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6分钟
播放:
61
发布:
1周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文天祥为什么在南宋灭亡四年之后仍选择“死社稷”;怎么看待王炎午劝文天祥去死而自己却活着;如何评价宋朝;元朝到底是不是中国的朝代?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之后,申请去做个道士,结果是被另一个汉人投降官员留梦炎一语戳破,说我瞅你好几眼了,你文大人就不像是一个牛鼻子,倒是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再次造反的牛人。
那么我们说文天祥是真的心灰意懒想出家活命,还是要继续造反?我觉得两者都是,不想死是真的,如果能活命,将来要是有机会造反,他肯定也会造反,当然,如果当了道士对方看得紧,没机会造反,他也不会上吊抹脖子就是了。
就这样,文天祥又被关了三年多,在监狱里又写了很多诗,其中以《正气歌》最出名,一直到1283年1月8日,忽必烈突然想起了他,亲自召见,劝他投降大元。忽必烈还把那个已经投降了的宋恭帝赵显也叫了出来,说你看看,这个是你原来的老板,他都投降了,吃得白白胖胖的,我还准备给他娶了一个蒙古媳妇儿,而且他也同意你跳槽,你老文就降了呗。文天祥的回答是“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你啥也不用说,俺就是忠贞不二,赶紧杀了我好了。
忽必烈一听,这是一头犟驴啊,关了三年还这样,那就啥也别说了,磨刀吧。第二天,文天祥的死刑判决书就发了下来,我们说不管文天祥心里是咋想的,他确实是做好了充分的死亡准备,刑场上从容不迫,向着南方跪下,磕了几个头之后,站起身子说,“我事已毕”,然后面不改色,慷慨就义。
据说忽必烈是后悔了的,觉得应该再多劝文天祥几次,说不定对方就降了。《宋史》上记载,“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也就是说忽必烈想刀下留人,谁知道刽子手下手太快了,文天祥的脖子也不结实,一刀下去,脑袋就掉下来了,那就没办法了。

易中天先生在《中华史》里,说到文天祥的死,对王炎午这个人物进行了口诛笔伐,不仅说王炎午是虚伪的伪君子,更是扣上了一顶变态狂的帽子,为啥?就因为王炎午写文章劝文天祥自尽,而他自己却不去死。
关于这事儿,我的看法和易先生略有不同,原因就是对儒学和理学的理解。前面我们说过,儒家的《五经》之一,《礼记》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君王死社稷”,也就是当国破时,君王不应该苟活,这就是死节,但是《礼记》里从来不要求普通老百姓这样去做。从儒家发展出来的理学也一样,在它的义理谱系里,不同的人承担的道德责任也不一样,文天祥作为南宋的丞相、状元、士林领袖,所有文人们的大领导,他需要去死节,甚至可以冷血地说,他有义务去死,但王炎午不一样,他在宋朝既没有功名,也没有职务,更没有影响力,一句话,白丁一个,他在传统的儒家和理学道德体系里,没有任何死节的义务。
另外,王炎午这个人,后来终身也没有当元朝的官,无论多少人来请,就是不去,这其实就已经是保存了他作为宋朝读书人的气节了,所以,王炎午虽然做出了我们今天看起来无比恐怖的事情,居然劝自己的老师去自杀,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伪君子,你要知道,后来他多次拒绝蒙古人让他出来做官,不仅仅是财富损失的问题,那绝对也是一个掉脑袋和不掉脑袋的赌博,只要摊上一个脾气差一点的元朝皇帝甚至官员,他绝对立马被超度,去西天陪着文天祥聊天了。
易中天先生的另一个观点,那就是文天祥本来是不必死的,你想啊,南宋都已经亡了四年了,他这个丞相,死不死其实意义已经不大了,那么,他咋还是死了呢?按照易老师的观点,他是被理学或者说理教害死的。这一点我同意,但我认为拿着理学害死文天祥的,不是王炎午,也不是大汉奸留梦炎,更不是老百姓,而恰恰是文天祥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他的遗作,文天祥死后,他媳妇儿给他收尸的时候,看见他口袋里有这样的绝命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首诗现在叫做《衣带歌》,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仁,孟子说义,要我文天祥说,舍身取义之后,仁也就算做到了,我们读圣贤书,不就是为了这事儿吗?我今儿死了,差不多就算达到了这个目标,从此之后不愧天地了。
看完这个《衣袋歌》,你就知道文天祥追求的是什么了。
我们说儒家,或者说理学,最牛掰的地方就是,它让读书人产生一种完全不是动物应该有的欲望,为了一个“忠君爱国”的名声,可以牺牲一切,老婆,孩子,自己的生命,和这个名声比起来,都啥也不是了。
