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简介 】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邀请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置身事内》的作者兰小欢。
兰小欢老师既是作家,也是一个用脚丈量现实的学者。他讲调研、讲观察,更讲自己这些年怎么在“运气”和“意外”中找到了方向感。
我们聊他的写书经历,怎么一个疫情期间无事可做“憋”出来的书,最后卖出了300万册;聊他怎么从一个标准学术路径中“意外”地走向田野调查、写作和制造业的实地观察。
但正是这些非计划中的转弯、那些说不上为什么但“当时就是想做”的选择,构成了他今天的样子。不是规划出来的、也不是战略安排,是一步一步走着走着就走到了的。
欢迎你收听这期不急不躁的对谈,希望你也能从中,找到一点面对生活的从容感。
👤【嘉宾介绍】

兰小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置身事内》作者。长期研究中国经济与政府关系,善于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以“在场”的姿态理解现实世界。他的著作《置身事内》在全球销量超过 300 万册,被誉为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经济读物之一。
🕒 【精选时间戳】
02:14 宏观的悲观没有意义,世界不会因我们而改变
04:07 周期性悲观是机会:投资未来能力的成本更低
07:25 为什么说信息太多让人焦虑?“世界观被掏空”
10:10 “在场”的价值:跑一跑、看一看,才能脱离宏观叙事
17:52 一带一路调研:纸面与现实的巨大差别
23:01 《置身事内》的畅销是个意外?运气在生活中的意义
29:43 做学术是一种体验人生的方式
34:15 龟兔赛跑模型:人生不是线性增长,而是不断等待机会
38:35 下一本书:从中国看世界,制造业和全球产业链
46:03 “体验”是一种心态,而非专业或职业的选择
50:21 如何看待 AI 创业的“内容通胀”?
56:18 生活中的选择:想走哪条路就走,别太功利
01:00:35 中国为什么能变成制造业中心?“信任链”比成本更关键
01:08:07 去越南调研:中国产业向外转移带来的新自信
01:14:32 中国制造未来的可能性:我们有能力跑得更快
01:17:06 给年轻学者的建议:如果问该不该干,那就别干
01:25:58 兰教授的特殊的习惯:每年写一次遗嘱
📚 【相关提及】
-书籍:《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电影:《精武英雄》李连杰主演的电影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曾经用新笔名理查德·巴克曼(Richard Bachman)出书但遭遇销量滑铁卢。
-“在场”理论(Being There):社会科学和人类学中的核心理念,强调研究者身体地处研究对象现场的重要性。
-Personal Knowledge(个体知识):波兰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认为真正的知识是个人化、无法完全传授的。
🎵 【音乐】
Jordan Critz - Beau Et Rapide (Piano)
🎤 【创作团队】
主持|张津剑
出品|绿洲资本
剪辑制作|声度 Studio 播客工作室
💬 【互动时刻】
节目里提到:人生中很多重要的节点,其实是意外发生的。不是计划出来的,也不是目标导向的选择,而是“恰好走到了那一步”。
也许,我们都在这些意外里,一点点成为现在的自己。我们想邀请你来聊聊:
👉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人生意外”?本来只是顺着走、随便试试,结果却成了你生命里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意外转折”,我们将随机赠出绿洲出品的《心之道》书籍作为礼物~
添加小助手,加入听友群🎧

【免责声明】
本播客所述投资相关内容皆以交流分享为目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市场预测、判断,或投资、咨询建议。
感谢您对本播客原创内容的青睐!如转载或引用本播客所述内容,请注明出处。转载前请与绿洲联系并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