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在政治斗争中的突出特点;《熹平石经》包括哪几本经书; 汉灵帝的荒唐;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为什么迅速被扑灭?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东汉的两次党锢之祸,对知识分子的打击是巨大的,可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自诩为清流的士大夫,他们在两次党锢之祸中表现也不咋地,有两个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偏见和偏激。
一
这些知识分子的偏见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他们往往不是根据行为,而是根据立场和身份来区别好人和坏人。不仅仅所有宦官在他们眼里都是坏人,甚至对于同样的读书人,只要立场和身份不同,一般也是拉邦结党,互相攻击。
《后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桓帝当上皇帝之后,把自己的儒学老师周福提拔当了尚书,结果他的同乡,被免职在家的房植不服气了。估计是喝酒的时候发了很多怀才不遇的牢骚,觉得天下人都眼瞎了,看不见自己的才华。他的一群朋友很够意思,听说了之后,马上就为他抱不平,四处宣扬周福是因为抱了皇帝大腿才当官的,还编了这样的乡谣:“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意思是,房植道德高尚,而周福那家伙纯粹是因为做过皇帝的老师,才当上官的。周福自然是不甘受辱,也组团来反击房植,双方各树朋党,互相谩骂。
这种因为偏见导致的,动不动就划线站队,制造舆论,攻击与自己价值观和意见不同的人,既是政治上极其不成熟的表现,也很容易催生出另一个特点,就是偏激。
翻开《后汉书》或者《资治通鉴》,这种偏激简直是随处可见。
有一个叫张俭的,是楚汉争霸时赵王张耳的后代,写告状信弹劾宦官侯览,说他违规修建祖坟和横行不法。因为没有得到回应,一怒之下,张俭组织人直接刨开了侯览老娘的坟墓,把里面的陪葬品全都挖出来充公了。史书上说,“破览冢宅,藉没资财”,这种事在当时居然获得了无数士大夫的交口称赞。
还有李膺,成瑨、刘质、黄浮这些人,全都是在皇帝下达了大赦令之后还去杀囚犯,有的还灭了人家满门。就算对方全家都是王八蛋,你绝对是为民除害,但这种偏激的行为,是违反大赦令法律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会认为你这是在挑战他的权威,而不是和宦官斗法。
偏见加上偏激,新兴的地主士大夫阶级是丝毫不懂得政治斗争的艺术,最后的失败自然是在所难免。不过呢,对于他们宁死都要担当天下道义的精神,我还是极其佩服的。
比如说范滂,这哥们听说朝廷来抓他之后,就主动到县衙投案。县令郭揖说天下那么大,您不想去看看?我和您一块去如何?说完了就解下官印,要与范滂一起逃亡。范滂制止了他,说我死了,祸事就了结了,为什么要连累您呢?当他回家与母亲诀别劝母亲不要为自己悲伤时,他妈妈流着眼泪说:“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孩子啊,妈明白,气节名气这东西,和长命百岁苟活一生,是不能够兼得的,你去吧。
随后,32岁的范滂告别妻儿老母,慷慨赴死。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士大夫,都愿意用生命换取气节的,比如张俭。这位刨人家祖坟的老兄在逃亡路上,给中国历史留下一个成语,叫望门投止,啥意思呢?就是他慌不择路的时候,只要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说我是张俭,公安部A级通缉犯,能在你家呆两天吗?对方往往毫不犹豫,都会说,久仰大名,请进。在他离开之后,这户人家的主人往往被官府以连坐的罪行诛杀。
著名的孔融和他哥哥孔褒就因为收留了张俭,必须有一个人去死,两人争了半天,最后汉灵帝把哥哥孔褒的脑袋砍了,孔融才活下来,留着脑袋后来去给曹操砍。只是听说过张俭的名声,就心甘情愿地冒着杀头的危险收留对方,这种事,在那时候有些士大夫眼里,好像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过我个人认为,这个张俭实在是不咋地,他最后终于逃得了性命,却连累了几十个收留他的人被杀。
二
你要是问,汉灵帝把士大夫都禁锢了,终生不许当官,这家伙是不是特别恨儒学?那还真不是,人家汉灵帝一码归一码,那些天天唧唧歪歪的清流党人都滚蛋,可是儒学不能滚,毕竟,这家伙从小学的也是儒学。
再说了,“君为臣纲”,除了儒学,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统治工具?
