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4分钟
播放:
25
发布:
2天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同为布衣皇帝,朱元璋比刘邦强在哪些地方; 朱元璋迅速荡平元残余势力,怎么看元朝的败亡原因?
部分内容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千古以来,纯粹草根出身的皇帝,也许就是他和汉高祖两个人了。和刘邦比较一下,老朱有三个地方,应该是比刘老幺强。
第一,朱重八的军事和政治能力相当地强,这种强悍也许和他小时候几年要饭的经历有关系,也许和他后来自己勤奋好学的态度也有关系,但我觉得如果说是天授,也就是老天爷赐予他的技能,可能更靠谱一些。无论是在郭子兴的军营中脱颖而出,攻打滁州、和州自立,还是和陈友谅、张士诚的决战,每一个关键点上,他的判断、决策都相当地精准,他的下属在很多时候,只是完善或者说执行他的计划,即便是刘伯温李善长这样的超级谋士,很多时候,也只不过是把他的意见先一步提出来了而已。
朱大皇帝第二个比刘老幺强的地方就是他虽然迟迟不肯造反,但一旦加入造反的队伍,他就是最胸有大志的那个人。刘邦进入咸阳,要靠着下属不断地提醒,甚至以死相谏,才明白,哦,俺的目标原来是皇帝,现在还不到享受的时候,而朱元璋攻下滁州之后,就开始想着当皇帝的事情了,并且所有行动都是为了这唯一的目标设计的,可谓是胸怀大志的吊丝。
最后一个朱元璋比刘邦强的特点就是刻苦,这哥们勤政,能吃苦爱学习,在史书里有很多地方都记载了,什么“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又说“身在行间,手不辍书”,即便是在打仗行军中,也是不停地读书。你想一下啊,一个没上过学,和尚乞丐出身的家伙,后来可以写诗,写散文,谈古论今,这一点,绝对不是运气可以解释的。
有老天爷照顾赏饭吃,再加上自身刻苦努力,那无论是啥样的吊丝,最后的成功应该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朱大皇帝上位,头等重要的事情自然还是封赏有功之臣,人家跟在你后面,给你卖命,就是指望成功之后,可以封侯拜相。在这件事上,朱元璋也不含糊,中国传统的爵位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明初的功臣列表里面,这五等爵位断断续续一共封了150位,其中最显赫的就是六名排在前面的公爵,号称开国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
你若是问,那个神神叨叨的刘伯温呢,他不是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吗?子房就是刘老幺手下的张良,汉初三杰之一,那这个和张良差不多的人物刘伯温,被封了一个什么爵位?不好意思,他只被封了一个伯爵,诚意伯。
其实,严格来说,就算是这个诚意伯,还是朱元璋开恩了,为啥?我们看一眼这个150人的功臣名单就明白了,除了李善长和刘伯温,其他都是带过兵打过仗的,纯粹的文臣就这么两位,而前面那个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名字都是不在这份名单上的,换句话说,人家朱大皇帝本来就是用爵位来封赏冲锋陷阵的武官的。
想当年大秦王朝就有一句明确规定,“非军功不得封侯”,朱元璋其实也是继承了这个传统,他的规定是“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所以,李善长,刘伯温二人只能说是法外开恩,无论是封个什么爵位,只要上榜,那都是巨大的荣耀。
何况具体到刘伯温,他是远远不能和李善长比的,李善长出身淮西,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朱元璋的老乡,但同属于淮西集团,并且在朱元璋队伍里属于萧何的角色,可以说是不可替代。但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天生远离朱重八不说,投入革命队伍的时间也比较短,能破格封个伯爵,已经是朱元璋对他智囊身份的超级认可了,他自己也很满意。
朱大皇帝的第二件大事自然是平定天下,尤其是北边的元朝,那更是重中之重。朱元璋的原话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说实话,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刘邦刘老幺是远远比不上朱重八的,放在汉初的阵营里,也许只有张良或者韩信能制定出来,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是战略上的天才,明朝北伐完全就是按照他的预想发展的。
就在这个时候,还在元大都里抹眼泪的元顺帝也看出来了,他必须要在王保保和其他所有元朝残存的武装力量之间选择一个了,他用他那个小铁锅脑袋想了一下,随即下诏,削去王保保所有官职,并且对大家说,看见那个保保的地盘和人马没有?都是你们的了,只要你们能抢到,朝廷就下旨,合理合法地归你。
皇帝的命令到了王保保的军营之中,顿时,王保保在他下属的眼里,就变成了超级美味的大蛋糕,大家举着刀叉就奔他冲了过来,我们的保保同学也没啥办法,只能带着一些还忠于他的队伍,跑到了山西太原,藏了起来,惹不起,咱躲得起。
我们说元顺帝为啥要下这道命令,原因只有两个,第一,他必须在两派互相厮杀的势力中选择一个,这是没办法的,否则大家彼此打来打去,都顾不上他;第二,王保保是一个相当跋扈的人,元顺帝自认为自己是绝对驾驭不了这样的人,选择王保保,他怕皇位不保。
可是这老小子的小铁锅脑袋没想到的是,生于乱世,你需要的是能臣,是有能力,能带兵干死南边朱元璋的人,只有在和平年代,你才可以考虑让那些庸才,智商不如你的人当大官。一句话,最跋扈的,也许就是最有本事的,元顺帝没考虑清楚这一点。他把王保保赶跑了的后果就是,徐达和常遇春带着25万大军北上,一连打下了山东、河南和潼关,这期间没有一个人来保卫他妥欢帖木儿这个小铁锅,李思齐看见形势不对,直接退回了陕西,其他人也都躲得远远地看热闹。
