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通用 Agent(智能体)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其热度持续攀升。明星初创公司 Manus AI 完成 7500 万美元新一轮融资,估值在不到 2 个月内飙升至 5 亿美元,这一消息更是为通用 Agent 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吸引众多科技大厂纷纷入局,字节和百度便是其中的代表。

字节率先推出 Agent 产品 “扣子空间”,百度也紧随其后,发布类通用 Agent 产品 “心响”。这两款产品虽同为 Agent 赛道的探索成果,但在目标用户与应用场景的选择上却大相径庭。
字节的扣子空间将主要入口设置在网页端,深度聚焦专业办公场景。它期望成为办公过程中的 “AI 实习生”,助力用户处理文件检索、表格制作、报告生成等繁琐任务。其 MCP 扩展涵盖飞书云文档、多维表格、电子表格等丰富的办公资源,若能与飞书平台深度整合,打破生态壁垒,扣子空间有望成为企业效率提升的 “智能中枢”。在实际测试中,它对提示词的遵循能力出色,能流畅地自动检索网页、制作可视化报告。比如在制作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公众号文章时,它能迅速搜集相关文字与图片信息,生成一份内容完整、格式规范的报告及作品时间轴。
百度的心响则主打手机端,目前仅支持安卓系统,主要面向普通 C 端用户,致力于降低使用门槛,让 AI 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其独特的 “灵感广场” 模块集成了晚安故事集、AI 绘本、AI 相亲等大量任务模板,十分贴合日常场景。不过在实际测试中,心响的指令遵循能力不如扣子空间精准,响应速度也相对较慢,但它在生成结果时加入了交互元素和视觉优化,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细节和附加价值。
字节和百度积极布局 AI Agent 领域,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商业考量。当下,无论是国外的 OpenAI,还是国内的字节、百度,在大模型研发上都处于投入亏损阶段,急需找到强大的付费变现模式。Manus 的成功融资以及 OpenAI 对 AI Agent 未来销售额的乐观预测,让大厂们看到了新的希望,Agent 被视为继对话式大模型后的又一 “大金矿”。此外,借助 Agent 与外部 MCP 交互,大厂还能盘活现有产品矩阵。
然而,AI Agent 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方面,它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如高任务失败率、上下文理解不足、数据安全风险和潜在的偏见放大问题,在复杂任务中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AI Agent 概念存在被泛化、滥用的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其作为大厂 AI 产品体系新增长点的潜力不可小觑。
为了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字节和百度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百度发布文心 4.5 Turbo 及 X1 Turbo,着重提升推理性能并优化成本;字节更新豆包 1.5・深度思考模型,主打多模态和性价比。
字节和百度不会是这条赛道的唯一参与者。国内阿里、腾讯虎视眈眈,国外 Google、Anthropic、OpenAI 等也纷纷布局。在这场技术、资本、场景、标准的混合博弈中,谁能率先攻克技术难题、挖掘出差异化的应用场景、找到复杂用户场景的解决方案,谁就能在这块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为自身产品体系找到全新的商业引擎。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