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欢迎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今天是2025年9月16日。六十七年前的明天,也就是1958年9月17日,在古巴东南部的马埃斯特腊山区,一支穿着粗布军装、扛着老旧步枪的游击队,正沿着被雨水冲刷的山路向平原地区推进。他们的目标是推翻独cai者巴蒂斯塔的政权——这场被称为“反攻”的军事行动,最终像一把火炬,彻底照亮了古巴被黑暗笼罩的十年。
要讲清楚这场“反攻”的意义,我们必须先回到1950年代的古巴。那时的古巴,表面上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加勒比岛国,以甘蔗种植园、雪茄和碧海蓝天闻名;但在这片土地之下,独cai统治的毒瘤早已生根发芽,将整个国家拖入贫困与压迫的深渊。
1933年,军人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通过一场血腥政变上台,开始了对古巴长达25年的统治。他的政权被称为“香蕉共和国”的典型——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了全国70%的甘蔗种植园,工人每天在烈日下工作12小时,工资却连一顿饱饭都买不起;巴蒂斯塔本人则通过卖官鬻爵、收取贿赂积累财富,据说他的私人金库里堆满了美元和古巴比索,仅现金就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数十亿美元)。
政治压迫更是令人发指。巴蒂斯塔政府颁布《国家安全法》,宣布“任何反对政府的行为都是叛国罪”,成千上万的记者、教师、工会领袖被逮捕、拷打甚至处决。1952年,巴蒂斯塔通过第二次政变彻底废除宪法,自任“革命领袖”,将古巴变成了一个“警察国家”:秘密警察(SIM)遍布街头,监听电话、搜查民宅;监狱里挤满了政治犯,著名的“莫罗城堡”成了人间地狱,犯人被吊在房梁上鞭打,甚至被喂食辣椒水折磨。
但压迫越深,反抗的火种越旺。1953年7月26日,一个名叫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年轻律师,带领160名热血青年攻打了奥连特省的蒙卡达兵营。他们的目标很简单:用武力推翻巴蒂斯塔政权,为受压迫的人民争取自由。然而,这场行动因计划泄露而失败——卡斯特罗被捕入狱,160名青年中127人被处决,剩下的33人被关进监狱。
但卡斯特罗没有屈服。在法庭上,他发表了震惊全国的演讲《历史将宣判我无罪》:“我们不是罪犯,我们是爱国者;我们不是暴徒,我们是追求自由的战士!巴蒂斯塔的政权是建立在谎言和鲜血之上的,它终将被人民推翻!”这篇演讲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古巴人民的反抗热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秘密传播卡斯特罗的思想,加入地下反抗组织。
1955年,巴蒂斯塔为了缓和矛盾,宣布大赦政治犯。卡斯特罗获释后,立即前往墨西哥组织革命力量。在那里,他结识了阿根廷医生埃内斯托·“切”·格瓦拉——一个因目睹拉美农民的贫困而决心投身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两人一拍即合:卡斯特罗擅长组织和动员,格瓦拉精通游击战术和医学,他们很快组建了一支“起义军”,开始训练游击队员,制定“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1956年11月25日,卡斯特罗、格瓦拉和81名游击队员乘坐一艘名为“格拉玛号”的二手游艇,从墨西哥的图斯潘港出发,驶向古巴。他们的目标是登陆古巴东南部的奥连特省(今关塔那摩省),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发动农民支持革命。
然而,这次登陆几乎是一场灾难。“格拉玛号”在海上遭遇风暴,偏离了预定航线,原本计划用5天到达古巴,结果用了7天;登陆时,游击队又遭到巴蒂斯塔军队的围剿——政府军早已接到情报,在海岸线上布置了机枪和迫击炮。战斗中,81名游击队员中有70人牺牲或被俘,只剩下12人幸存,其中包括卡斯特罗和格瓦拉。
但卡斯特罗没有放弃。他们躲进马埃斯特腊山区的丛林,一边训练幸存的队员,一边发动农民。马埃斯特腊山区是古巴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农民们住在茅草屋里,吃的是木薯和野菜,土地被大庄园主侵占,甚至连喝的水都要向地主交“水资源税”。卡斯特罗的游击队提出了“土地归农民”的口号——他们没收了大庄园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建立了“扫盲队”,用树枝在地上、用木炭在墙上教农民读书写字;甚至用缴获的药品建立流动医院,为生病的村民治病。
这些举措让游击队迅速赢得了民心。到1957年底,游击队的支持者已遍布奥连特省的12个县,兵力从最初的12人发展到近千人。巴蒂斯塔政府虽然派军队围剿,但士兵们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不愿为独cai者卖命;军官们则贪污腐败,克扣军饷,战斗力极差。有一次,一支政府军连队在丛林里迷路,饿了好几天,当地农民偷偷给他们送了玉米饼,士兵们吃完后竟集体向游击队投降——这就是民心向背的力量。
