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4分钟
播放:
248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武帝托孤,四大臣辅政;  桑弘羊舌战”贤良文学“,盐铁会议有何后果;察举制度详情如何;“霍光谋反”是真的吗?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汉武帝去世之前,选择了7岁的刘弗陵作为接班人。这里面的原因固然有他喜欢小儿子的因素,比如史书上就说,刘弗陵具有聪明和果敢的天赋,武帝“甚奇爱之”。不过呢,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那时候的武帝已经没有选择了。


在他去世之前,只剩下了三个儿子,两个成年的儿子燕刺王刘旦是野心大过能力,犯过大罪的家伙,广陵王刘胥是个只有力气没有任何脑子的家伙。让这两人当皇帝,几乎可以肯定,汉帝国会出现巨大的危机。武帝是在几乎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立了小儿子刘弗陵。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让谁来辅佐他。


前面我们说过,根据《汉书·霍光传》,汉武帝挑中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霍光、上官桀、金日磾和桑弘羊。霍光是霍去病弟弟,陪了武帝29年的智囊和顾问,桑弘羊是他经济改革的旗手,这两位前面简单介绍过了。那么,上官桀和金日磾是谁呢?


上官桀原来是一名郎官,后来升到太仆,也算是九卿之一,只不过没啥实权,负责管理武帝的车马。而金日磾的故事就比较有意思了,如果你还记得霍去病曾经在祁连山俘虏了4万多匈奴,此人就是这些俘虏里面的一个。不过呢,他不是普通的俘虏,他爹是匈奴休屠王,后来因为不想投降汉朝而被浑邪王所杀。所以严格来讲,此人和汉朝有不共戴天的杀父大仇,但汉武帝觉得这小伙子看着帅气,精神,加上养马养的好,后来就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和霍光一样的官职,并赐姓为金,同样属于汉武帝的顾问团成员,只不过呢,他的主要任务还是养马。


所以有时候我们说,汉武帝用人,完全是不拘一格。他虽然推崇儒家,但到了具体的人和事儿,从来都是实用主义,手下啥人都有,而且经常破格提拔。比如前面说的汲黯就抱怨过,说法家的酷吏张汤和儒家公孙弘比自己进宫晚,可是提拔的快,原话是“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您用人像堆木柴,后来的反而在上面,这就是成语“后来居上”的来历。汉武帝听了只是一笑,懒得和汲黯这个二愣子解释。


不过话虽然是这么说,但我们还是要看一下,这四位辅政大臣里,除了太仆上官桀勉强算是九卿之一,剩下光禄大夫霍光和金日磾,军需官桑弘羊当时的职位都不高,而且金日磾还可以说是仇人之后,怎么就在汉武帝去世的前一天,忽然被提拔为大司马大将军、车骑将军、左将军和御史大夫这样的高位,然后被赋予了辅政大臣这样重要的角色呢?


这个问题就导致了一个阴谋论的出台。著名的史学大师吕思勉就断定这是一场政变,什么周公负成王的图画,遗命辅佐刘弗陵这些,都是霍光等人后来编造的。他认为就是武帝死了的时候,这几个人精心策划的一场阴谋。


虽然这个说法还不是史学界的主流看法,但我们不得不说,吕思勉大师的这个怀疑相当有道理。而且,关于谁是真正的辅政大臣,在班固《汉书》里记载的就相当混乱,《汉书·霍光传》里说,辅政大臣就是上面的四位,不过《汉书·田千秋传》里辅政大臣就变成了霍光、金日磾、桑弘羊和田千秋,这个田千秋是当时的丞相,三公之首,听起来呢比较靠谱,可是到了《汉书·外戚传》,又变成了只有霍光与上官桀两位。


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很遗憾,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从霍光后来的表现来看,此人政治水平和能力极高,而且对汉朝可谓是忠心耿耿,那么以汉武帝的识人之准,对于一个在自己身边呆了29年的谋士,他应该还是了解的。而且,汉朝当时在武帝的政治改革之下,内廷的权力极大,一点儿都不比丞相的职权小,所以,汉武帝选中霍光我认为应该是没问题的。从当时朝野上下的反应,也可以证实这一点,霍光是名正言顺的顾命大臣,这里面有问题的应该是金日磾和上官桀。


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这两人和霍光的关系,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的是霍光长女,而金日磾的二儿子金赏的老婆也是霍光的另一个女儿,这种联姻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同盟的另一个说法。


