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和稳定币安全吗?产业构建了哪些安全机制?
当信任被代码重构,安全便不再是起点,而是整个加密世界的命运中枢。
《全球先锋报》专注于捕捉和解读科技、文化、军事与财经领域的全球热点新闻。
真正的领先,来自思想的先行;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认知的高度。
⸻
安全性始终是加密货币和稳定币领域的基础和挑战。从底层区块链技术到资产保管、再到具体攻击事件,每一层面的安全问题都值得深入关注。
区块链底层技术安全
主流加密货币依托于区块链的密码学和共识机制,其设计在理论上相当安全。交易记录一旦被大量节点确认且写入区块链,就几乎不可能被篡改,除非掌握超过51%的算力或权益。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其区块链从未被成功攻击篡改过记录,这是其使用SHA-256哈希算法和巨大算力支撑的结果。以太坊等也采用了强加密算法和去中心化节点,确保无权威机构能单方面修改账本。此外,基于密码学的数字签名保证了只有掌握私钥的人才能动用对应地址上的资金,防止伪造交易。
然而,技术安全并非绝对:51%攻击在小型区块链上发生过,如以太坊经典ETC曾多次被攻击,攻击者重组链记录造成双花欺诈。这提醒我们只有像BTC、ETH这样拥有巨大算力和质押的网络才足够安全,小币种区块链易遭受算力攻击。另一个潜在威胁是量子计算,未来足够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可能破解当前的公钥加密算法,不过业界已在研究抗量子加密以未雨绸缪。
钱包和资产托管安全
用户持有加密资产,需要通过钱包管理私钥。如果用户自行保管(非托管钱包),安全性取决于私钥不被泄露或遗失。
冷钱包,也就是离线存储,如硬件钱包或纸质钱包,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私钥保存方式,可以有效防止黑客网络入侵。但用户自身的操作失误、设备损坏或遗失,也会导致资产不可恢复。现实中有相当比例比特币永久丢失就是因为早期用户硬盘损坏或忘记密码。
托管钱包和交易所。很多用户将币存放在交易所或托管机构账户,由后者代为保管私钥。这虽省去自管麻烦,但引入第三方风险。一旦托管方技术漏洞或监守自盗,用户资产就可能受损。历史上最大的案例是2014年Mt. Gox被黑客盗走约85万枚比特币,导致交易所破产 。2016年Bitfinex交易所也被盗12万枚比特币 。
中心化交易所还面临内部风险:2022年FTX因挪用用户资金及欺诈倒闭,就是托管模式失控的惨痛教训。
针对这些问题,主流平台和托管机构现在普遍采用多重签名和分层冷存储。多重签允许一笔交易需要多把私钥签名,防止单点突破;冷存储将绝大部分资产离线保管,只将少量必要流动资金放在线上“热钱包”,以降低被黑客窃取的损失。此外,保险机制也在逐步建立,一些托管方给客户资产上保险,一旦被盗可提供赔偿。
典型攻击案例
加密领域曾发生多起重大安全事件,提醒我们潜在风险无处不在。
首先,历史发生过多次交易所黑客事件:除了前述Mt. Gox和Bitfinex,2018年日本Coincheck被盗5亿多美元的新经币(NEM),2019年韩国Upbit被盗价值5000万美元以太币,2020年库币(KuCoin)被盗2.8亿美元代币……
几乎每年都有大型交易所遭黑。所幸有时黑客归还部分资金,比如KuCoin事件追回大半。但总体而言,自2011年以来因黑客攻击、诈骗和欺诈导致的加密资产损失累计已超800亿美元。这天文数字仅追回一小部分,凸显当前环境下资产一旦被盗找回难度极大。
其次,智能合约也有漏洞。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兴起也带来了智能合约层面的新风险。2016年著名的The DAO事件中,黑客利用以太坊合约漏洞盗走约360万枚ETH,当时价值6000万美元),以太坊社区为此进行了硬分叉挽救损失。