1958年,古巴的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美国对巴蒂斯塔的腐败和镇压行为日益不满:美国商人抱怨古巴的投资环境恶化,国务院则担心巴蒂斯塔的暴政会引发“共产主义浪潮”。1958年3月,美国宣布停止向巴蒂斯塔提供武器,并要求他“恢复民主”。与此同时,国际舆论(尤其是拉丁美洲国家)纷纷谴责巴蒂斯塔的独cai统治——智利、阿根廷等国的左翼政党公开支持古巴革命,墨西哥甚至为游击队提供了武器和物资。
卡斯特罗抓住这个机会,决定发起“反攻”——从山区向平原推进,切断巴蒂斯塔政府的补给线,最终攻占首都哈瓦那。1958年8月,卡斯特罗将游击队整编为六个纵队,分别由他本人、格瓦拉、西恩富戈斯等将领指挥,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主力部队沿“皇家公路”向西推进,切断哈瓦那与东部的联系;格瓦拉率领的“纵队1”负责袭击敌人的交通线和补给仓库;另一支队伍则向北进攻巴蒂斯塔的空军基地,摧毁敌人的空中力量。

1958年9月17日,卡斯特罗在马埃斯特腊山区的拉普拉塔村召开军事会议。他站在一间破旧的农舍前,身后是挂着“自由古巴”旗帜的土墙,面前是三百多名游击队员——他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扛着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步枪,眼神里燃烧着对自由的渴望。
“同志们!”卡斯特罗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今天,我们要走出大山,去解放平原的兄弟姐妹。我们的武器是步枪,但我们的力量是人民!巴蒂斯塔的军队看起来强大,但他们是一盘散沙——士兵们不愿为他卖命,军官们只想着捞钱。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当天清晨,游击队分三路出发:主力部队由卡斯特罗亲自指挥,沿“皇家公路”向西推进;格瓦拉率领的“纵队1”绕到敌人后方,袭击了巴蒂斯塔的弹药库;另一支队伍则向北进攻“莫龙”空军基地,炸毁了三架敌机。
巴蒂斯塔政府显然没有料到游击队会主动出击。他们的军队大部分部署在大城市,农村地区只有少量守备部队。当游击队出现在平原时,守备部队的士兵要么望风而逃,要么被游击队包围歼灭。在“圣克拉拉镇”,游击队与巴蒂斯塔的精锐部队“第11骑兵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骑兵团的士兵骑着高头大马,端着机关枪冲向游击队,但游击队员们利用地形隐蔽,用锄头、镰刀和缴获的手榴弹反击。最终,骑兵团被全歼,团长被俘虏时大喊:“这不可能!你们只是一群农民!”
反攻开始后仅一个月,游击队就控制了古巴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巴蒂斯塔的军队士气崩溃,士兵们纷纷倒戈——有的开枪打死军官后加入游击队,有的扔掉武器逃回家乡;政府官员们则忙着转移财产,准备逃亡。11月,游击队攻占了古巴第二大城市圣地亚哥,巴蒂斯塔的最后一个据点。
12月31日深夜,巴蒂斯塔带着家人和亲信,乘一架美国飞机逃往多米尼加共和国。临走前,他将国库里的黄金和美元席卷一空,甚至连总统府的地毯都被士兵们扒走当包袱。
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率领游击队进入哈瓦那。古巴人民涌上街头,欢呼“革命胜利了!”妇女们把鲜花撒在游击队员的步枪上,孩子们举着“自由古巴”的标语奔跑,老人们流着眼泪拥抱久别重逢的亲人。这场从1953年开始、1958年反攻决胜的革命,最终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58年9月17日的反攻,是古巴革命的转折点。它不仅打破了巴蒂斯塔政权的“不可战胜”神话,更证明了“人民zhan争”的力量——当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时,任何独cai统治都无法长久。
卡斯特罗和他的战友们用六年时间(1953-1959),完成了从“攻打兵营”到“解放全国”的壮举。这场胜利不仅改变了古巴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拉丁美洲:它鼓舞了智利、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的左翼运动,成为20世纪第三世界反殖民、反独cai斗争的典范。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1958年9月17日的反攻,是一场关于“希望”与“勇气”的战役。它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强大的独cai政权,只要人民团结起来,为了自由和尊严而战,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感谢收听《历史的混响》。我是夕洋洋。1958年9月17日的古巴反攻,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个国家对自由的呐喊。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步,往往始于普通人不甘屈服的勇气;而真正的自由,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人用汗水、鲜血和信念换来的。愿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也为那些仍在为自由和正义奋斗的人们加油。我们下期再会。晚安。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