所以,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是,汉武帝临终前,把幼子托付给了有能力的霍光、经济学家桑弘羊和丞相田千秋,但由于霍光深知自己孤掌难鸣,他应该是趁着武帝病重昏沉,头脑不清的时候,或者诱骗武帝修改了遗嘱,把自己的两个亲家金日磾和上官桀加了进去,或者干脆就是伪造武帝遗嘱,把辅政大臣变成了上面说的四个人,老丞相田千秋被彻底排挤在外。


……


那么,这次会议最后的结果呢?四个字,没啥结果。唯一的松动是,五个月之后,废除了酒类的国家专卖,和首都地区铁的官营,其他都不变,就这么两条,还是桑弘羊自己提出来的。而且在随后的三十多年汉昭帝和汉宣帝执政期间,桑弘羊的国营政策几乎没有改变。。


没啥结果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贤良文学们,或者说儒家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他们虽然成功地把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并且成功地让很多人相信了如果他们执政,世界会更美好,但这种忽悠要多年以后霍光去世,汉宣帝下台之后才会见效,为啥?因为无论是桑弘羊,霍光还是昭宣两位皇帝,虽然执政理念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实干家!都明白贤良文学们的建议在当时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只是夸夸其谈而已。换句话说,如果单纯从政策的角度来看这场辩论,70多岁的桑弘羊老爷子是完胜对手的。


第二个这场会议没有结果的原因就是,作为这群贤良文学当时的靠山霍光,其实和他们并不是一伙的,《汉书》里说,“诸儒生多窭(ju)人子,远客饥寒,喜妄说狂言,不避忌讳,大将军常仇之”,意思是这些知识分子出身贫寒,但偏偏喜欢说大话,讨论时政,霍光很不喜欢他们。当时仅仅是为了打击桑弘羊,而把这些儒生当作手里的枪而已。但在辩论的第二年,霍光就把他的所有政敌都送进了地狱,那自然是没必要继续和他讨厌的儒生站在一起了。


你如果问霍光的政敌都是谁?桑弘羊和上官桀自然是榜上有名,除了这两位,还有汉武帝的一儿一女,燕刺王刘旦和盖长公主,都是重量级人物。上官桀和桑弘羊对霍光的不满可以理解,郭德纲说过,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虽然我上官桀有可能是因为你的帮助,才当上这个高官的,但同为辅政大臣,为啥你霍光的权力那么大?就比如这次盐铁会议,桑弘羊在完胜对手的情况下,事后还要取消酒类专卖,那自然是迫于霍光的压力。


至于说盖长公主和霍光交恶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私生活。前面说过,汉代妇女的私生活一般都比较自由,这位长公主没有老公,但有一个情夫,叫丁外人,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她就想嫁给这位丁先生,可是汉朝规定,想和公主结婚,必须是侯爵,而封侯这种事一定要昭帝点头才行。可昭帝只相信霍光霍大哥,虽然上官桀和燕刺王刘旦都先后替长公主上书,说应该封这个丁外人为侯,但霍光还是坚决不同意,他的理由很简单,高祖刘邦说过,非有大功者不能封侯,我霍光认为陪长公主上床这事儿不能算有大功,所以封侯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桑弘羊,上官桀和盖长公主渐渐地形成了推倒霍光的统一阵线,三个人后来又找到了燕刺王刘旦,之所以双方能一拍即合的原因是因为刘旦自己也想做皇帝。


公元前80年,也就是盐铁会议的第二年,一封以燕刺王刘旦的名义写的奏折递到了汉昭帝刘弗陵的桌子上,里面说霍光正在京城外调动军队,而刚刚回来的苏武同学是霍光和匈奴之间的联系人,他们准备里应外合,推翻汉昭帝,一句话,霍光谋反。


这封信里提到的苏武就是苏武牧羊的那个大名鼎鼎的苏武,他是汉武帝派去匈奴的使者,结果去了正好赶上匈奴内乱,就被对汉朝不那么友好的匈奴部落抓了起来,扔到西伯利亚去放羊,说啥时候公羊生了小羊,你就可以回去了。


19年里,苏老先生是不是在冰天雪地里进行公羊生小羊的实验,我们不知道,但他坚决不投降的骨气是千真万确的,让匈奴都佩服。害得司马迁残废的那个李陵这时候已经彻底投降了匈奴,曾经去劝苏武也和他一起投降,每次都被苏武说得大哭而返,和苏老爷子比,他实在是太惭愧了。后来因为昭帝和匈奴的关系改善了,苏武就被放回了汉朝。但这刚回来,老婆还没找一个,就被哐当一声,扣了一个里通匈奴的汉奸帽子,实话实说,很冤。