之后几年,各类DeFi协议漏洞不断:2020年DeFi协议累计损失超1.5亿美元,2021年Poly Network跨链桥被黑客盗走6.1亿美元,所幸黑客主动归还。等等。跨链桥、闪电贷攻击、重入漏洞等成为常见攻击手法。在2022年,发生了多起桥梁协议被盗事件,如Ronin桥5.4亿美元被朝鲜黑客盗走,BSC跨链桥5.7亿美元被黑等。这些都属于智能合约和多签漏洞被利用。相比CeFi,DeFi代码开源透明,本应更易审计,但复杂性增加了意想不到的攻击面。
稳定币也有相关风险。
稳定币本身也经历了一些安全/信用事件。中心化稳定币的风险在于储备管理和银行托管安全。2023年3月硅谷银行(SVB)倒闭,Circle有33亿美元USDC储备存放其中,消息传出引发USDC挤兑,脱锚跌至$0.87。虽然最终储备未受损且价格恢复,但这敲响警钟:哪怕链上代币安全,支撑资产仍受传统金融风暴影响。Tether则在2017至2018年经历过黑客攻击其银行账户、以及管理不善导致部分储备无法访问的情况。2019年曾承认只有74%储备为现金等等,其余为贷款,引发市场对其偿付能力的质疑 。
算法稳定币方面,更是出现UST崩盘这样的极端案例,证明了纯算法模式可能遭遇“挤兑式攻击”。UST在2022年5月因流动性枯竭脱锚,大量抛售引发LUNA代币雪崩增发,最终UST从接近1美元跌到不足1美分,市值瞬间归零 。可见,如果稳定机制设计存在漏洞,攻击者甚至无需传统黑客手段,只要在市场引发连锁反应,就能摧毁系统稳定。
最后是诈骗与私钥盗窃。除技术攻击外,社会工程和诈骗对个人危害也很大。如冒充客服骗取用户密钥、钓鱼网站窃取助记词等层出不穷。还有传销式加密庞氏骗局,如PlusToken诈骗数十亿美元。这些案件提醒用户,加密资产交易中需保持高度警惕,妥善保管私钥,不轻信高收益诱惑,以免落入圈套。
安全改进与防护。
针对不断出现的问题,行业和社区也在加强安全防护。
技术层面,代码审核和形式化验证受到重视,大型DeFi项目都会经过多轮专业安全公司审计。慢雾、CertiK等安全公司提供7x24监控与应急响应,帮助项目发现漏洞并在攻击发生时减损。
一些协议采用Bug赏金机制,鼓励白帽黑客提交漏洞报告,以避免恶意攻击。
在区块链共识上,探索新的安全机制,如Bitcoin在考虑拥抱辅助技术,比如Drive chain等。增强可扩展性的同时不会牺牲安全;以太坊计划引入更随机的验证者抽样减少作恶几率等。
对用户,加强安全教育。主流钱包会强调备份助记词的重要性,交易所也普及二次验证(2FA)及钓鱼保护码等措施。越来越多用户开始使用硬件钱包,尤其是在涉及大额资产时,以隔离网络威胁。
监管机构也介入安全议题。例如美国证监会要求托管机构对数字资产具备合规的保管方案,部分国家立法要求交易所必须对用户资产做100%储备和定期审计,防止类似FTX挪用情况。
整体而言,加密货币底层技术经过实践检验是相当安全可靠的,但围绕它构建的应用和管理环节还存在不少短板。正如一句业内名言:“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不掌握私钥就不真正拥有你的币,用户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保管方式并提高安全意识。在享受加密金融高效便捷的同时,也要认清相应风险,采取多重措施保护资产安全。对于机构投资者,则更需选择信誉良好、有保险保障的托管服务,并制定完善的内控流程防范内部舞弊和外部攻击。在技术快速演进和更严监管的双推动下,未来加密领域的安全性有望进一步提升,减少“大案”发生频率。但目前阶段,安全依然是悬在投资者和参与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可掉以轻心。
⸻
全球先锋报认为这场关于信任与风险的攻防战,终将决定加密金融的可持续边界。
点一盏灯,留一声言,让微光汇成海。感谢收听《全球先锋报》。我们明天再见。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