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1分钟
播放:
138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8月16日。148年前的明天,1877年8月17日,北京紫禁城的奏折堆里,一份来自西北的奏疏被郑重呈到光绪皇帝案前。奏疏的落款是“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陕甘总督左宗棠”,内容只有短短几百字,却字字千钧:“为统筹新疆善后事宜,拟请设立新疆行省,以固边防、兴地利、安民生。”这一天,距离左宗棠率军收复乌鲁木齐仅过去三个月,距离他彻底驱逐阿古柏侵略者还有不到半年——但正是这份奏折,为新疆的未来埋下了一颗至关重要的种子。今天,我们就从这封奏折说起,聊聊左宗棠与新疆的往事,以及一个王朝如何用一道奏折改写边疆的命运。


要理解左宗棠为何此时奏请设行省,得先把时间拨回19世纪70年代初。那时的新疆,正陷入一场空前的危机。



1864年,新疆南部爆发了回民起义,本来是为了反抗清朝的压迫,却很快被地方封建主利用,演变成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战乱。起义军首领司迪克、金相印等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中亚的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趁机率军入侵,先后攻占了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等地,建立起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更危险的是,沙俄趁火打劫,以“代收代守”为名,于1871年出兵占领了伊犁,将这片土地纳入了沙俄的版图。


一时间,新疆陷入了“三方割据”的混乱:南疆是阿古柏的势力范围,伊犁被沙俄占据,北疆的乌鲁木齐等地则被清军残余力量勉强维持。新疆各族百姓苦不堪言——阿古柏的军队烧杀抢掠,沙俄的官员横征暴敛,连原本稳定的丝绸之路贸易也被切断了。


此时的清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国内太平天国运动虽已平定,但捻军起义、西北回乱仍未平息;国外列强环伺,日本侵台、法国窥越南,国力早已捉襟见肘。对于新疆问题,清廷内部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认为“新疆乃化外之地,不如放弃,集中兵力加强海防”;另一种是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坚持“新疆不固,陕甘不宁,蒙古不安,京师动摇”,必须收复新疆。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早年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闻名,中年入仕后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有功,官至陕甘总督。他虽是一介文臣,却深谙军事,更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面对“弃疆”的言论,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煤铁金银藏量惊人,实为天府之国。若弃之不顾,不仅对不起祖宗基业,更会让列强得寸进尺!”


1875年,清廷终于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这一年,左宗棠已经63岁,但他不顾年迈,亲自抬着自己的棺材出征——他说:“大丈夫为国捐躯,何须马革裹尸还?”


1876年春,左宗棠率军从肃州(今酒泉)出发,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沿途的回族、维吾尔族百姓纷纷箪食壶浆迎接。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到1877年夏天,清军已经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吐鲁番等地,阿古柏的主力几乎被全歼,残余势力逃到了帕米尔高原。


但左宗棠没有停下脚步。他知道,收复领土只是第一步,要让新疆真正安定,必须解决“如何管理”的问题。此时的新疆,虽然名义上属于清朝,但实际上长期处于“军府制”管理下——由伊犁将军统辖,但将军的权力分散在各地的参赞大臣、领队大臣手中,地方治理混乱,百姓与中央的联系非常薄弱。


更关键的是,阿古柏和沙俄的入侵暴露了新疆的“边防漏洞”: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没有有效的税收体系,没有便捷的交通网络,甚至连基本的户籍制度都没有。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算赶走了侵略者,新疆也很可能再次陷入混乱。


1877年8月17日,左宗棠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想法:


“新疆地居要冲,北邻蒙古,西接葱岭,南连西藏,东达甘肃,为西北屏蔽。然自乾隆平定准噶尔以来,虽设伊犁将军,然地方辽阔,军民分治,文武异趋,一切兴利除弊之事,难期骤举。臣愚以为,宜仿照内地行省之制,设立新疆行省,置巡抚一员,总揽全省军政民政;设布政使司掌管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刑狱,提学使司掌管教育;分设府、州、县,编审户口,征收赋税,修筑驿道,兴办屯田……如此,则边防可固,民生可安,西北大局可长治久安矣。”



