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6分钟
播放:
218
发布:
1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内容:


1.魏晋时期,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名教尚自然?“魏晋风度”具体指什么?


2.帅气多才特立独行的嵇康为什么拒绝做官,《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后他因何获罪终致死?


3.司马炎“太康之治”的同时,为什么会有石崇等奢靡比阔之风?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蜀汉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阿斗刘禅在投降曹魏之后,就不断地有各种“乐不思蜀”的奇葩表现,那么,这哥们到底是真傻,还是为了活命装傻充愣?我个人的看法是他既不是真傻,也不是假傻,其实就是一种不通世务的真性情而已。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在那个时候,无论是皇帝禅让,还是举白旗投降,一般来说,都不会死。禅让的汉献帝刘协,魏元帝曹奂,都是善终,甚至就连那个想要杀司马师的曹芳,也仅仅是下台了事,司马家也没杀他。


“下台的皇帝必须去死”这个坏风气,要等到南北朝刘宋时代才开启,这时候大家还是你仁我义,比较讲礼貌的,而且从危险系数这个角度说,曹家的曹奂和曹芳肯定比一个离开自己根据地的刘禅要大得多,他俩都没死,刘禅更没必要去死。留着他,好吃好喝地伺候着,甚至能让孙吴的政权抵抗不那么激烈,也早点儿投降。


既然不担心被杀,那就没必要装傻,况且,如果他装到了我们都看出来这小子在装傻,用力过猛,戏演过了头,那么以司马昭的精明,又怎么会看不出来?


刘禅的表现,其实就是他最自然,最本色的演出,这不能说是傻,只能说在他心里,从来就没把自己当作是蜀汉的最高统治者,和曹爽一样,对他来说,做一个富家翁就足矣。这与他的成长经历也有那么一点儿关系,从小没受过什么系统的训练,当上皇帝后很长时间都有诸葛亮,这哥们只负责一件事,那就是吃喝玩乐,有孔明在,他是既不能使用权力,也不想触碰权力。多喝几口美酒,多玩几个女人,是最大的正经事,家国百姓,王朝兴替,和俺有啥关系?如此而已。


无论如何,公元280年,随着孙吴被灭,动乱不堪的三国时代结束,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晋朝。但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一次的统一就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中原地区即将迎来一场持续几百年之久的大动乱和大混血,而原来被视为蛮夷地区的长江以南却得以迅猛地发展起来,这事儿我们要慢慢说。


不过呢,在继续沿着时间线讲述之前,我们要先暂停一下,回头看一眼发生在公元263年的一件事,那时候司马炎的爹司马昭还活着。



有一天,洛阳城里的刑场上,三千名太学生齐刷刷地跪下请愿,请求政府赦免一名即将被砍头的犯人。这名40岁的犯人自己倒是毫不在意,面色如常,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距离自己脑袋搬家还有一点时间,就向人群里的大哥要来平日常用的一把古琴,丝毫不乱地弹奏了一首舒缓中带着激昂的曲子,琴声消散之后,此人轻声叹息说:“广陵散于今绝矣!”说罢从容赴死。


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广陵散》,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里位列第八位,描写的是战国时期五大刺客之一聂政的故事,后来被金庸老先生写在了他的名著《笑傲江湖》里,也就是所谓的笑傲江湖曲。这位死之前都要风雅一番,视生死为无物的犯人,名字叫嵇康,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之一。



66-1 嵇康弹奏《广陵散》(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嵇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司马昭为什么要杀他?啥是竹林七贤,啥又是魏晋风度?所有这一切,其实都要从孔子说起。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一句话,说老师啊,如果您去管理国家,先做哪一件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意思就是我要按照礼仪去纠正各种错误的名分。他老人家随后给出了解释,那就是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当汉武帝罢黜百家,孔老先生被抬上神坛之后,这种按照礼仪确定名分从而治国的理念,就被称为名教,或者礼教,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吃人的礼教。从汉武帝开始,近三百年,都是社会伦理与人们精神信仰上绝对的主导者,一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我们看历史,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古以来,只要社会一动荡,大家日子不好过了,肯定会有一大批知识分子跳出来开始进行反思,反思的后面就是否定和批判。


