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8分钟
播放:
115
发布:
2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从星巴克中国7750家门店寻求出售,到哈根达斯250余家门店计划打包转让,再到迪卡侬中国30%股权悄然启动转让程序,2025年的中国消费市场正见证一场跨国品牌的集体战略撤退。


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国际巨头,为何在鼎盛时期选择"卖身"?这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怎样深刻的格局重构?跨国品牌又该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重获竞争力?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动因,揭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规则,并探讨国际品牌未来可能的出路。


图片


从巅峰到谷底:


国际巨头的中国市场滑铁卢


中国市场曾经是跨国企业全球版图中最耀眼的明珠,为哈根达斯、星巴克等品牌贡献了巨额利润和增长动力。然而时移世易,这些昔日的市场霸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衰退速度之快、程度之深令人咋舌。深入分析这三家企业的经营数据与市场表现,不难发现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绝非偶然,而是中国消费市场结构性变革下的必然结果。


哈根达斯的衰落轨迹尤为触目惊心。这个曾经代表高端生活方式的美式冰淇淋品牌,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从云端坠落的痛苦历程。2017年,哈根达斯在中国市场为母公司通用磨坊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冰淇淋业务利润,其中国门店数量占全球总量的50%左右。凭借"爱她就带她去哈根达斯"的情感营销,哈根达斯成功将单球35元、冰淇淋火锅200元的定价体系塑造成中产生活的标配,占据了中国消费者心智中的"甜蜜制高点"。


然而到2025年,这一美好图景已支离破碎。最新数据显示,哈根达斯在华门店数量从巅峰时的400余家锐减至247家,不到两年间消失了150余家门店,在济南等城市仅剩2家门店苦苦支撑。经营数据更为惨淡:2025财年高端冰淇淋业务销售额同比下降3.2%,门店客流量出现两位数百分比下滑,固定成本高企与利润率低迷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


星巴克中国的故事同样充满戏剧性。这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咖啡巨头,曾经是教科书级的成功案例。凭借"第三空间"理念和品牌溢价,星巴克迅速成为白领和小资群体的身份象征,门店数量一路狂飙,一度创造每15小时开出一家新店的行业奇迹。巅峰时期,星巴克占据中国咖啡市场60%的份额,是无可争议的霸主。


然而危机在无声中酝酿,随着瑞幸咖啡等本土品牌的崛起,星巴克的帝国开始动摇。2023年前9个月,瑞幸以19.5%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越星巴克,登上中国连锁咖啡市占率榜首;到2025年第一季度,瑞幸门店总数飙升至24,097家,是星巴克中国门店的三倍多。财务表现同样令人忧心:2024财年第四季度,星巴克中国营收同比下滑7%,同店销售额骤降14%,客单价下跌8%。尽管2025财年第二季度出现短暂回暖,营收达7.397亿美元,同比增长5%,但客单价同比再降4%,利润率持续承压。


迪卡侬的困境则代表了运动零售领域的挫败。这个以"低价优质"著称的法国运动品牌,在中国市场曾凭借"一站式运动超市"的概念迅速扩张。通过94.2%产品本土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以及严控1%的营销费用占比,迪卡侬将多数运动装备定价控制在百元区间,成为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性价比标杆。


然而2022-2024年间,尽管迪卡侬商品均价上涨52%,并推出24,999元公路自行车等高价产品,却未能带来预期增长——2024年营收增幅仅3.8%,净利润反而下降15%。这种定价策略的摇摆导致核心用户流失,消费者调研显示,38.7%的用户首要关注性价比,而迪卡侬在这一优势领域正逐渐失守。


图片


横向比较这三家企业的困境,可以清晰看到共同的时间节点与相似的衰退轨迹。哈根达斯、星巴克和迪卡侬几乎同时在2023-2025年间遭遇业绩"滑铁卢",这与中国本土品牌集体崛起的时间点高度吻合。


三家企业的核心问题也惊人地相似:高价策略失灵——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刺客"形象被消费者抛弃,星巴克32元的均价在瑞幸9.9元咖啡面前显得格格不入,迪卡侬试图提价却导致利润下滑;反应速度迟缓——当本土品牌每周上新时,星巴克的新品还需全球审批;当安踏、李宁快速捕捉国潮趋势时,迪卡侬的设计仍停留在功能性主导;成本结构僵化——国际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和运营模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和价格竞争。


这些跨国巨头的集体困境,标志着中国市场已经从"品牌崇拜"阶段进入"价值回归"时代,消费者不再为国际品牌的logo和故事支付溢价,而是更加理性地评估产品本身的价值。国际品牌若不能深刻理解这一转变,并做出根本性调整,将继续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


跨国企业全球战略的范式转移


国际品牌在华困境正在引发跨国企业全球战略的深刻反思和调整。传统"中心—边缘"模式,即将中国市场视为全球战略的执行单元而非策源地,已经证明无法适应当地竞争需求。星巴克全球CEO倪睿安在访华时表示,希望"借鉴中国供应链经验反哺北美业务",这一表态暗示着跨国企业可能进入"逆向创新"新阶段——将在中国市场磨练出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成果反向输出到全球其他市场。


事实上,星巴克即饮业务的"中国原创"产品已经远销韩国等国际市场,成为这种逆向创新的先驱案例。未来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可能分化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双引擎"架构,即中国市场和传统欧美市场作为平行创新中心;另一种是"中国中心"架构,将中国视为全球创新的首要试验场和策源地。这种战略范式的转移,将从根本上改变跨国企业的组织设计、资源配置和创新流程,其影响远超出中国市场本身。


新全球化时代的商业启示


星巴克、哈根达斯和迪卡侬的案例为新全球化时代提供了丰富的商业启示。首先,本土化深度决定竞争高度。表面上的产品本土化已经不够,必须实现从供应链到人才团队,从数据系统到决策机制的全面本土化。


其次,速度优势压倒规模优势。在中国市场,快速试错、迭代创新的能力比全球规模和经济更重要,这要求跨国企业重构其官僚化的决策流程。


再次,文化共鸣比功能卓越更重要。产品功能质量是入场券,但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和文化共鸣才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最后,合作共生取代零和竞争。未来的竞争格局可能更多呈现"竞合"状态,如瑞幸大股东大钲资本参与竞购星巴克中国股权,暗示着行业整合与资源重组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中国市场将继续保持其复杂性和快速变化的特性。国际品牌若想在这里赢得下一轮竞争,必须从根本上接受新的游戏规则:中国消费者已经成熟,他们不再为虚无的品牌故事支付溢价,而是冷静评估产品带来的真实价值;中国市场已经成熟,它不再是被动接受全球产品的边缘市场,而是引领消费趋势的创新中心;中国竞争对手已经成熟,他们拥有比跨国企业更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更灵活的组织机制。


在这样的新环境中,国际品牌的出路不在于回到过去,而在于勇敢拥抱变革,将中国市场的挑战转化为全球创新的机遇。正如星巴克即饮业务展示的那样,深度本土化不仅能赢得中国市场,还可能为全球业务提供新的增长路径。


2025年这场跨国品牌的集体"卖身",终将被视为中国消费市场真正成熟的标志。在这里,没有永远的贵族,只有永恒的价值;没有永恒的霸主,只有不断的创新。对于国际品牌而言,中国市场既是最严峻的挑战,也可能成为全球复兴的契机——关键在于它们是否有勇气和智慧,完成从文化移植到文化共生的质变,从全球标准化到本地创新的蜕变,从市场征服者到价值共创者的转型。


这场变革的帷幕才刚刚拉开,好戏还在后头。



图片


图片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