熹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75年,汉灵帝根据大臣杨赐、蔡邕、马日磾及宦官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儒学经典。随后命令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七本经书《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传》《诗经》《仪礼》的内容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这就是后世极其著名的《熹平石经》。
56-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东汉《熹平石经》残块 霍宏伟摄
据说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为啥?因为以前大家虽然都读《春秋》,可是师父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现在官方说了,以我为准,那自然是要好好学习,就算是那时候没有科举考试,但有了学问,自然地,推荐你当官的人肯定要多一些。况且,就算是喝酒的时候吹牛,那底气也壮了不少,咱学的玩意儿是官方认可的。
书写这个《熹平石经》的蔡邕在历史上名气也不小,他独创的飞白字体,一直到今天,还是书法爱好者的最爱之一。当然,他女儿蔡文姬和他一样有名,从小才华横溢,擅长音律,不过红颜多薄命,在后来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的时候,被南匈奴左贤王抢走了,生了两个孩子之后被曹操重金赎回。此女创作了《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十大名曲之一,流传至今。
这里顺便澄清一下,小说或者戏剧《文姬归汉》这类节目里,经常把蔡文姬被抢去的地方描写成大漠茫茫,黄沙遍地,实际上那就是瞎扯,南匈奴归降汉朝快两百年了,一直呆在太原附近,所谓被匈奴抢走,就是被山西人抢去做孩儿他妈了。
三
不过汉灵帝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气,既不是来自党锢之祸,也不是来自《熹平石经》,而是来自此人的荒唐。这哥们为了给自己减负,安心享乐,一次就册封了十二位中常侍,简称“十常侍”。啥叫常侍?就是经常在皇帝旁边的侍从,换句话说,皇帝的贴身顾问。这本来也不是一个官,就是一个虚衔,表示皇帝信任你,喜欢你,你可以出入后宫了。
可是如果皇帝自己不管事了,让这十几个顾问帮着自己批阅奏章,那这些家伙的权力一下子就等同于皇帝了。尤其让人不满的是,汉灵帝册封的这“十常侍”全是残疾人,也就是宦官。这些家伙在得到权力之后,马上就开启了任人唯亲,横征暴敛的模式,给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捞了大量的好处,老百姓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汉灵帝自然是看不到这些,这哥们的经典名言就是 “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张让和赵忠都是宦官,“十常侍”成员,汉灵帝信任他们犹如父母。这里我要解释一句,此人管张让叫爹,某种程度上来说,辈分是绝对没错的,因为这位太监张让是有史可查的,汉灵帝前任汉桓帝的同性恋人。
那为啥灵帝如此信任他们?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家伙全心全意地替汉灵帝服务。比如说汉灵帝喜欢看别人做小买卖,他们就在皇宫里兴建菜市场,找来宫女太监扮演小商贩和买家,而且必须要像,相互之间盗窃争斗打骂,一个都不能少;再比如说灵帝喜欢看女孩子裸泳,他们就建造很多“裸游宫”,弄一群14岁到18岁的女孩子在里面洗澡。最荒唐的是,汉灵帝还喜欢看女人和动物在一起,宦官们就开始造狗舍,养狼狗,让宫女和狼狗那个啥,史书上说“于西园弄狗以配人也”。
令人惊奇的是,汉灵帝和宦官们搞了这么多项目,居然不用国家出一分钱,全都自掏腰包。那他的钱哪里来的?两个字,卖官。在历史上,卖官的皇帝多了去了,就算是伟大的汉武帝,也曾经卖过,可是和汉灵帝相比,那些家伙都要惭愧,因为汉灵帝连“三公”这样的政府一把手职位也要交钱才能上岗。比如说平定了东羌的段颎将军,按理应该被提拔为太尉,可是他也必须先给灵帝交钱,然后才能走马上任,这个段颎就是后来南宋大理段氏的祖先,这个到时候我们再说。
还有一个叫崔烈的,出身于博陵崔氏,世代的名门望族,为了当上三公之一的司徒,就交了500万钱。上班的第一天,汉灵帝对自己身边人说,坏了,卖便宜了,这位置咋还不卖个一千万呢?周围人就解释说崔烈名气很大,这价钱已经不错了。
无论如何要算一个读书人的崔烈,听说之后就有点郁闷,下班回家问他儿子,我当上三公了,外面怎么说。他儿子是个实在人,就说“论者嫌其铜臭”,大家不议论您了,说您身上有铜臭味。气得崔烈对自己的儿子破口大骂,这也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四