三国和魏晋时期也是如此,很多知识分子就提出,天下之所以变成这个鬼样子,就是孔老二礼教这套玩意不咋地。《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就是那个四岁就知道让梨的乖宝宝孔融同学,长大后居然对朋友说,父母对孩子有啥恩德,父亲当时只是情欲发作,母亲呢,就是一个瓦罐,我当时暂时寄存在里面罢了。这种话就是今天听来,都有点惊世骇俗,大逆不道,别说1800年前,更何况孔融这家伙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嫡亲后代,而孔子的名教或者礼教就是以孝为前提,这简直相当于挖自家的祖坟,曹操最后砍了孔融的脑袋,其中一条罪名就是大不敬。


这种反儒家带来的后果就是道家思想开始流行,比如说前面说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等等。当然,人家知识分子玩的玩意儿,比那些纯粹的装神弄鬼所谓的道术要更高级一些,他们以否定儒家名教,提倡道家自然为基础,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生与死、人与社会,尤其是名教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新的思考和由此产生的哲学观点叫做玄学,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到了魏少帝曹芳执政,也就是司马懿躺在床上装孙子的时候,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又跳了出来,主张改良儒学,以道家的自然思想为本,用道家观点去解释儒家名教的经典,换句话说,儒道合一。很可惜的是,随着司马懿干掉了曹爽,依附于曹爽的这两位玄学大师,何晏和王弼在同一年都去见孔老二了,一个被杀,一个郁闷而死。


不过这里要提一句的是,这位何晏可能是天生有病,就按照医圣张仲景的一剂药方吃药,结果是吃了之后那叫一个爽,人也变得皮肤白嫩,神采奕奕,并且床上也更加生龙活虎,这个神药的名字叫做寒食散,也叫五石散,是由五种石头配制而成,中国古代大名鼎鼎的毒品,可能和今天的冰毒或者摇头丸差不多。


在何晏之后,魏晋时期很多知识分子都吃这玩意,吃了之后疯疯癫癫,胡言乱语,脱了衣服裸奔都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不过呢,你想不到的是,这个作死的吸毒行为居然带给我们一个健康的习惯,今天很多人在吃完饭之后,老妈都要劝你,孩子,别躺着玩手机了,下去走走吧,散散步。其实,所谓的散步,一开始叫“行散”,也就是吃了五石散之后,浑身发热,必须出去走路,否则可能憋死你。隋唐之后,大家虽然渐渐地不服用五石散了,但散步作为一个习惯和一个名词,却是保留了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事儿你妈可能不知道,否则,她也许就不说散步了,而是让你出去溜达两圈。


言归正传,等到司马家掌握了权力之后,从司马师到司马昭,都大力宣扬孔子的名教,原因只有一个,司马家族要以周公自居,从而掌握更大的权力。当然,我们前面说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哥俩最终目的就是一个,篡夺曹魏的政权。


这就造成了一种滑稽的局面,一个处心积虑,全天下都知道他要篡权的家伙,手里却举着君君臣臣的名教大旗。很自然地,那些本来就对名教不满的知识分子们,这时候一起对司马家族和名教伸出了中指,表示鄙视,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



嵇康,字叔夜,安徽人,出生于公元223年,也就是刘大耳在白帝城去世的那一年。此人自幼丧父,是哥哥和母亲把他养大的,从来没进过学堂,完全是靠天赋自学成才,但这并不是人家上不起学,你要知道,魏晋时期,我们说的名士,后面一般都跟着两个字,土豪。


那时候,家里要是没钱的话,根本就买不起书,那自然也就没学问,没学问的人长大之后那是一定不会成为名士的。嵇康不上学,纯属是因为他自由散漫,而家里又娇惯的结果。


长大之后的嵇康有三大特点,第一多才多艺,儒学、道学、文学和音乐上的造诣都非常深厚,名气极大。第二个特点是长得帅,史书上说“荣姿俊美”,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小鲜肉。


