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31分钟
播放:
176
发布:
2个月前
主播...
简介...
在本期节目里,我从「他山之石」谈起,结合针对咖啡主理人的观察,聊聊:
* 78/82 原则与 CVA 情感分析如何改变精品与商业的边界
* 杯测语言如何成为跨越专业与非专业的沟通工具
* 门店能如何把“教育”做成增值服务
* 当感官差异巨大时,如何避免“PUA”式沟通,建立更平等的对话
最终回到节目初心:为消费者、吧台师、店长搭建一座语言桥梁,让更多人相信并拥抱自己的感官。
⏱ 时间轴
00:39 为什么是「他山之石」
– 高中读原文练语感 → 学语言的方法迁移到咖啡
– 借助外部经验,打磨自己的理解
01:14 节目初心回顾
– 做「专业 vs 非专业」之间的感官桥梁
– 让普通消费者、吧台师、店长能用同一套语言对话
01:58 78/82 原则登场
– 胡元正老师旧帖:与其把 88 分豆子做到 92 分,不如把 78 分商业豆拉到 82 分精品门槛
– 80 分=商业/精品分界线;CVA 情感分析让这条线越来越弹性
– 类比:葡萄酒 88→92 vs 清酒 40→80 的逆袭
05:13 商业豆升级的可行路径
– CVA「Effective Analysis」开放杯测,无正确答案
– 案例:不爱酸的顾客 → 用高甜商业豆做“牛奶巧克力+烤坚果”风味,一样卖精品价
07:25 情感分析模糊了商业/精品边界
– 更看重“是否匹配消费者偏好”
– 呼应 Q-Grader 从 SQI→SSE→Involved Q:扩大市场份额,普惠而非高冷
09:28 日常沟通崩溃现场
– 小红书帖子:肯尼亚美式「陈腐木质」 vs 「莓果酸甜」的巨大落差
– 顾客与咖啡师同时沉默 —— 巨大感官差异如何对话?
11:04 校准工具箱
– 评审赛前怎么做校准:吃水果、闻香瓶
– 乔治队长「风味博物馆」做法:
• Blend Lab 区域摆全套闻香瓶,顾客自助对味
• 2250 元温度计+高中低温风味卡,把抽象变具体
14:28 如何把“教育”做成增值服务
– 不再等待市场教育,商家先迈半步
– 场景示例:
• +5 元升级「风味小课堂」:3 颗风味糖+闻香瓶+对比冲煮
• 每月「瑕疵豆公开课」:现场喝坏味道,再喝正常批次,知识立刻变现
18:31 反 PUA 话术模板
– 当顾客说“涩”时,用结构性问题替代否定:
“您感受到的涩,是干涩还是酸带来的收敛感?”
– 把「你怎么会没喝到」变成「我们一起再试一口」
20:08 比赛复盘:Flavor Translator 主题
– Clarity / Intensity / Complexity 如何用温度、道具翻译成日常语言
– 乔治队长夺冠展演:温度计+指引卡片=体验颗粒度+1
23:35 门店可复制的 3 个小动作
1. 递闻香瓶再递杯,风味对号入座
2. 卖手冲同时卖同款水果茶(草莓芭乐红茶),让风味可带走
3. 学 OPS, cocktail bar:点单→直饮顺序→让顾客看到/闻到真材实料
26:55 个人学习路径总结
– 采访/比赛/读书/实验四步循环 = 他山之石方法论
– 没有标准答案,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就是答案
* 你是否也遇到过“我喝到木质苦涩,别人说莓果酸甜”的瞬间?
* 当出现感官差异时,你会如何回应?
