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0分钟
播放:
78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9日。65年前的明天,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巴比伦酒店里,一场看似普通的会议正在悄然改变世界。伊拉克石油部长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伊朗石油部长穆罕默德·摩萨台、科威特石油部长阿卜杜拉·萨利赫·萨巴赫、委内瑞拉石油部长胡安·巴勃罗·佩雷斯·阿方索,以及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卜杜拉·塔里基,这五位来自中东和拉美的石油官员围坐在圆桌前,签署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宣言》。从此,“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场关于石油主权的全球博弈就此拉开帷幕。


要理解这场会议的意义,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20世纪中叶的全球石油市场。那时的世界,正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苏浪潮。工厂轰鸣、汽车普及、工业扩张,全球对石油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数据显示,195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约为5亿吨,到1960年已增至10亿吨,十年间翻了一番。



但谁能控制这些“黑色黄金”?答案是西方跨国石油公司——它们被称为“七姐妹”(埃克森、美孚、海湾、德士古、雪佛龙、英国石油、英荷壳牌)。这些公司通过与产油国签订“租让协议”,以极低的价格获取石油开采权,再将提炼后的石油以高价销往全球。“七姐妹”垄断了从勘探、开采到运输、销售的全链条,产油国从中获得的收益少得可怜。


以中东为例,当时大多数产油国与“七姐妹”签订的协议规定:石油开采权归公司所有,产油国仅能按产量收取每吨1-2美元的“矿区使用费”;炼油、运输、销售的利润全部归公司所有。更苛刻的是,这些协议还规定产油国不得自行定价,甚至不能限制石油产量——公司想采多少就采多少,想卖到哪里就卖到哪里。


委内瑞拉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但1950年代其石油收入的75%被“七姐妹”拿走,国家财政收入的60%依赖石油,却只能拿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伊朗的情况更糟:1951年,伊朗政府试图收回石油主权,将英伊石油公司(后属“七姐妹”)国有化,结果遭到英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最终被迫妥协。伊朗前首相摩萨台曾无奈地说:“我们的石油就像放在别人仓库里的货物,我们连打开仓库门的钥匙都没有。”


中东产油国的困境,同样困扰着拉美的委内瑞拉。1950年代,委内瑞拉石油产量占全球的40%,但每出口一桶石油,国家只能赚到10美分,而“七姐妹”每桶能赚3美元。一位委内瑞拉石油工程师回忆:“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采油,却要穿西装、说英语,向纽约和伦敦的老板汇报产量。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学的是美国历史,而不是委内瑞拉的石油故事。”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在1950年代末达到了临界点。一方面,全球石油需求持续增长,产油国的石油储量被快速消耗;另一方面,“七姐妹”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压低油价——1950年,国际油价约为每桶1.8美元;到1960年,已跌至每桶1.5美元。对产油国来说,这相当于“捧着金饭碗要饭”:石油越卖越多,收入却越来越少。


1959年4月,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将中东石油价格再降低10%,理由是“市场供过于求”。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产油国。委内瑞拉总统罗慕洛·贝坦科尔特在电视讲话中质问:“当我们的石油支撑着全球经济时,我们自己的国家却在为面包发愁,这公平吗?”伊朗国王巴列维也公开表示:“我们需要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再让外国公司决定我们的财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委内瑞拉石油部长佩雷斯·阿方索成为了OPEC成立的“关键推手”。他敏锐地意识到,单个产油国无法与“七姐妹”抗衡,必须联合行动。1959年,他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石油会议上提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常设机构,协调各国的石油政策,共同争取合理的油价和权益。”这一提议得到了中东和拉美产油国的积极响应。


1960年7月,佩雷斯·阿方索致信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部长,建议在巴格达召开会议,讨论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他在信中写道:“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战地与跨国公司谈判。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能让世界听到产油国的声音。”


1960年9月10日,巴格达的巴比伦酒店灯火通明。五位石油部长陆续抵达会场。卡塞姆(伊拉克)穿着传统的阿拉伯长袍,摩萨台(伊朗)戴着标志性的圆框眼镜,萨巴赫(科威特)总是带着温和的微笑,佩雷斯·阿方索(委内瑞拉)西装笔挺,塔里基(沙特)则显得沉稳而坚定。


会议一开始,佩雷斯·阿方索就直奔主题:“先生们,我们今天的目标只有一个——成立一个属于产油国的组织,让我们能够共同决定石油的价格、产量和销售方式。我们不能再让‘七姐妹’告诉我们‘你们的石油值多少钱’。”


塔里基补充道:“沙特的石油储量和产量都在增长,但如果价格被压低,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失去发展的机会。我们需要为未来保留价值。”




经过两天的讨论,五国达成共识: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总部暂设瑞士日内瓦(1965年后迁至奥地利维也纳);组织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共同利益”;成员国承诺在石油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进行协商,避免恶性竞争。


9月14日(会议结束后的第四天),五国在巴格达正式签署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宪章》,宣告OPEC成立。宪章中明确规定:“成员国应共同努力,确保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消除有害的价格波动,并保障产油国的合理收入。”


OPEC的成立,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七姐妹”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只是一群“资源国”的临时抱团。《纽约时报》评论:“这些产油国连自己的石油田都管理不好,怎么可能与国际石油巨头竞争?”但产油国用行动证明了团结的力量。


成立后的第二年(1961年),OPEC就出台了第一项重要决议:统一成员国的石油税率,将“矿区使用费”从每吨1-2美元提高至每吨5美元,并规定石油公司需将部分利润返还给产油国作为“所得税”。这一举措使产油国的石油收入提高了约30%。


1962年,OPEC进一步提出“参与定价权”的要求:石油公司必须与产油国共同协商原油价格,不能再单方面决定。尽管“七姐妹”最初拒绝,但在产油国联合减产的威胁下,它们最终妥协——1965年,壳牌石油公司宣布接受OPEC的建议,将中东原油价格提高15%。


更重要的是,OPEC的成立为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主权提供了范例。1960年代,非洲、亚洲的其他产油国(如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纷纷加入OPEC。到1970年代,OPEC成员国已增至13个,覆盖了全球80%的石油储量。




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1960年9月10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国际组织的诞生,更是全球权力结构的一次重要调整。OPEC的成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从“资源的被动提供者”转变为“利益的主动争取者”。它用事实证明:即使是资源型国家,只要团结起来,也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OPEC的故事也提醒我们:石油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的重要载体。从1960年的巴格达会议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从20世纪的能源博弈到21世纪的绿色转型,OPEC始终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的存在,让产油国能够更公平地分享石油财富,也让全球能源市场多了一份“制衡”的力量。


历史不会忘记,1960年9月10日那天,巴格达的圆桌旁,五位石油部长签署的不仅是一份协议,更是一份关于“团结”与“主权”的宣言。它告诉后来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维护自身利益的根本,在于团结一心、主动发声。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960年9月10日的巴格达会议,是产油国觉醒的起点,更是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让我们看到:当被压迫者团结起来,当弱者的声音汇聚成洪流,世界终将为之改变。愿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每一个为国家主权和发展奋斗的身影。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