰显地域文化标识又具备国际视野的作品,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科技艺术的兴起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教育机构应与时俱进,强化学生的科技素养培养,更新课程体系,鼓励跨学科学习与实践。通过培育兼具科技与艺术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科技艺术的持续发展筑牢人才根基,确保艺术创作在科技的助力下不断创新与发展。



10点 TAKEAWAY:


1.科技与艺术融合是大势所趋,人机共振正重塑艺术创作格局,为艺术带来全新生命力与发展方向。


2.技术在艺术创作中不仅是工具,更是对人类认知和经验的重塑,艺术家应深刻理解 “技术是人类记忆的剪辑” 这一内涵,挖掘技术背后的文化与智慧。


3.数字人创作要超越商业表象,注重其在情感和记忆层面的价值传递,确保作品蕴含丰富文化与情感内涵,引发观众内心共鸣。


4.艺术与物联网结合在商业场景应用潜力巨大,如 “数字管家” 项目虽受阻,但为未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商业实践提供了宝贵思路与经验借鉴。


5.疫情促使艺术创作场景转变,传统画廊体系局限性凸显,智能体关联场景成为艺术创作新的活力源泉,艺术家应积极适应并拓展创作边界。


6.科技艺术创作应关注社会需求,尤其重视弱势群体,如为留守儿童创作的案例所示,将社会责任感融入创作,发挥艺术在社会情感连接与人文关怀方面的独特作用。


7.跨领域合作是科技艺术创新的关键,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需打破壁垒,建立高效协作机制,共同推动科技与艺术协同发展。


8.数字人发展面临技术、审美和伦理多方面挑战,艺术家在创作中要综合考量,确保数字人在技术进步同时坚守艺术与人性本质。


9.科技艺术需要新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社会互动、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全面评估作品在多元维度的影响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10.全球化背景下,科技艺术应融合多元文化,艺术家要吸收不同文化精华,创作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作品,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将更加紧密与深入。艺术家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驾驭能力与创新思维,积极适应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将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作品,引领社会文化与审美风尚的变革,构建一个科技与艺术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让我们共同期待艺术与科技携手共进,奏响人机共振的华丽乐章,推动人类文化艺术迈向新的辉煌。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