这一下子,元顺帝当然又傻眼了,眼瞅着徐达就要打到大都北京了,没办法,这哥们只好重新下旨,说前面我说过的话都不算了啊,俺这个皇帝不是金口,大家就当我刚才放了一个屁,现在我重新说,保保还是我的宝宝,是俺们大元朝大大的忠臣,即日起恢复他的河南王、太傅、中书左丞相的官爵,当然,最重要的一句是,保保啊,赶紧来大都救驾。
可惜的是,这个弯拐得实在是有点儿急,别说王保保,就连他手下的所有将领都觉得委屈,纷纷说:“我驻军云中,且观其成败为计耳!”咱们坐山观虎斗不香吗?就在王保保犹豫不决的时候,元顺帝却是实在等不及了,因为徐达北上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公元1368年农历七月二十八,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眼见形势不对,带着老婆孩子王公大臣,弃元大都而逃,跑回了北边的元上都开平。
八月初二,徐达常遇春率军进入大都,随即把元大都名字改成了北平,意思是北方已经平定。历史上,一般把这一天作为元朝灭亡的日子。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和他的子孙们后来在开平,乃至更远的蒙古草原上又折腾了很长时间,那些统统被称为北元,北边的大元,在中国历史上,是不被列为正式朝代的。
我们说对于汉民族,这一天实在是等得太久了,自从公元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前赴后继无数汉人的努力,收复失地的目标终于在徐达和常遇春的手里完成,当汉民族的军旗再一次出现在北京城墙之上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430年。
对于元朝的灭亡,历来学者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说是因为元朝没有彻底汉化,有人说狂印钞票引发了通货膨胀,也有人说皇室内部不能实现权力和平交接,每次老皇帝一死,就是一场血雨腥风,还有人说就是一场偶然的黄河泛滥,丞相脱脱治理黄河,导致了红巾军起义,元朝这才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否则,还能多活几年。
我们说上面所有这些观点,都有道理,综合起来,就是元朝失去天下的大部分理由。但是,我们的朱大皇帝还有另外一个看法,而且我认为他的看法很有道理。
《皇明宝训》这本书里记载,朱元璋说“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同时《明太祖实录》里,也记载了朱大皇帝说的:“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于纵弛,实非宽也。”这两句话好像是相互矛盾,一个说“失在太宽”,也就是元朝是因为太宽厚了,才丢掉了天下,另一个说“实非宽也”,不是宽厚惹的祸。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看了上下文就知道了,老朱这里说的是一回儿事,元朝是因为对整个统治阶级太宽厚而完犊子的,而一旦宽厚到这个地步,那就不是宽厚了,朱元璋的说法是纵驰,放纵而管理松弛。
我个人认为,把刚才说得四条,再加上朱元璋的这个纵驰,就是元朝丢失天下的几个重要理由。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叫做“治国就是治吏”,啥意思?治理国家,实际上就是治理各级政府的办事人员,如果整个国家的基层办事人员全都是贪污腐败不干事的家伙,那这个国家早晚完蛋。元朝恰恰在基层管理上,是历朝历代最差的,前面说过一个叫做孟端的小吏,领着几个兄弟,用一个假圣旨就把河南行省的蒙古高官给团灭了,还很长时间没人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整个元朝简直比比皆是。
比如说江西铅山有一个叫吴友文的人创立了一家“青蚨盟会”,听起来像是一个商会,或者绿林好汉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印假钞的,这哥们把铅山州上上下下的所有官员都拉下了水,元政府虽然知道这个组织在市场上投入了大量假币,也知道老巢就在铅山,但由于吏治不严,官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愣是在十几年之间,对这个吴友文毫无办法,任凭假钞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这样的吏治水平,大元又怎能不亡?
请大家记住“吏治不严”这四个字,我们马上就会讲到,朱元璋是如何在建国之初就在全国官场掀起了血雨腥风,记住这四个字对于我们理解下面发生的事情很有帮助。

书归正传,把元大都变成北平之后,徐达和常遇春一刻也没停留,按照朱元璋事先的部署,直接向山西和陕西扑了过去。就在同一时间,王保保也被元顺帝诚心认错的态度感动了,从山西驻地出发,向南前进,并且打败了老朱手下的大将汤和。可以这样说,这是朱元璋北伐以来,元朝的第一场胜仗,让已经逃到了上都的元顺帝欣喜若狂,马上下令,封保保为齐王,赐金印,然后恳求王保保去收复已经变成北平的元大都。
徐达和常遇春在向西前进的路上,听说王保保率主力去攻击北平了,这时候呢,他们就面临选择了,一是回去救援北平,另一个就是继续前进。
徐达最后的决定是继续西行,但是方向要改一下,山西这个大的战略目标不变,但把战术上的第一个目标改为太原,也就是王保保的老巢。这一条计策既是避实击虚,也是围魏救赵,你王保保要是继续进攻北平,能不能拿下不知道,但你的太原肯定是没了。
王保保算计了一下,用一个不确定的北平,换自己的老巢太原,好像不划算,就掉转马头,准备回去解救太原,可惜的是,他的举动被徐达算得死死的,常遇春早就埋伏在半路上等着他了,一场奇袭战下来,保保一下子被打成了真的宝宝,狼狈万分地穿了一只靴子,带着18个手下,一路逃回了甘肃。
……
沐英最后是在48岁的时候,因病而亡,你要是很惋惜,说咋这么年轻就死了呢。那我可能就要告诉你了,在明朝的开国将领里,像沐英这样,自己得病,病死的,就算善终了,是要上辈子烧高香、敲木鱼才能得来的,大明王朝开国元勋的名单上,这样死的还真没有几个。那么,其他人都是咋死的?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