这在一匹狼或者一头大猩猩来看,肯定会问,你们人类是不是傻?那么这样一来,就产生一个问题,这种事儿是不是要批判呢?我个人的观点,倒也不这么看,如果这种害死了文天祥的东西彻底没有了,那么人类和动物还有啥区别?崖山那十几万名投海的宋朝人,确实是不应该死,也不必死的,我们更不能鼓励他们去死,可他们的死也绝对是值得尊重的,这种人类特有的东西,叫做气节。
无论如何,公元1283年,南宋最后一位丞相文天祥殉国,宋朝算是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关于宋朝,我们说它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割据政权,也就是从地域上来讲,它从来也没有统一过中国,与它并立的有西夏、辽、金、大理等朝代和政权,一句话,它不是一个统一政权,你可以说它和南北朝的北魏、北周、宋、齐、梁、陈什么的,也差不多,而且在它存在期间,几乎年年都给北方政权送钱,大宋大送,确实不是小宋。
就是这样一个政权,我们今天却认它为正统朝代,而且超过了对北魏等朝代的认同,所谓唐宋元明清,那不是随便说说的,甚至陈寅恪先生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也就是他认为宋朝是中国迄今为止,中华民族最顶峰的一个朝代,这是为啥呢?
答案一点儿都不复杂,其实就在陈先生的这句话里,他说的是“华夏民族之文化”,也就是虽然宋朝这个熊孩子经常被人打成一个熊样,也没有从地域上统一中国,但是人家学习好,在文化上,是登峰造极,傲视整个世界的。
在我看来,有五个理由导致了这个结论,第一就是儒释道三家在宋朝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开始了三家归一,也就是确立了以儒学理学为主,和尚道士理论为辅的三家合流,最终形成了中华主体文化;
第二点就是贸易和科技文化的大发展,四大发明有三个出现在宋朝,而宋朝的海上贸易更是极度发达,以南宋屁大个地方既给北方送钱,又维持了富得流油的奢华生活,没有无与伦比的海外贸易产生的巨大GDP,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点就是他无与伦比的教育系统,据《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共有各种高等书院203所,这在当时是惊人的。《舆地纪胜》这本书里说:“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也就是不仅有高等学员,基础教育也达到了人人都能入学的程度,放在今天,这也是一个奇迹。
第四点就是它发展出了高度的城市文化。外国人有一本书,叫做《中国大历史》,里面说,“历史进入了宋朝就好像从古代进到了现代”。我们说唐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最多也就是10多个,可是到了宋朝,增加到了40多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也就是当时全世界前五大城市,都在中国。同时那时候已经有了城乡差别,史书上说:“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大城市家家都烧炭,不烧柴禾,乡村当然没有这个待遇。至于说茶室,饭馆,旅店,澡堂子,酒肆,冷饮摊,外卖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宋朝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一幅《清明上河图》足以说明无数的问题,更别说还有一本《东京梦华录》了。
《宋史》里还记载:“若丐者育之于居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遂以为常”,也就是对于城市的那些弱势群体,没钱没家人的,乞丐可以住在居养院,有病了可以到安济坊治病,死了之后还可以葬在漏泽园,这些都是政府负责,不用你掏钱,这样的城市文化和福利,就算是今天的发达国家,也不一定能全都达到这个标准。
除了上面的四个方面,最后一个理由就是知识分子们超级喜欢宋朝。一代又一代,这些孔老二的信徒们天天给宋朝唱赞歌,这里当然就包括陈寅恪。那他们为啥膜拜宋朝呢?八个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既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定下的基调,也是因为从宋朝开始,贵族阶层彻底垮台,科举制全面普及的客观社会现实。
在宋朝,只要你会读书,读好书,就可以做官,然后就算是进入了统治阶级,从此之后,妇人美酒,吟诗作画的好日子就来了,兴致上来了,还可以骂骂皇帝,讽刺一下上级,最多也就是流放到外地做官,简直就是知识分子的天堂,他们当然喜欢。
没有人理会宋朝对普通老百姓的严刑峻法,比如贩卖私盐超过二十斤就是死刑,贩卖茶叶超过二十斤也是死刑,造反的,那就是凌迟处死,而凌迟这种最不人道,最残忍的刑罚,就是起源于宋朝。