我们这里要插几句话,魏晋时期,社会上对一个男人的评价往往都要说一下容貌,换句话说,那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而且标准还比较奇葩,往往是皮肤白,长得像女人才被认为是美男子,比如说因为围观的人太多,柔弱的美男子卫玠竟然因此劳累而死,后世称为“看杀卫玠”。


再比如说被称为中国第一美男的潘安,也生活在这个时期,古书上说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这样的描述我不知道你听了什么反应,但我是一下子就想到了东方不败。据说这位潘安同学出去逛街的时候,上至几十岁的老婆婆,下至十几岁的小姑娘,一个个都围着他的车子做花痴状,而且还往他的车上扔水果,所以这哥们家里从来不买水果。


当时和他一起住在洛阳的,还有那位因为写出了《三都赋》而导致“洛阳纸贵”的左思左大才子,他对于潘安的遭遇那是相当地羡慕,也想着家里不买水果,就学着潘安的样子,打扮得和他一模一样,驾着车在闹市里走了一圈。很不幸的是,左才子长得实在是太丑,一圈下来,和潘安的待遇是大相径庭,《世说新语》上讲,“乱唾之,委顿而返”,老百姓,主要是妇女同志们对他吐了无数鄙夷的口水,学潘安潘帅哥?你也配?!左思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里。


可以这样说,魏晋时期对人的容貌和风姿的偏爱,堪比后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裸体的喜爱,你可以说是人性回归的一部分。


嵇康的第三个特点就是特立独行,不想当官,这一点应该说也是那个时代玄学知识分子的一大特色,翻开《晋书》,那里面介绍一位名士,往往后面就跟着一句话,叫“辟命屡至,皆不就”,啥意思?我把这句话翻译得通俗一点,那就相当于今天的市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或者中组部这样的机构一遍遍地给你打电话,让你出来当个厅长或者部长什么的,可是你觉得烦死了,一次次地推脱不去,最后还把人家微信给拉黑了,然后一转身和一群哥们喝酒去了。


至于说这里面的原因,也不复杂,那时候,有学问有知识的家伙基本上家里都有点儿钱,就是不当官也饿不死,而魏晋玄学的基础是道家的自然,本身是以清高为美,以超脱尘世为个人的追求目标,那自然是不屑于当官的,这种思想在百年之后,东晋的陶渊明那里,被推到了高潮,他本人穷得叮当乱响,但还是挂印而去,留下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叫“不为五斗米折腰”。


……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连皇帝都这么及时行乐,那下面的人自然也是醉生梦死。


据史书记载,太傅何曾曾经对儿子们说,我每次和皇帝大臣们聚会,从来没听他们说国家大事,只是谈玄论道吹牛皮,这样下去,江山堪忧啊!这老头又指着自己的孙子们说,你们一定会经历一个乱世,原话是“此辈必及于乱”。你要是给他点个赞,说这位老人家看得清楚明白,那一定是一位贤臣,那你就上当了,就是这位何曾,一天的伙食费是一万钱,每顿饭上百个菜肴还说没地方下筷子,叫做“无下箸处”。


司徒石苞的儿子石崇以非法手段暴富之后,和司马昭的小舅子王恺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就开始比富。王恺家中用糖水洗锅,石崇就命令自家的厨子,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色丝绸编成屏障。石崇一看,就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


这些还都是小意思,《晋书》里记载,石崇住的地方叫金谷园,方圆几十里,里面山林小溪,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单单就是厕所,都修的美轮美奂,里面准备了各种香水和香膏,还有十几个婢女站在一边伺候着,上完厕所,洗完了手,婢女们就上前把你全身衣服都脱光,换一身香喷喷的衣服出去。官员刘寔(shi2)有一次去他家,上厕所的时候,看见里面香帐、褥垫一应俱全,还有女人,马上退出来,说不好意思啊,走进你夫人的房间了。石崇赶紧说,大人,那就是厕所啊。刘寔大吃一惊,说不行不行,这厕所我撒不出尿来,然后早早地离开回家上厕所去了。


像这样奢华的生活,那自然是需要大把的钱财,因此晋朝官员的贪污纳贿情况也比较严重,当时就有人指出,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


不过呢,还没等这种穷奢极欲的后果显现出来,晋王朝就迎来了灭顶之灾,那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