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37分钟
播放:
398
发布:
1个月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关于自控力的 5 个惊人真相,彻底颠覆你的认知


引言: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自控?


你是否曾经下定决心要减肥、省钱、戒掉某个坏习惯,或是完成一个拖延已久的项目,却总是在半路就缴械投降?你并不是一个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且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什么对自己最好,却常常做出相反的选择?


大多数人会将此归咎于意志力薄弱。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认为缺乏意志力是实现目标的最大障碍。然而,我们对意志力的很多理解不仅是错误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我们常常采用一些毫无效果的方法,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最终陷入自责与失控的循环。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博士在她的著作《自控力》中,揭示了大量关于自我控制的科学见解,其中许多都颠覆了我们的常识。这本书告诉我们,想要成功自控,首先必须知道自己为何会失败。


本文将从书中提炼出五个最令人惊讶且违反直觉的科学真相。它们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何会失控,并为你提供更有效的策略,让你看清自己,最终掌控自己。


1. 做好事反而让你放纵:警惕“道德许可”陷阱


你是否曾在坚持锻炼一天后,心安理得地享用了一份高热量甜点?或者在省下一笔开销后,转身就购买了其他本不需要的东西?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道德许可”(moral licensing)。


核心概念: 当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比如锻炼身体、拒绝诱惑、努力工作),就会自我感觉良好。这种良好的感觉会像一张许可证,让我们更容易相信自己接下来的冲动,并允许自己做一些“坏”事。我们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善行“挣得”了放纵的权利。


案例支撑: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个巧妙的实验。他们让一部分学生先判断一些带有明显性别歧视色彩的言论。当这些学生旗帜鲜明地驳斥了这些言论后,他们感觉自己在道德上占据了高地。然而,在接下来的模拟招聘环节中,这些刚刚证明自己“没有偏见”的学生,反而比其他人更容易做出带有歧视色彩的决定。他们之前的善行为自己的偏见冲动开了绿灯。


这种逻辑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


分析与反思: 这种逻辑的危险之处在于,它让我们把自我放纵误认为是应得的“奖励”,从而偏离了真正的长期目标。这种效应是如此普遍,以至于仅仅是考虑向慈善机构捐款,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更愿意为自己挥霍一件奢侈品。成功的关键在于将你的意志力挑战“去道德化”。不要把一次饮食失误看作是应受惩罚的道德污点,而应将其视为一个数据点,用来调整你实现健康目标的策略。将“善”与“恶”的标签从你的选择中剥离,你才能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这种对“奖励”的错误计算不仅仅是逻辑失误,它还植根于我们对大脑化学物质如何驱动行为的根本性误解。这便引出了大脑最大的谎言……


2. 大脑的弥天大谎:你追求的是“奖励的承诺”,而非“幸福”


是什么驱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刷手机、查收邮件、沉迷于购物或美食?我们通常认为,是这些东西能带来快乐。但神经科学的发现却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我们的大脑常常误把渴望当成幸福。


核心概念: 大脑中有一个“奖励系统”,它通过释放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来激励我们行动。然而,多巴胺的释放并不能直接产生快乐的感觉,它带来的是对奖励的“期待”和“渴望”——也就是“奖励的承诺”。它让我们以为,只要得到那件东西,我们就会感到幸福。但这种渴望本身并不能带来满足感。


案例支撑: 科学家詹姆斯·奥尔兹和彼得·米尔纳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发现,小白鼠会为了获得大脑“奖励中心”的电击而废寝忘食,甚至不惜力竭而亡。起初,科学家们以为电击带来了极大的快感,但后续研究发现,这并非源于快感,而是源于一种永远无法被满足的、想要更多的渴望。每一次电击都承诺了快乐,但从未真正兑现。这就像我们不停地刷新社交媒体,期待下一个点赞能带来满足,但实际上只感到了短暂的兴奋和更深的空虚。


正如书中所说:


进化根本不关心你快乐与否,但它会利用对快乐的承诺,让我们不停地为生计奔忙。


分析与反思: 这个大脑的“怪癖”是我们很多成瘾行为和冲动消费的根源。因此,提升自控力的策略是成为自己心智的敏锐观察者。当渴望来袭时,留意到大脑中“奖励的承诺”,但同时也要问自己:这件事真的能带来幸福,还是只会带来更多的渴望?学会区分那些仅仅承诺了奖励的“虚假快乐”(如垃圾食品、无尽的网页浏览),和那些能给我们带来真正幸福感的事物(如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完成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是提升自控力的关键一步。


追逐这种虚假的幸福承诺,往往会导致不可避免的失望。而正是这种失望所带来的情绪后果——罪恶感与羞愧感——为意志力的头号敌人铺平了道路。


3. “那又如何”效应:罪恶感是意志力的头号敌人


想象一个正在节食的人,不小心多吃了一块蛋糕。此时,他心里最可能响起的声音是什么?“完了,今天的节食计划全泡汤了!”紧随而来的罪恶感和羞愧感,往往不会让他悬崖勒马,反而会成为下一次彻底放纵的导火索。


核心概念: 这种从一次小小的放纵滑向彻底失控的现象,被称为“那又如何”效应(What-the-Hell Effect)。虽然最初是在节食者中发现的,但这种“放纵-后悔-更放纵”的循环几乎适用于任何意志力挑战,无论是打破预算还是旧瘾复发。当我们在挑战中遭遇挫折时,产生的罪恶感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摆脱这种糟糕的情绪,我们反而会选择用同样的方式来寻求慰藉,导致更严重的放纵。