就在汉灵帝的小日子过得悠哉游哉的时候,老百姓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除了“十常侍”这类官员的鱼肉百姓之外,东汉末年,老天爷也不帮忙,频繁发生天灾,什么水灾,蝗灾和旱灾几乎年年有。
公元184年,旱灾加上一场大面积的瘟疫,全国各个郡县都出现了郭德纲说的那种“苍也空,井也空”的场面,史书上的原话是“仓空无米,库无钱布”。天灾人祸的双重压迫,老百姓终于忍无可忍,拿起了锄头,在一位自称为大贤良师的造反派带领之下,对统治阶级实行武器的批判,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宗教为号召的农民起义,黄巾大起义爆发。
这位大贤良师名字叫张角,钜鹿人,他所创立的宗教还有修仙、武学、养生、符咒、命理、算卦、相面、风水,甚至房中术等各种所谓的学问,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方术。
就是太平道。
那么,啥是太平道,它又是咋诞生的?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俺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远远不止儒道墨法这些台面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我这点儿知识,那肯定是说不清楚的,不过秦始皇、汉武帝这些牛掰人物到了老年怕死的时候,基本上都信,这就给修习这些方术的家伙留下了生存空间,后世统一叫他们为方士。
在前面说的东汉“六位帝皇完”的时代,有两个方士混出了大名堂。
一个叫张道陵,此人在蜀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创立了五斗米道。他这个教派,只要交五斗米,就算你入教了,修炼的方向主要是长生不老和成仙,手段就是导引、行气、画符和房中术,虽然玩的都是歪门邪道,但这一次张道陵依靠的经书却是十分地高大上,那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他在《道德经》上写满了自己的理解,然后把自己的读书笔记称为“老子想尔注”,为入教人员必学的经典。
另一个方士叫于吉,在吴越两地给人看病,预言生死。此人随身也带着一本书,名字是《太平清领书》,也叫《太平经》。据他自己说,是一个老神仙给他的,当然,我们现在都认为是他自己瞎白话出来的。反正这本神神叨叨的书,成了于吉这一派弟子的必修课。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曾经想把这本书献给朝廷,可惜,汉武帝之后的大汉,儒家才是正统,第一个献书的人被砍了脑袋,第二个献书的人被一顿棍棒打了出来,从此之后,这本书几乎销声匿迹,只在民间偷偷滴流传。
如同武侠小说里说的那样,现在到了汉灵帝时代,我们的张角同学偶然间得到了这本《太平经》,立刻是如获至宝,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他们这一派崇尚黄色,带黄头巾,穿黄衣服,信奉黄帝、老子,还有北极星。
在早期的时候,太平道传教主要靠张角的医术,很多没钱治病的村民喝一碗他配制的符水,病就好了,等到了后来,那就是靠神话一样的传说和忽悠了。十几年间,发展出教众几十万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朝堂之上的大臣,后宫里的宦官,都有他的信徒。
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现在已经被公认为中国早期的两大原始道教,换句话,今天的道教就来源于这两个最初由方士创立的教派。
不过,在那时候张角的眼里,比起道教的祖宗,他可能更愿意当中原的皇帝。有了几十万教众支持之后,这家伙提出了一个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啥意思呢?“苍天”也就是上天,而且汉朝从皇帝到军队,都喜欢穿苍青色的衣服,“苍天已死”,那就是汉朝这些家伙要完蛋了。这里顺便说一句,秦汉两代皇帝基本都穿黑衣服,明黄色作为皇帝专有服装颜色那要等到唐朝后期;口号里的“黄天当立”,自然指的就是他们这些戴黄头巾的太平道众要取得江山,他张角自己要当皇帝了。“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一句话,甲子年就是改天换地的好时候。
……
这种形势等于是死灰没灭,里面点点斑斑,都是星星之火,主席曾经说过,这是可以燎原的。果然,四年之后,公元188年,黄巾军卷土重来,余党们在太原、河东、汝南各郡相继起事。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不至于有致命威胁,可不搭理也不行,因为这些家伙不同于占山为王的盗贼,他们的目标就是洛阳,想干掉大汉帝国。
汉灵帝简直是烦得不行,觉得天天靠着他派军队去平叛,实在是耽误他寻欢作乐。这哥们苦思冥想之后,终于是一拍大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很遗憾,这次“好”字,是要打引号的。
这个办法是啥?我们下集再说。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