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2分钟
播放:
74
发布:
3周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李林甫的宰相之路,他有才干吗?为什么我们说他是唐朝最大的奸相?安禄山是怎么发迹的?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一集我们说到60多岁的唐玄宗自从得到杨玉环之后,焕发了第二春,喝着小酒,泡着温泉,欣赏着宠妃的霓裳羽衣舞,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用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话说就是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哥们过起了半退休的老年生活。


那么,偌大的唐帝国靠谁来打理?很自然的,宰相们必须担起责任来,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相继离开相位之后,大唐帝国的宰相这时候是两位,一位是门下省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希烈,另一位是中书令李林甫。



陈希烈这个人,本来就是李林甫引荐的宰相,李林甫说一句鸡蛋是树上长出来的,他立马就能跟上一句,昨天我摘了一筐。所以,实际情况是,从李隆基杀掉三个亲生儿子的公元737 年开始,大唐帝国的宰相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李林甫李大人。


我们前面说过,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立法、审批和执行三个部门分立,立法是由一群大老爷们开会讨论,然后门下省负责审核,报皇帝批准形成决议之后,交给尚书省执行。这一群开会的大老爷们就是宰相,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


从唐太宗开始,唐朝就是群相制,也就是宰相一定大于等于三个人,武则天时代甚至是10多个宰相同时在朝,开会的时候屋子里都坐不下,年轻一点儿的只能站着。那为啥到了李林甫这里,他就可以一个人说了算,大权独揽?其实,这事儿的根子自然还在李隆基身上。


从他登上皇位的第一天开始,李隆基就在向独相制倾斜,也就是同一个时期,只有一个主要的宰相,也叫首相。这个人掌握主要权力,最多配一两个副手,叫做副相,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政府极其高效,决策能力超强,但坏处是,如果首相拉帮结派,就有可能把皇帝完全架空。李隆基当然明白这一点,他的办法是频繁地换宰相,前面我们介绍过了,基本是三四年,李隆基就要把宰相换掉,而且是首相和副相一起换,和今天世界各国总统或首相的换届时间差不多。


那么,这个李林甫是不是当了几年宰相就被罢免掉,换上新人?很遗憾,没有。这家伙在宰相的位置上一屁股坐了将近20年,一直到公元753年蹬腿死掉为止,宰相当了19年,独揽大权16年,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三个问题,李林甫是咋当上宰相的?为啥他能在宰相位置上做这么久?这家伙干得怎么样?


严格来说,李林甫也算是李唐皇室成员,他的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所以家谱上,他甚至比李隆基还高一辈儿,而且他的姨父源乾曜还当过唐玄宗的两次宰相,当然,都是打酱油的。


比如这位源乾曜和姚崇搭班子的时候,每次单独面见皇帝,只要李隆基认为他说得对,就会笑着说,你从姚崇那里学会不少东西啊。如果认为他说的不对,李隆基就会说,这事儿你问过姚崇吗?每次都弄得源乾曜是尴尬无比。不过即便这样,人家那也是宰相,李林甫年轻的时候,曾经想求这位姨父帮忙,让自己当上司长,结果源乾曜说,“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岂是郎官耶”,哥奴就是李林甫的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尚书省六部里面司长这样的大官,品德、才能和人望都必须要很高才行,你李林甫何德何能啊?把李林甫气得要死,还没脾气。从这件事上,我们间接地可以看出,李林甫年轻的时候,并不是十分突出,家族内部也不是十分看好他。


不管怎样,人家也是官宦子弟,家族不看好,只是影响进步的时间而已,总体上,还是逐步升官的。大概到了43岁的时候,李林甫出任御史中丞,后来又担任了刑部和吏部的侍郎,也就是副部长。


到了公元733年,发生了一件对李林甫有很大影响的事情,门下省侍中,宰相裴光庭死了。裴光庭和李林甫关系如何不知道,但是他媳妇儿倒是和李大人关系比较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一个被窝,这个女人是李林甫的情人。


现在当宰相的老公死了,这女人就想着扶植自己的情人李林甫当宰相,她就去求唐玄宗最喜欢的大太监高力士。


为啥求高力士?因为这位姓武的夫人是前面说过的武三思的亲闺女,武则天的侄孙女。而高力士小时候在武三思家里住过一段时间,和这位裴夫人武氏很熟,但是你也别想歪了,人家高力士很小的时候就被人为地断绝了七情六欲,两人没有啥暧昧关系。