* 你对咖啡书籍精读感兴趣吗?也可以留言给我~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 78/82 原则与 CVA 情感分析如何改变精品与商业的边界
* 杯测语言如何成为跨越专业与非专业的沟通工具
* 门店能如何把“教育”做成增值服务
* 当感官差异巨大时,如何避免“PUA”式沟通,建立更平等的对话
最终回到节目初心:为消费者、吧台师、店长搭建一座语言桥梁,让更多人相信并拥抱自己的感官。
⏱ 时间轴
00:39 为什么是「他山之石」
– 高中读原文练语感 → 学语言的方法迁移到咖啡
– 借助外部经验,打磨自己的理解
01:14 节目初心回顾
– 做「专业 vs 非专业」之间的感官桥梁
– 让普通消费者、吧台师、店长能用同一套语言对话
01:58 78/82 原则登场
– 胡元正老师旧帖:与其把 88 分豆子做到 92 分,不如把 78 分商业豆拉到 82 分精品门槛
– 80 分=商业/精品分界线;CVA 情感分析让这条线越来越弹性
– 类比:葡萄酒 88→92 vs 清酒 40→80 的逆袭
05:13 商业豆升级的可行路径
– CVA「Effective Analysis」开放杯测,无正确答案
– 案例:不爱酸的顾客 → 用高甜商业豆做“牛奶巧克力+烤坚果”风味,一样卖精品价
07:25 情感分析模糊了商业/精品边界
– 更看重“是否匹配消费者偏好”
– 呼应 Q-Grader 从 SQI→SSE→Involved Q:扩大市场份额,普惠而非高冷
09:28 日常沟通崩溃现场
– 小红书帖子:肯尼亚美式「陈腐木质」 vs 「莓果酸甜」的巨大落差
– 顾客与咖啡师同时沉默 —— 巨大感官差异如何对话?
11:04 校准工具箱
– 评审赛前怎么做校准:吃水果、闻香瓶
– 乔治队长「风味博物馆」做法:
• Blend Lab 区域摆全套闻香瓶,顾客自助对味
• 2250 元温度计+高中低温风味卡,把抽象变具体
14:28 如何把“教育”做成增值服务
– 不再等待市场教育,商家先迈半步
– 场景示例:
• +5 元升级「风味小课堂」:3 颗风味糖+闻香瓶+对比冲煮
• 每月「瑕疵豆公开课」:现场喝坏味道,再喝正常批次,知识立刻变现
18:31 反 PUA 话术模板
– 当顾客说“涩”时,用结构性问题替代否定:
“您感受到的涩,是干涩还是酸带来的收敛感?”
– 把「你怎么会没喝到」变成「我们一起再试一口」
20:08 比赛复盘:Flavor Translator 主题
– Clarity / Intensity / Complexity 如何用温度、道具翻译成日常语言
– 乔治队长夺冠展演:温度计+指引卡片=体验颗粒度+1
23:35 门店可复制的 3 个小动作
1. 递闻香瓶再递杯,风味对号入座
2. 卖手冲同时卖同款水果茶(草莓芭乐红茶),让风味可带走
3. 学 OPS, cocktail bar:点单→直饮顺序→让顾客看到/闻到真材实料
26:55 个人学习路径总结
– 采访/比赛/读书/实验四步循环 = 他山之石方法论
– 没有标准答案,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就是答案
* 你是否也遇到过“我喝到木质苦涩,别人说莓果酸甜”的瞬间?
* 当出现感官差异时,你会如何回应?
* 你对咖啡书籍精读感兴趣吗?也可以留言给我~
*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乔乔_jojo
2个月前
上海
1
这期说得很好,提到的一些工具或者方法都很客观、可行。
其实我一直奇怪的是,为什么那么多精品店那么多咖啡人,几乎没人做这样的桥梁工作?是大家更希望把所谓真相和答案或者“解释权”藏起来吗?
lpang
2个月前
广东
1
对,我就是要能喝完能一直喝才是心水
的那一杯
流浪煎包
2个月前
上海
1
手动等good shots现身
lpang
2个月前
广东
1
真的会被别人投入和热情所感染,共勉
瘦了_BHh5
4周前
云南
1
怎么入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