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38分钟
播放:
451
发布:
1周前
主播...
简介...
四月就这样走了,录集播客总结一下本月随想,几乎是通过一个人在这自我对话完成了self-therapy,还展望了五一小长假可以做到的自救方法。以后的结尾都要喊一句:自救成功!(可能也没成功,等五一后再录集看看效果)
* 迎接五一小长假的欢呼声
* yanzi演唱会A2区最嗨的我和邻座小哥
* 第一次体验坐着蹦迪暨2025第一场迪
* 没在现场大哭但是已经通过大喊释放情绪
* 能不间断地一直说话是一种能力
* 感谢英辩训练我出口成胡话
* 反省自己并不对(所有)人类感兴趣
* 我沟通对话能力是和我妈训练出来的
* 所有人能不能学一下怎么有意思地聊天
* 大家对其他人类不感兴趣也是能理解
* 跑了个过家家5.4公里比赛很满意
* 但为什么我没跑出他们说的快乐感
* 自我形容最近的状态犹如一个sad bixch
* 有人在的地方能转变成一个积极乐观小男孩
* 面具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扯到拟剧理论
* 可能当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适合我
* 快乐是可以选择的 我也要选择快乐
* 理性是人生主线
最近(一直以来)想太多的大脑,会让我问出这个问题:
* 迎接五一小长假的欢呼声
* yanzi演唱会A2区最嗨的我和邻座小哥
* 第一次体验坐着蹦迪暨2025第一场迪
* 没在现场大哭但是已经通过大喊释放情绪
* 能不间断地一直说话是一种能力
* 感谢英辩训练我出口成胡话
* 反省自己并不对(所有)人类感兴趣
* 我沟通对话能力是和我妈训练出来的
* 所有人能不能学一下怎么有意思地聊天
* 大家对其他人类不感兴趣也是能理解
* 跑了个过家家5.4公里比赛很满意
* 但为什么我没跑出他们说的快乐感
* 自我形容最近的状态犹如一个sad bixch
* 有人在的地方能转变成一个积极乐观小男孩
* 面具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扯到拟剧理论
* 可能当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适合我
* 快乐是可以选择的 我也要选择快乐
* 理性是人生主线
最近(一直以来)想太多的大脑,会让我问出这个问题: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中心中心
6个月前
上海
0
人类所具备的特殊的“高感性”内核才是稳定社会、建构意义、拥抱幸福、创建未来的根本。
(《人民日报》刊文:高概念AI时代的感性内核与生命价值https://mp.weixin.qq.com/s/2rD79azRr23Z6gbKVB7Seg)
已编辑
6个月前
福建
0
10:34 笑死这段我还好没在上班的时候听 下班路上已经笑喷
中心中心
6个月前
上海
0
拟剧理论真的是很好概括了我人前人后状态的差别,感谢理论,让我认识自己一点。
以下是播客后半段有提到的:
Erving Goffman (欧文·戈夫曼)将社会互动比喻为戏剧表演,认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表演”来塑造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社会互动如同舞台剧,个体是“演员”,通过行为、语言和外貌来呈现特定的“角色”。
·前台(Front Stage):个体在他人面前表演的公共区域,展现符合社会期待的自我形象。例如,职场中的专业表现。
·后台(Back Stage):私密的、隐藏的区域,个体可以放松,不必维持社会角色,展现真实的自我。例如,回家后的放松状态。
·这种区分强调个体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切换角色以适应社会期待。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外貌和言辞,试图塑造他人对自己积极的看法。
·包括隐藏与情境不符的信息(如掩盖不符合职业形象的个人爱好)以维持一致的自我呈现。
·印象管理依赖于个体对他人的反馈,需与观众的认知保持一致,否则表演可能中断。
中心中心
6个月前
上海
0
啊。又是解释我的一个视角:当一个人越来越多地把自己当成一个「被他人观看和评判的客体」来看待,把作为主体的感受就被压抑在了背后,心理学家和把这命名为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
对于高度自我客体化的人,即使实际上没有人在盯着自己,也会内化一双自我审视的眼睛。自己不再是行动的「主体」,而是被观察和评判的「客体」。自我客体化会让人把注意力更多用来「观察自己」而不是「活出自己」,这会消耗巨大的认知资源。
(公众号KnowYourself|为什么你做任何事都会不自觉地「紧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