《旧唐书》记载,“武氏衔哀祈于力士,请林甫代其夫位,力士未敢言”,也就是说高力士考虑再三,没敢答应,但高力士也不是一点儿忙都没帮,他告诉这个女人一个信息,下一个宰相内定为韩休。裴夫人自然是一转身就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马上做了两件事,第一去韩休那里串门,高帽子送了一顶又一顶;第二,公开上书举荐韩休为宰相。


这绝对是一箭双雕的好计策,因为唐玄宗会觉得李林甫有眼光,和自己看法一致,而韩休自然也认为李林甫是知音,居然能看出俺韩休是做宰相的材料。等韩休当上宰相之后,就对李林甫报之以李,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李林甫的好话,夸他有宰相之才。除了韩休和高力士,李林甫还和当时最受宠的武惠妃形成了战略同盟,《资治通鉴》里说,“惠妃德之,阴为内助”,武惠妃也时不时地在唐玄宗的怀里给他吹点儿枕头风。


就这样,公元735年,在一位寡妇,一位太监,一位后妃和一个宰相的共同帮助下,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当上了帝国的宰相。所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李林甫是靠着钻营,讨女人喜欢和相当好的运气当上宰相的。


说到这里,我想插一句,聊聊人性,刚刚提到对李林甫有帮助的宰相韩休,在历史上以刚直不阿,敢于批评皇帝闻名。《新唐书》上说,唐玄宗每次干点儿声色犬马,放纵欲望的事情,都要问左右侍从一句:“韩休知否?”一听韩大宰相知道了,赶紧叫停,说nonono,别玩了,打道回府。虽说韩休不能把自己怎么样,但是让这老头儿当面数落一顿,李大皇帝的面子很不好看。


长此以往,李隆基自然是闷闷不乐。侍从们就很奇怪,说您为啥不把韩休罢免,李隆基的回答是“吾虽瘠,天下肥矣。韩休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意思是我虽然郁闷了,瘦了,但国家却富裕了,韩休多次让我下不来台,但我退朝之后,反而睡得安稳,用他为相,我是为国家社稷考虑,不是为我自己,这就是著名的“君瘦国肥”故事。


可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和皇帝叫板的人物,当李林甫一脸正气地推荐他当大官之后,他立即把对方当作知音,认为李林甫真是一个正直公正之人,在后者担任宰相的这个关键的选择题上,投下了关键的一票。


我想说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韩休,无论你多么艰难地想客观地看问题,最后总是戴着主观的眼镜。



那么,李林甫到底是不是宰相的材料呢?这个问题就看你怎么看了。如果说才能,他绝对有,甚至在平均线以上,尤其是他的具体政务的执行能力,应该可以排进唐朝宰相的前几名,比如说他编订的《长行旨》简化了地方财政的流程;在长安设置常平仓解决了首都地区缺粮问题;改革官制又部分解决了唐高宗以来的冗官现象;《唐六典》的编制更是系统地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机构组成,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法则,那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行政法典,即便从世界范围来看,那也是笑傲江湖的存在。


凡此上面种种措施,从侧面证实了李林甫是有能力的,从执政能力来看,他当宰相是合格的,《旧唐书》上就说他,“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处,皆有恒度”,人家李林甫处理政务谨慎还有章法,可谓有板有眼。


那么,我们现在为啥说李林甫是唐朝最大的奸相,甚至十恶不赦呢?


……


唐玄宗觉得这哥们说的有道理啊,就下旨照办。实际上,李林甫的真实心思是,胡人都是大老粗,汉字认识的比他李林甫还少,就算这些人当上了将军,也不会威胁到他宰相的位置。


让李林甫唐玄宗这两家伙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一大群胡人里,有一个家伙,名字叫安禄山。



安禄山出生在今天辽宁省朝阳市,他妈妈是突厥人的一个巫师,也就是占卜算卦的,他爹应该是一个粟特族的商人,所以,他是混血儿,还是少数民族之间的混血儿,没有汉族血统。之所以姓安,是因为后来他娘带着他嫁给了一个姓安的汉人,继父姓安,他才跟着姓安。长大后的安禄山是个语言天才,一不留神就学会了六门语言,他就利用这一特长,在市场上给人当翻译。


但是当翻译也赚不了几个钱,这哥们就偶尔地干点没本钱的买卖,有一次偷羊失手,被幽州太守张守珪抓住,准备打死的时候,安禄山喊了一嗓子:“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您不是要对付北边的少数民族吗?为啥杀我?然后《旧唐书》上说,“守珪壮其言而释之”,张守珪被这句话镇住了,就此放了安禄山,并且提拔他为偏将,让他带人在北方打仗。


