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继续突飞猛进,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风电、光伏发电装机位列世界第一,储能电池装机规模高速增长。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在新型储能领域正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储能产业腾飞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热议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储能产业目前所存在的“痛点”“难点”给出建议和方案。
01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 董事长温枢刚:
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配储能,要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主体投资建设,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储能,积极发展共享储能、电网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同时,要加快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储能设施准入标准,确保安全可靠。要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见效,明确储能市场定位,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
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的装机经济效益,加快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创新标准管理机制,重点针对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及时开展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形成贯穿设计、制造、检测、运维、应急、退役处置等环节的电化学储能安全标准,超前部署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基础性工作,以推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探索新型储能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等应用场景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
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优势,坚持以“新能源+储能”为主要应用方向,统筹政策和市场,统筹安全和效益,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路径,加快推动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要强化市场管理,加大“新能源+储能”模式推广力度;夯实安全基础,加快健全储能安全及消防管理机制;坚持创新引领,推动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协同并进。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由于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容量电价是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储能电站综合效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曾毓群建议,应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参照抽蓄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特点的容量电价政策,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要参照核电级安全,建立以失效概率为依据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并将该体系纳入到重大项目招标条件,引导电池储能迈向以“核电级安全”为标杆的高质量发展;要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集成系统这一关键领域,加强电化学储能系统测试评估与实证,建设国家级电化学储能实验验证平台;加强电池储能数据的统计发布和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赵亮:
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常规电源保供应、新能源调结构”思路,促进各能源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协调发展;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从电源侧看,要适应新能源发展节奏,因地制宜新建清洁煤炭机组,加快存量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从电网侧看,依托全国“大电网”,构建电力“大粮仓”,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从负荷侧看,要坚持“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节约用电助力”,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及监督保障体系。从储能侧看,支持新型储能大规模应用,推进抽水蓄能和调峰气电建设,提升灵活调节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阮前途:
加强协同联动,形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合力。建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支持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完善配套机制,更好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
将锂、钴、镍列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通过与国际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推动资源所在国将有关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开发项目;引导我国产业链相关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积极参与资源所在国开发和产业链合作。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