这份奏折的核心,是“改军府制为行省制”。在清朝的行政体系中,“行省”是最核心的地方行政单位,由中央直接派巡抚管理,权力高度集中,能够有效统筹地方事务。左宗棠希望通过设立新疆行省,将分散的军政权力收归中央,同时推动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左宗棠的奏折很快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批准。1884年11月17日,清廷正式宣布设立“新疆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左宗棠因调任两江总督,未能亲历这一时刻)。新疆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境,以及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设行省的意义,远不止于“行政改制”。


首先是边防的巩固。行省制下,清廷可以直接调配军队、修筑炮台、设立电报线路,大大提升了边防的效率。1884年,新疆建省后仅一年,沙俄就因害怕清廷的军事压力,被迫归还了伊犁大部分地区(仅保留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一小块土地)。


其次是经济的发展。左宗棠在奏折中特别提到“兴地利”,即开发新疆的资源。建省后,清廷鼓励移民屯田,推广灌溉技术,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物;同时开采矿产,修建铁路(如后来的兰新铁路),使得新疆逐渐从“边疆荒地”变成了“西北粮仓”。


最重要的是民族的融合。新疆设行省后,清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了当地的世袭贵族特权,鼓励汉、回、维吾尔等各族人民通婚、经商、求学。许多汉族商人沿着河西走廊来到新疆,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维吾尔族的工匠则学会了制造农具和兵器,促进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但左宗棠的奏折,也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保守派官员反对设行省,认为“新疆民风彪悍,难以教化”,担心行省制会引发反抗。左宗棠在奏折中回应:“新疆之民,非不可教也,实未得教之术也。若能兴学校、设书院,教之以礼义,授之以农桑,百姓自然安居乐业。”他还举了例子:“陕西、甘肃的回族百姓,从前因战乱流离失所,如今在行省制下,纷纷返乡垦荒,生活比以前更好了。”


另一些官员则担心“增加财政负担”。左宗棠计算过:“新疆每年的赋税收入约为200万两白银,而维持行省的行政开支约为150万两,不仅不会亏空,还能略有盈余。”他甚至提出“以边养边”的策略:“新疆的矿产资源丰富,若能开采出来,足够支付行省的费用。”


事实证明,左宗棠的判断是正确的。新疆建省后,不仅没有成为“财政包袱”,反而成为了清朝西北的“钱袋子”。1885年,新疆的赋税收入达到了280万两,比建省前增长了40%;到19世纪末,新疆的棉花产量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产区。


1877年8月17日,左宗棠在奏折中写下的“设立新疆行省”,最终成为了现实。这不仅是一个行政决策,更是一个王朝对边疆的承诺——它告诉新疆各族百姓:“你们不再是‘化外之民’,而是大清国的子民;你们的土地不再是‘战场’,而是‘家园’。”


左宗棠本人,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新疆建省的那一天(他于1885年病逝),但他的奏折却为新疆的未来铺就了一条道路。在他之后,刘锦棠、杨增新、金树仁等历任新疆巡抚,都在不断完善行省制度,推动新疆的发展。



今天,当我们站在乌鲁木齐的街头,看着高楼大厦与清真寺交相辉映;当我们乘坐火车穿越天山,听着列车广播里用汉、维吾尔双语播报的站名;当我们品尝着新疆的瓜果,听着维吾尔族老人讲述“左公柳”的故事——我们会明白,148年前的那份奏折,不仅改变了新疆的命运,更书写了一段中华民族团结融合的传奇。


历史不会为某一个人留名,但会记住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人。左宗棠的奏折,或许只是晚清历史中一个普通的文件,但它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务实精神和对边疆的重视,却永远不会过时。


新疆设行省的故事,也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在于疆域的辽阔,更在于对每一寸土地的珍视;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繁荣,更需要各民族的团结。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877年8月17日的那封奏折,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一颗种子——它种下了新疆的希望,也种下了中华民族团结的根。愿历史的光芒,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