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 OpenAI 从棋盘上挪走,资金、产能与需求会如何沿着芯片、云、应用这条链条重新分配?这就是关键企业风险。
世界还在沉睡,先锋已在路上。全球先锋报邀您一起洞察国际棋局,聆听趋势的第一声回响。
过去一个月,OpenAI密集绑定芯片与云:与博通、英伟达、AMD签下巨额供货与交叉持股安排,并与甲骨文锁定超大算力合同,估值推高至5000亿美元。如果OpenAI“关停”,直接冲击首先落在股东与大额对手方,如甲骨文、关联芯片商的配套出货与权证安排。但上游真正瓶颈在台积电产能,需求不会凭空消失,更可能“改道”流向微软、亚马逊、Meta等大买家与替代模型厂。市场层面短期剧烈再定价、板块内此消彼长;系统性风险可控,真正的大雷在于“AI盈利是否兑现”这条基本叙事。如果兑现打折,连锁调整才会更深。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简介。感兴趣的报友,欢迎收听接下来的详细内容。
放眼当今的人工智能世界,OpenAI 无处不在。9 月上旬,ChatGPT 的创造者据报与博通达成协议,采购或许高达 100 亿美元的定制 AI 芯片。两周后,这家初创公司又披露,英伟达将于数年内对其投资最多 1000 亿美元,同时出售同等金额的 GPU。10 月 6 日,OpenAI 宣布与第三家芯片商 AMD 达成规模与结构相仿的交易。这一次,OpenAI 可能入股 AMD,而 AMD 则在 2026到2030 年间向其出售约 900 亿美元的芯片。
而这还只是过去一个月里与“芯片”相关的部分。在同一时期,OpenAI 还同甲骨文签下 3000 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大单;把 Booking.com、Spotify、Zillow 等热门应用接入 ChatGPT;并以 Sora 2 让好莱坞吓了一跳。期间,它又完成 66 亿美元融资,估值飙至 5000 亿美元,一举超越 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
OpenAI 或许距离其“打造超级智能”的终极目标尚有距离,但它的掌门人 萨姆·阿尔特曼已经对市场拥有“如同上帝般”的影响力。与博通、英伟达和 AMD 的公告,分别令三家芯片商的市值大涨约 2000 亿、1600 亿和逾 600 亿美元,对应 13%、4%、24%。当甲骨文的 OpenAI 合同曝光后,其市值也飙升逾 2500 亿美元,一度站上 9000 亿美元 之上。
阿尔特曼与其初创公司的无处不在,再加上与其他 AI 公司间盘根错节的纽带,正引发所有人侧目。毕竟,这家公司承载了如此多的期望,今年营收却预计只是略高于 100 亿美元并且仍将亏损 100 亿美元。全球先锋报的人工智能研究员Henry认为,OpenAI 是“硅谷那套‘装到成真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精神的最大案例。若论在这场 AI 繁荣中的中心性,恐怕只有英伟达更胜一筹。为了把这家模型公司的“关键性”放到全行业语境下审视,全球先锋报做了个假设性实验:如果 OpenAI 破产了,会怎样?
这种结局不太可能,但也并非不可想象。该公司几年内大概率难以盈利。律师们预计,Sora 可能引发一波昂贵的版权诉讼。从海绵宝宝到麦当劳叔叔,已有诸多受版权保护的形象现身用户生成的短片中。历史上,也不乏那种凭借“超自然”说服力源源不断拿钱的 CEO,直到有一天魔法失灵。即便真不至于走到那一步,移除“拱顶石”看看整座 AI 殿堂会如何,也颇有启发意义。这便是所谓的“关键企业风险(key-firm risk)。
如果OpenAI破产倒闭最直接的受害者会是其股东。十年来,这家初创公司从 149 位投资者 那里累计融得 350 亿美元。大多数投资者会疼,但不会致命;其中 45 家 还同时投了 OpenAI 的模型对手 Anthropic。阿尔特曼手下 4500 名 聪明才俊的期权将归零,但他们再就业恐怕易如反掌。
对 OpenAI 的交易关联公司而言,影响则更参差。甲骨文 与 OpenAI 的 3000 亿美元 合同承诺会蒸发,随之蒸发的还有此前的股价红利。分析师认为将为甲骨文供货的大头很可能是 AMD,那 AMD 的销量也许会下滑;但其股东的冲击部分可被对冲,因为 OpenAI 不在了,也就无法行使交易中包含的期权来稀释股东持股。
对其他芯片商,结果可能近乎对冲。除了 OpenAI,还有成串公司在排队要 AI 芯片。以英伟达为例,其前三大客户被普遍认为是 微软、亚马逊和 Meta。去年合计贡献 34% 销售额。博通则向 Alphabet出售大量芯片,Alphabet 是 OpenAI 在大模型上的强敌。
这些芯片公司的痛点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应受限。英伟达、博通、AMD,以及亚马逊云所用芯片的设计方 Marvell,几乎把生产全外包给了 台积电。台积电正以每年 15% 的节奏提高资本开支。从 2022 年四季度ChatGPT 惊艳出场,到今年二季度,其固定资产扩张了 30%。看似不小,但真正夸张的是,在同一时期,英伟达、博通和 AMD 合计的季度营收已经翻了两番还多。
正因如此,台积电的股价对大多数 OpenAI 新闻反应平淡。反倒是其他公司,每每奥特曼亮相宣布新伙伴时一喜一忧。今年 OpenAI 的六则重磅交易公告中,有四则之后,彭博广义 AI 指数所纳入的 49 家 大公司合计净增了 1.7 万亿美元市值。然而,“净增”的背后也掩盖着有人赢、有人亏。如果把所有单笔下跌相加,金额达到 4350 亿美元。
其中一部分与 OpenAI 无关。与其有关的则是“错失OpenAI订单”的担忧:比如 10 月 6 日,AMD 飙升的同时,英伟达的市值以近似的幅度回落。还有的时候,OpenAI 的利好就是别人家的利空:一个月前甲骨文狂飙 2500 亿美元时,Alphabet 和 Meta合计蒸发 400 亿美元。于是,对他们而言,OpenAI 的坏消息反倒可能是好消息。
总的来看,“关键企业风险”似乎可控。除非OpenAI 的败退不是因为它自身的失误,而是因为这项技术本身没有兑现所承诺的颠覆性。不过,那又是另一个值得展开的假设性实验了。
全球先锋报观察到
与其把希望押在某一家“明星公司”,不如把整条赛道当成一套能自我修复的系统。算力需求不会凭空消失,它会流向最能兑现的人:有稳定产能的芯片伙伴、有电力与机房落地能力的云方、能把产品变成持续现金流的应用团队。做配置时,布局需要有弹性:芯片/云/模型三路并行,优先选择“看得见的交付”和“说得清的回款”,合同里把里程碑和服务保障写实写硬。这样做的好处很直接是,无论行业哪一环风向有变,我们都还能稳稳接住增长,把趋势红利真正转成账上的钱。
点一盏灯,留一声言,让微光汇成海。
感谢收听全球先锋报。我们明天再见。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