幸好他碰上了汉昭帝。汉昭帝收到信的这一天,霍光正好休假在家,这自然是上官桀他们算计好的,只要昭帝在信上批复一个字“查”,他们马上就会抓霍光和苏武下狱,那只要半天时间,谋反罪就可以坐实。可是昭帝整整一天,别说批复,连话都没说一句。


第二天霍光上朝时见到昭帝,就把帽子摘了下来,这表示俺已经知道自己成了被告,现在听从您的发落,其实是变相地让皇帝表个态。昭帝说大将军把帽子戴上吧,你无罪。霍光和大家都很奇怪,说您咋知道俺无罪?


当时年纪只有14岁的昭帝说了下面一番话,去京城外检阅校尉,你办这事还不超过10天,燕王隔着那么远,他怎么会知道?而且你要是想推翻我,根本不需要调动军队,更不需要和匈奴勾结,所以这封信是假的。


史书上说,汉昭帝说完这番话,“尚书左右皆惊”,咱们14岁的小皇帝也太聪明了。不过这事儿要我来说,刘弗陵最聪明的,其实不是说出信里不合理的地方,而是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选择。就算他按照信里说的,依靠上官桀等人拿下霍光,他也完全清楚这些人必然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下一个倒霉肯定是自己,因为他那个哥哥燕刺王刘旦早就对皇位虎视眈眈了。所以,无论霍光是不是谋反,刘弗陵都只能说他无罪。


既然诬陷不行,那就来硬的,上官桀等人接下来的计划是让盖长公主宴请霍光,在宴席上直接宰了他,然后废掉汉昭帝,另立燕刺王刘旦为帝。结果是长公主的家臣燕仓有政治觉悟,觉得杀大司马这事儿实在是太危险了,就跑到霍光的亲信,大臣杜延年那里告密。事情泄露之后,霍光华丽丽滴来了一个大反杀,过程就不用说了,上官桀和桑弘羊都被灭族,盖长公主和燕刺王刘旦自杀。从此之后,霍光再也没有任何对手,大权独揽。


公元前74年四月,年仅21岁的汉昭帝刘弗陵因病驾崩于长安未央宫。此人执政最大的优点就是无比信任霍光,《汉书》上说,“成王不疑周公...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意思就是,因为彼此的信任,霍光和昭帝两个人互相成全了对方。



46-3 汉昭帝刘弗陵


事实也确实如此,昭帝去世的时候,史书上评价当时的社会情况是,“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虽然盐铁依旧官营,但由于采取了很多惠农措施,大力鼓励生产,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对周围的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开始采取怀柔政策为主的,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效果相当地不错。


说到这里,要插一句,汉昭帝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汉武帝刚登基的时候能不能实行呢?我的回答是不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汉昭帝手下一个外交家,叫做傅介子的经历。说有一段时间,西域的龟兹和楼兰两国和匈奴联合起来抵抗汉朝,杀害汉朝的商人。汉昭帝就派这个傅介子出使两国,说去看看怎么回儿事,这俩货咋跟着匈奴那个怂货混上了呢?傅介子到了龟兹国,没有几句废话,直接斩杀了匈奴派去的使者,然后在楼兰,更是在宴席上把支支吾吾,对汉朝三心二意的楼兰国王当场一刀砍死,然后潇潇洒洒地看着龟兹和楼兰两国拜倒在自己脚下,答应不再为难汉朝的商队这才罢休。


傅介子本人也因为这件事被封为义阳侯。那我们就要问一句,为啥傅介子敢干这种事情,而事后两国一个字都不敢埋怨,匈奴也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呢?傅介子本人的胆气和谋略自然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执政几十年间,带着大汉军团东征西讨打出来的威风。虽然傅外交官只是一介书生,但是谁都知道,他背后站着的,是卫青霍去病这类人带出来的大汉铁骑。不战而屈人之兵,靠的永远都是实力,如果没有汉武帝积累的军事威慑,别说傅介子当场就会被斩杀,就是汉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也只能是继续被抢,被杀,被侮辱。


我们说汉昭帝去世的这一年,已经是21岁的小伙子了,在古时候,这个年纪即便是平民,一般都有了孩子。可是昭帝无子,他是不是不孕不育症患者我们不知道,但有一件记录在史书上的有趣的事情,可能也是他没孩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