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节目的起点,是一次饭桌上的闲聊。我们各自讲起学生时代的日常,聊着聊着,惊讶地发现:原来在马来西亚长大的华人,虽然说着流利的中文,却走过一条完全不同的教育路径。
用英文学数理化,用马来文学历史,中文和英文一样都是他们从小要学的外语课,所以从小切换语言如切换频道一般顺其自然。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竟然没有“世界历史”这门课。
这一期,是对主播小舒的一次采访,从她的课堂内外和成长经历说起,聊到华小、独中、国民型中学之间的区别,也讲她为何在初中第一天听不懂英文数学题,最终却能在法语国家点菜,在雅加达用印尼语赶上飞机——这一切,不是因为“语言天赋”,而是因为身处多语并存的社会现实。
在多语言、多文化交错的社会里长大,是怎样一种体验?
这一集,我们听她慢慢讲。
本期关键词:大马华人|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教育|多语教育|华小|独中教育|中马教育差异|国民型中学|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语言与文化认同
01:48 生活在中国的大马华人最常被问的问题是什么?
02:58 大马华人的乐趣:让别人“猜国籍”的游戏是种什么体验?
03:50 大马华人中文很好,可能仰赖于华小(华文小学)的扎实功底
06:02 用英文学习数理化,用马来语来学习历史地理和公民教育是种什么体验?
07:03 中文在马来西亚,就像英文在中国,都是一门外语课
08:03 猝不及防的教育改革:上初中第一天差点答不上来数学老师的提问
09:58 大马华人常常被夸的语言天分,其实是从小付出时间和精力苦学而来
11:26 小舒所接受的大马教育体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什么区别呢?
12:27 中国的会考和高考等同于大马的“马来西亚教育文凭” (SPM)和“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 (STPM)
12:50 地狱难度的新加坡的小六考试 :连天后 孙燕姿都要让孩子过了小六考试才安排开演唱会
15:29 马来西亚的独中教育 :也许是 跟中国的教纲最相似的一种教育
16:30 什么是马来西亚的国民型中学?
18:24 马来西亚的学生竟然不上世界历史这门课?
19:39 长大后“开眼看世界”的吃惊,以及因为曾经的缺席而引发了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22:04 新马两地常说的甲必丹(Kapitan)是何方神圣?与吉隆坡的发展又有何关系?
23:00 新加坡的脱离, 在马来西亚历史课本中是如何被阐述的?
24:09 马来西亚的会考:数一数,竟然要考超过10门课程
26:44 为什么独中教育不被认可,但是依然备受马华群体青睐?
27:12 呼喊弟弟:独中几点下课?
28:47 舒爸舒妈接受的教育和小舒这一辈有什么不一样 ?
30:07 好奇:大马华人见面聊天和传简讯用的都是什么语言?
30:43 留法趣事 :两个大马人第一次见面用什么语言?中马两国人在国外认出同胞的差异
37:46 小舒的粤语:全是小时候看TVB 学的
40:50 小舒的印尼语:肯定不标准,但一定能用,不妨碍在雅加达成功赶上飞机
48:30 有方言的人,是有根的
50:09 马来西亚有学区房吗?
51:38 纠正误区:马来西亚的高级教育文凭其实受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认可 ,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和MIT
53:45 马来西亚大学招生:依然会按照种族人口比例进行分配
54:48 疯狂补习的大马华人
58:39 为什么国人普遍会对马来西亚华人很友好?
60:07 高中生活:晨会的时候会随着穆斯林一起祷告
61:08 在马来西亚上大学的回忆 :上大学不能穿短裙;不能公开搂搂抱抱;教授批评染发
64:21 不管在哪,无论何时:华人都爱卷教育
64:40 最怀念在大马上学的事 :超强钝感力,穿破洞的紧身牛仔裤去上课,不惧异样目光
66:24 在马来西亚,会觉得华人处在边缘地带吗 ?
67:13 大马华人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的感情:小舒曾被建议报考清华大学国际学生
本期知识卡片:


主播:小舒&Chen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