如果你听着这段熟悉,那就对了,当年韩信韩大神仙被砍头之前,也嗷嗷地喊了这么一句,我个人认为,《旧唐书》的作者并不知道为啥张守珪放了安禄山,或者觉得整个过程太平淡,就抄袭了《史记》里韩信的故事,这个一点不奇怪,我们都知道,从司马迁老爷子开始,史书的作者一般都戴着一顶文学家的帽子。


无论如何,安禄山因为盗窃被招安当上偏将,这是真的,这哥们不仅打仗勇猛,骁勇善战,立了很多战功,而且还很会来事儿,无论是和朝廷里的大臣们,还是往来于边关的使者们,关系都很好。《旧唐书》上说,“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也就是重重地贿赂朝廷使者和大臣,唐玄宗听到的都是他的好话,再加上李林甫偏向少数民族的政策,安禄山开始一路飞黄腾达。


公元742年,他当上了平卢节度使,又过了三年,公元745年,也就是杨玉环封为贵妃的那一年,他又兼范阳节度使,到了天宝十载,也就是公元752年,河东节度使也被他收入囊中,一人身兼平卢、范阳和河东三大军区司令,掌握了今河北、山西和辽宁西部的军事、民政和财政大权。


安禄山升得这么快,除了打仗好,运气好和政策好之外,还因为他这个人溜须拍马的功夫也好。比如说这哥们体重三百多斤,一个大肚子沉甸甸地几乎垂到地上,居然可以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史书上说“疾如风焉”,也就是转得还相当快,惹得唐玄宗很好奇,就问他,你肚子里面到底是什么玩意,这么大还能转这么快?他的回答就四个字,“唯赤心尔”,满满当当,都是对您的赤胆忠心,这个反应速度还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


再比如说他上朝时,唐玄宗让他见过太子,结果他站着没动静,左右说你赶紧下拜,安大胖子这时候说了,俺是一个大老粗,没学过礼仪,不知道太子是啥官儿。唐玄宗居然给他解释,说太子就是储君,是我死了之后的皇帝。安禄山这时候的回答是,“臣愚,向者惟知有陛下一人,不知乃更有储君”,俺只知道有皇帝,不知道有太子,说完了才去给太子李亨行礼,史书上说“上以为信然,益爱之”。也就是唐玄宗竟然真的以为安禄山连太子是谁都不知道,只对他李隆基一个人忠心耿耿,于是更加信任这个三百斤的大胖子。


那么我们就来问一句,李隆基真的老糊涂到这个份上,手下的节度使说不知道太子是多大的官,他就信了?有些史学家说是的,就是如此。我认为当然不是,只要他没老年痴呆到傻子的程度,他就知道安禄山这样说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讨好他李隆基,他既不糊涂,也没有被蒙蔽,只是认为手下人就应该这样拍自己马屁,懒得拆穿而已。


这同样解释了为啥李林甫后来能当那么长时间宰相,原因就是李隆基懒得折腾了。早年英明神武的小李子励精图治,时刻想着江山社稷,所以会重用姚崇宋璟此类人担任宰相,并且不停地换宰相,以适应国家不同时期的需要。而现在,那个勤快精神的小李已经变成了贪图安逸的老李头儿,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杨贵妃,一方面是唐玄宗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确实厌倦了,另一方面就是他认为自己功德圆满,天下没啥可以继续改进的了,既然一切都那么完美,大唐帝国无比稳固,为啥还要把宰相换来换去穷折腾?更何况李林甫除了妒贤嫉能,其他方面也不差,所以这才发生了16年不换宰相的事情。


那么,大唐帝国真的稳固了吗?那还真不一定。实际上,就在公元751年,全国人民歌舞升平的时候,帝国在遥远的边境上就吃了三个败仗,分别是安禄山讨伐契丹人失败,杨国忠讨伐南诏国大败而回,大唐军队在怛罗斯的惨败,三场战争每一场都损兵折将几万人,虽然不至于动摇大唐的根本,但确实反映出一定的问题。而李隆基李林甫等大唐君臣们却一点也没有警觉,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把三场战争都说一下,这里只重点说一下第三场战争。


说到这场战争,就不能不提及一位在中国名声不显,但是老外却交口称赞的一位大唐将领,此人在国外有着“中国山岭之主”的称誉,那么,此人是谁?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anpark
3周前 广东
0
终于出了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