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53分钟
播放:
129
发布:
9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回应着时代的呼唤。艺术的力量,能够穿透表象,触及灵魂,激发情感,引领变革。今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兴起,艺术创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本期“创+TALK·艺术”,深入探讨艺术与科技如何相互碰撞、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如何影响着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这不仅是一次关于艺术的讨论,更是一次关于创新创造和生命成长的思考,共同探索科技艺术的未来边界。



共谈嘉宾:


钱峻 — 创+TALK联合主播/M360 MSAI 创+平台创始人


陆平原——艺术家


俞同舟——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负责人



SHOWNOTES:


05:48 很多工具让艺术家赋能,打破边界,包括跟AI、XR 的结合。


11:19  商业和艺术一直好像纠缠在一起,很多伟大的杰作,当年都是订单。


19:16 屏幕背后可能是数字生命、数字意识,它需不需要被你负起责任?


30:51 今天如果有个人能够将某种黑描述为五彩斑斓,他是接下来最有价值的那个人。


40:37 所有人都可能都是艺术家,在各行各业里以艺术家的姿态,表达自己的自由想法。


47:23 中国本土艺术家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声音,来面对整个全球局面。


艺术创作的个人化与多元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身感受的日益关注,艺术创作正朝着更为个人化与多元化的方向迈进。在过去,艺术史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评判艺术优劣的权威标准,然而当下,创作者们在面对艺术史时更加从容,不再将其视为唯一准则。他们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以自我视角为出发点,探索独特的创作路径。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也使得艺术创作的领域更加广阔,各种风格和形式的作品得以涌现,为艺术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观众艺术体验需求的转变


在过去,艺术创作常常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力求在短时间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例如城市光影秀等项目,大多侧重于视觉上的冲击。但近年来,以 VR 戏剧为代表的沉浸式艺术项目逐渐兴起,这表明观众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短暂的艺术刺激,而是渴望能够沉浸其中,获得更为深沉、持久的艺术体验。这种转变促使艺术家重新审视创作方向,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深度,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艺术家定义的泛化与角色转变


AIGC、创作者工具以及平台扶持计划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使得越来越多原本作为观众的人能够参与到创作中来,艺术家的定义也因此变得更加宽泛。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面临着新的挑战,他们需要超越以往的创作模式,探索更多元化、更具深度的创作方向。同时,艺术家的角色也在从传统的独立创作者向反思者、共创者转变,通过与他人合作,共同创作出更具时代价值的作品。


艺术与商业融合的关键价值点


艺术与商业的关系由来已久,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初都是商业订单,如拉斐尔、达芬奇的作品以及中国的传统国画等。在当下,两者的融合愈发紧密,但在追求商业价值的过程中,艺术家不能忽视作品的人文价值沉淀。与广告注重短期效果不同,艺术作品的品味和文化内涵能够在长期内为品牌积累价值。因此,在商业与艺术合作时,应着眼于作品的长期影响力,将人文价值融入其中,实现商业与艺术的双赢。


社交平台时代的艺术营销新策略


在社交平台主导的时代,艺术营销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创作者们开始利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以虚构的方式展示作品,吸引品牌的关注。然而,这种营销方式不应成为艺术创作的唯一导向。艺术与品牌的合作传播价值,需要双方共同策划与研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目标受众,制定合适的营销策略。同时,艺术家也应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合理区分作品的传播部分,避免过度商业化对艺术创作的负面影响。


科技助力艺术创作的新变革


大模型、算法、AIGC 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编程为例,这些技术降低了编程门槛,使得艺术生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复杂的编程知识,就能利用编程进行创作。这不仅增强了艺术生的创作自信,还为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领域。通过与这些技术的融合,艺术家能够突破传统创作的限制,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科技感的作品。


成为艺术家的内在驱动力与必备素养


成为艺术家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创作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往往源于对表达自我的强烈渴望。创作者需要克服表达时的羞耻感,勇敢地将内心的想法转化为艺术作品。同时,坚持创作也是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因素,尽管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如经济压力等,但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会将创作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艺术道路上持续前行。


艺术家核心能力的重新审视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家的核心能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技巧,更在于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表达自由想法,并用艺术的方式解决问题。“为艺术而战” 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代表着艺术家对艺术的坚守和追求。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艺术家都应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创作精神,用作品传递有价值的思想和情感。


传播环境变迁对艺术的双重影响


大众传播环境和媒介的变迁,尤其是社交平台的兴起,对艺术创作和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社交平台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空间,帮助他们扩大影响力,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关注;另一方面,也导致艺术创作面临被商业化和碎片化的风险。艺术家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创作理念和目标,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保护自己的创作思维不被外界干扰。


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艺术市场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既面临着机遇,也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土壤;另一方面,市场的不成熟以及部分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忽视,导致在数字文旅等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艺术家应立足本土,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面对新媒介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不断学习,坚持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推动中国艺术市场朝着更加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10点 TAKEAWAY:


1、艺术创作不再按艺术史的 “标准配方” 生产,而是像定制产品一样,凸显创作者的独特视角与自我感受,未来艺术将满是风格迥异的 “限量版”。


2、观众对艺术的需求,已从短平快的 “文化快餐” 转向能深度沉浸的 “艺术盛宴”,促使艺术家打造更具内涵的作品。


3、技术和平台打破创作壁垒,艺术家不再是小众精英的专属,大众纷纷成为创作者,传统艺术家需探索新的创作路径。


4、艺术与商业结合,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要像 “长情陪伴” 一样,沉淀人文价值,实现长期共赢。


5、社交平台让艺术营销从艺术家的 “单向输出” 变为与品牌的 “双向奔赴”,但合作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持艺术的纯粹性。


6、新兴技术就像艺术创作的智能助手,降低编程等门槛,让艺术与技术协作,创造更多可能。


7、成为艺术家不再只靠天赋,更需要勇敢表达自我,克服表达的心理障碍,在热爱中坚持创作。


8、艺术家的核心能力已从单纯的技艺精湛,转变为用艺术思想引领、解决问题,践行 “为艺术而战” 的理念。


9、大众传播环境的变化,让艺术从封闭的舞台走向开放的广场,既带来机遇,也有挑战,艺术家要把握好传播尺度。


10、中国艺术市场不应再模仿追随国外,艺术家应立足本土文化,挖掘特色,引领市场走向成熟。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