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合资车企今年正经历显著的策略转型,从营销到产品,展开最强反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想要和大家聊聊这段时间对合资车企这场反击战的观察和思考。
事实上,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合资车企,我们发现并不像一些声音所说的那样,合资车企不行了,中国汽车行业还存在着许多未知和变数,唯有保持敬畏和客观,或许才能更接近真相。
再打一波小广告~
我们的同名节目也会在微博、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同步发布,欢迎关注和评论。
也欢迎关注驾仕派两位联合创始人@赵小查 @杰克驾势说 的全网平台个人号。
|时间戳和内容简介|
00:00:00 合资车企的反攻:应对新能源反攻和一口价模式
在比亚迪掀起的全民智驾战和一口价模式的金融战背景下,合资车企面临巨大的压力。然而,合资车企在新的一年全面吹响了反攻号角,准备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与本土品牌展开决战。合资车企今年的返工力度与以往不同,显示出他们决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找到确定的答案。
00:02:14 合资车企今年反击力度加大与策略变化
合资车企今年的反击力度明显增强,相较于去年的被动应对,今年在营销策略上更为积极,采取了全员一口价的策略,既稳定了经销商的利润,也提高了成交效率。此外,尽管当前仍以销售燃油车为主,但合资车企积极借鉴新势力的营销方式,频繁举办活动,提升市场活跃度。在产品方面,合资车企也加大了与本土供应商的合作,特别是在智能化领域,积极拥抱AI技术,努力缩小与新势力及中国品牌的差距。整体来看,合资车企正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展现出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反击决心。
00:07:24 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营销策略
讨论集中于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在汽车营销方面的密集活动和策略。上汽大众通过频繁的试驾活动、技术讲解和碰撞实验预热新车上市,显示了其对途昂Pro的推广力度。同时,上汽通用通过大规模的媒体邀请,即使没有推出新款车型,也展示了其对品牌策略和价格政策的重视。此外,提及了通用和大众在“一口价”策略上的激进态度,这一策略旨在减少销售体系和用户的内耗,同时标志着汽车定价体系的一种新逻辑。
00:12:54 日系合资车企的反击与策略
对话讨论了广汽丰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新策略,特别是关于铂智3X车型的发布。该车型被视为换壳车,引发了对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竞争力和市场策略的探讨。提及了合资车企与本土供应商合作的新趋势,以及在产品配置和价格上的显著改进。同时,对比了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在电动车战略上的不同做法,强调了中国市场对换壳车型的接受度低,以及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和产品原创性的重视。
00:18:35 合资车企的反击与策略
对话围绕合资车企在当前市场的策略和挑战展开。讨论者提到了中国消费者对贴牌产品的态度,指出中国消费者普遍对贴牌产品持谨慎态度,尤其是考虑到市场上真假混杂的情况。进一步探讨了日系品牌如本田、丰田、马自达等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的市场认知落后,并分析了广丰等品牌通过定制化产品和新技术如激光雷达来提升市场存在感和消费者心智占领的策略。讨论还触及了合资车企如何在智能化、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反击,以及市场对于产品溢价的接受度问题。整体而言,讨论强调了品牌需要拿出诚意和体现其品牌价值的产品,以及占领消费者心智的重要性。
00:23:03 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密集活动和策略
讨论集中于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在汽车营销方面的密集活动和策略。上汽大众通过频繁的试驾活动、技术讲解和碰撞实验预热新车上市,显示了其对途昂Pro的推广力度。同时,上汽通用通过大规模的媒体邀请,即使没有推出新款车型,也展示了其对品牌策略和价格政策的重视。此外,提及了通用和大众在“一口价”策略上的激进态度,这一策略旨在减少销售体系和用户的内耗,同时标志着汽车定价体系的一种新逻辑。
00:28:57 东风日产和本田在中国市场策略与技术主导的分歧
对话深入讨论了不同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策略与技术主导权问题。东风日产因其较强的话语权和自身技术储备,在产品开发和营销上更为灵活和彻底。相比之下,本田更依赖外方技术主导,而丰田则在全球市场有更强的话语权,中国市场主要聚焦于热销车型。宝马虽然在中国市场调整了策略,但仍保持一定的销售主导权,未能完全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这些分析揭示了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不同挑战和应对策略。
00:33:24 合资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机会与优势
合资车企因自主品牌的猛烈攻势,尤其是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冲击,导致其主流市场份额被抢占,认知和策略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尽管合资车企试图通过价格下调和电动化转型来应对,但成效有限。合资车企高管更开放地与公众交流,显示出心态的转变。同时,他们并未完全放弃燃油车市场,而是通过低价策略来保住市场份额。然而,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机会存在,但需认真意识到中国市场的新变化,调整策略,包括可能需要接受亏损以稳定市场地位。东风本田新车型的定价策略反映出合资车企对于中国新能源市场理解的不足,错失市场机会。
00:38:15 合资车企新能源转型的挑战
讨论指出,合资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机会点主要集中在用户数量、制造品质以及后发优势三方面。用户数量为车企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洞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针对性。制造品质方面,合资车企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远超新势力企业。此外,利用后发优势,合资车企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领域能够直接吸取前期探索的教训,避免弯路,更高效地投入资源,实现技术突破。
00:42:01 合资车企在新能源上的转型与改进策略
对话讨论了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策略和表现。一种观点认为,合资车企可以借鉴成功供应商的方案,快速跟进市场趋势,如学习特斯拉和鸿蒙智行的车机布局。此外,讨论也提到了一些车企如福特电马在尝试电动车事业部和直营模式后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最终发现混合经营模式更为有效。同时,提及了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包括价格策略和产品配置优化。最后,指出日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动作较快,合资车企在新能源领域仍有机会,但需调整策略并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00:47:22 合资车企在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对话围绕合资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和改进策略展开。首先,讨论了合资品牌如上汽大众ID系列的成功案例,以及合资车企在技术储备上的实力,显示出对新能源市场的乐观态度。此外,提到了中国市场巨大潜力给予合资车企的机会,以及类似小米等品牌后来居上的成功案例。随后,讨论转向合资车企需要改进的方面,包括价格策略、智能化水平、油电同智和同权的重要性,以及避免试图教育市场。最后,强调了合资车企需要紧跟市场趋势,以及外方话语权在决策中的影响。
00:54:26 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挑战
对话深入探讨了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运营逻辑和面临的挑战。一种企业是真正全球化的,其基因在于全球布局和均衡市场,而另一种如本田则更多地依赖日本总部的决策,这导致了在不同区域市场发展的差异。对于想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合资车企来说,必须更加重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特点,通过平衡中国和海外市场的投入、调整管理策略,以及解决人才流失和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在营销策略上进行转变,以适应中国市场的新需求,同时,国资背景的合资车企需要在财务和管理上更加灵活,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和竞争。
01:01:47 合资车企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
对话围绕合资车企在当前环境下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展开,强调了降低盈利预期、整合供应链、产品力提升以及改变营销思路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如上汽大众调整盈利定价法成功盘活ID3车型,展示了降低盈利预期的可行性。同时,指出合资车企需要在研发和营销渠道上进行创新,以提供与新势力品牌相当的产品体验。此外,讨论也提到合资车企正在筹备的营销和产品变化,以及上海车展可能带来的市场冲击。最后,提到了市场领军者比亚迪的大动作对整个市场的潜在影响,强调了明确目标和驱动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