案例支撑: 饮食研究人员发现,节食者在打破规则后,往往会因为强烈的罪恶感而彻底放弃,结果吃得比之前更多。他们的逻辑变成了:


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经破坏了节食计划,不如把它吃光吧。


有趣的是,研究表明,在遭遇挫折后,自我谅解(self-forgiveness)远比自我批评更能帮助人们重回正轨。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一群正在节食的女性吃掉一个甜甜圈。随后,他们向其中一半人传递了“自我谅解”的信息,告诉她们偶尔放纵一次是很正常的。结果,在接下来的糖果品尝环节中,获得“自我谅解”信息的女性吃得明显更少。


分析与反思: 很多人相信,严厉的自我批评是自控的基石,但科学恰恰证明了相反的结论。最有效的策略,是用自我同情而非自我批评来对待失败。当你跌倒时,给自己鼓励而不是评判。这能打破从放纵到后悔再到更严重放纵的恶性循环,并给予你重新站起来的力量。


虽然自我同情能帮助我们从失误中恢复,但很多人会尝试另一种截然不同且适得其反的策略:强行压抑诱人的想法本身。这会导致一个怪异的心理陷阱,被称为……


4. 白熊的诅咒:越想忘记,越忘不掉


请你做个小实验:在接下来的30秒里,尽你所能,千万不要去想一头白色的熊。


准备好了吗?开始!……怎么样?你的脑海里是不是瞬间充满了那只毛茸茸的白色生物?这个现象被称为“讽刺性反弹”(ironic rebound)。


核心概念: 这个概念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Daniel Wegner)提出。他发现,当我们刻意压抑某个想法时,大脑为了执行这个“不要想”的指令,必须启动一个“监控系统”,时刻检查那个想法是否出现。结果,这个监控过程反而让被压抑的想法在我们脑海中更加挥之不去。


案例支撑: 在最初的“白熊实验”中,参与者被明确告知不要去想白熊后,反而满脑子都是白熊。一位参与者这样描述她的经历:


我竭尽全力地去想除了白熊以外的其他所有东西,我想呀想呀想。所以……嗯……嗯……嘿,看看这面棕色的墙。它看起来就像……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其实总是想着它。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失眠者越是强迫自己“快点睡着”,就越是清醒;正在节食的人越是告诉自己“不要想美食”,就越容易梦到巧克力蛋糕。


分析与反思: 这个发现告诉我们,用意志力的“我不要”力量来对抗内心的想法和渴望,往往是无效的。与其对抗不想要的想法,不如承认它的存在,但不接受它的前提。给它贴上标签——“啊,那个白熊的想法又来了”——然后温和地将注意力引回正轨。接纳,而非压抑,才是通往内心平静的道路。


接纳我们内心的想法是一项挑战,但接纳我们未来的自己又是另一项挑战。我们压抑想法的倾向,与我们将最艰巨的挑战推卸给我们几乎不认识的人——“明天的我们”——的倾向不相上下。


5. 未来的陌生人:我们为何总给明天的自己“挖坑”?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困难的任务拖到明天?为什么我们宁愿选择即时的满足,而牺牲长远的利益?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们常常把“未来的自己”看作一个陌生人。


核心概念: 经济学家把我们倾向于贬低延迟奖励价值的现象称为“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ing)——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在我们心中的价值感就越低。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做,一个关键的心理原因是我们把“未来的自己”当作了一个陌生人。我们倾向于认为,TA会比现在更有时间、更有精力、也更有意志力。因此,我们很自然地把困难的任务和需要克制的选择都推给这个“未来的陌生人”,而对“现在的自己”则宽容得多。


案例支撑: 一项在黑猩猩和人类学生之间进行的、关于在即时奖励和延迟奖励之间做出选择的测试,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果:72%的黑猩猩愿意等待2分钟以换取更丰厚的食物奖励,而只有19%的人类学生愿意等待。另一项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则证明,人们会让“未来的自己”和陌生人承担更多不愉快的任务(比如喝下由番茄酱和酱油兑成的恶心液体),而对自己当下的选择则仁慈得多。


我们常常看不清未来的模样,正如书中所言:


人类是唯一会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的物种。虽然这种本能为世界作出了诸多奇妙的贡献...但它也给如今的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我们的问题不是能预知未来,而是看不清未来的模样。


分析与反思: 这种将未来的自己视为他人的认知偏差,是我们拖延和选择即时满足的根本原因之一。为了弥合这一差距,我们需要主动想象“未来的自己”。今天就做出让未来的你感激你的决定。记住,TA的幸福不是陌生人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为今天放纵“买单”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


结论:看清自己,才能掌控自己


通过以上五个惊人的真相,我们不难发现,自控力的关键并不在于与自我进行一场意志力的殊死搏斗,而在于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大脑的运作机制和人性的普遍弱点。


• 我们会在感觉良好时给予自己放纵的许可


• 我们会被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所欺骗,追逐着永远无法带来真正满足的奖励承诺


• 我们会因小小的失败而陷入罪恶感的深渊,并以“那又如何”为借口彻底放弃;


• 我们会因徒劳地压抑想法而陷入“白熊的诅咒”;


• 我们还会把“未来的自己”当成陌生人,心安理得地为TA挖坑。


这些真相揭示了一个根本原则:自我控制并非源于蛮力,而是源于策略性的自我意识。《自控力》一书在结尾强调,自我控制的核心是“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当你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如何做出决策、如何屈服于诱惑、如何陷入思维陷阱时,你就已经拥有了改变的力量。真正的意志力,始于看清自己。


那么,既然了解了这些大脑的“怪癖”,你最想先从哪一个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意志力挑战呢?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