总之,我们可以这样总结,中国从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半贵族时代进入了宋代的平民和市民时代,而整个社会的基调,也从那种贵族主导的慷慨激烈的大汉雄风和盛唐气象,转变到了以小市民、小知识分子为主的浅斟低唱,装模作样。历史学家们比较客气地给了一个相当好听的评价,叫做“两宋风流”,风流倜谠的风流。
最后,让我们以那个盼着文天祥快点死的王炎午的一首词,来告别这个风流大宋:
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
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
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
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
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
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
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这首追念故国的《沁园春》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候,整个神州都已经改了名字,叫大元。

我们说1271年建立的元朝,和宋朝之间第一个巨大的不同就是,它结束了自从唐朝安史之乱以来520多年的分裂局面。换句话说,秦始皇汉武帝他们确立的大致中国疆域,重新归于一统,可是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元朝它到底是不是中国的朝代?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是既麻烦,也简单。
先说一下为啥麻烦,因为元朝统治者不是汉人,他们是彻头彻尾的蒙古人,所以,你要是认为,想当中国的正统朝代,必须是纯种的汉人建立的王朝,那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自然不是中国的正统朝代。
可是你这样一说,就麻烦大了,因为纯种的汉人到底指的是谁?这件事就掰扯不清楚了。中国人最引以自豪的唐朝,创立者李氏家族身上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还有少部分的匈奴血脉,那这个唐朝还算不算中国朝代呢?还有金国、辽国、西夏这些家伙到底算是谁的朝代呢?而且汉人这个称呼,本来指的也不是民族,它是因为大汉王朝太牛掰了,才被周围国家称呼为汉人,那汉朝以前的秦,春秋战国,甚至周朝,到底算不算中国人的政权呢?
既然用纯种汉人来定义朝代有点儿麻烦,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出生地,也就是籍贯来区分朝代呢?大家都知道,“中国”这个词最早是因为周朝搬到洛阳,认为位居天下之中,而自吹自擂出来的,刻在那个叫做何尊的大瓶子里。这样来论的话,那么河南洛阳一带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中国人,建立的政权才能算是中国政权。最多把陕西和山西再划进去,因为周朝发源于陕西,搬家到河南的时候,路过了山西,其他地方都不能算中国。如果用这个标准,那麻烦就更大了,刘邦刘老幺出身在今天的江苏徐州一代,他创立的汉朝难道也不算是中国的朝代?那汉族人又是啥玩意?
……
那么,下面就有了另一个问题,为啥总有人说元朝不是中国正统朝代呢?其实吧,以前的中国,包括世界,都是很少有这个说法的,人家杀人如麻的朱元璋朱大皇帝都承认了,还有谁敢唧唧歪歪?可是19世纪末,日本崛起,当小日本牛掰起来之后,很多日本学者开始抛出了很多关于中国奇形怪状的观点,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做内藤虎次郎家伙,他极力宣扬中国在宋朝之后,其实已经亡国了,元朝不是中国,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也就是崖山海战之后,中国就被异族占领了。
……
其实忽必烈倒是不必惊奇,这里面隐秘的原因相当地清晰,无论是已经完全汉化了的金国人和西夏人,还是从小就接受孔老二教育的宋朝人,投降给一个用“大哉乾元”命名的元朝,比投降大蒙古帝国这种一听就是外国人的政权,从心理上,要容易得多。
当然,我们今天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元朝的汉化并不彻底,别说比不上前面的北魏和后来的清朝,就算是和五胡十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相比,也是远远不如,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anpark
1周前 广东
0
anpark
1周前 广东
0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