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小玲 叶风 麒羽 剪辑制作:麒羽 封面设计:麒羽 文案:叶风
小红书:599390428 微博:正在发声-麒羽
加盟新力之后的哈林,似乎比福茂时期多了一点点甜。1996年的第二张原创专辑《请开窗》比《靠近》要更明显一些,尤其是同名主打歌与《轻别离》,都是早先不常有的,又渐渐成为哈林以后的招牌曲风。1997年的《只有为你》专辑,继续展现哈林的成熟与深情,同样展现多种曲风。1999年的《我最熟悉》专辑,则完全是哈林与顶尖拍档的伙伴们玩出来的,也留下了伊能静的印迹。2001年的《海啸》,是一张用歌来讲故事的专辑,也是大量新人参与的专辑,其中的《情非得已》因为《流星花园》而爆红。这张专辑也为哈林赢来了2002年的金曲奖。
虽然成绩卓著,哈林依旧求新求变,精益求精,2003年的《哈林天堂》专辑,是我非常偏爱的一张质感专辑。时当哈林新力时代的末尾,音乐工业的逻辑与生态都已悄悄改变,唱片还想保持原有的水准,甚至突破,难比登天。这张专辑里最有影响力的,非《春泥》莫属。词曲作者的关系,加之歌曲本身的意境,时过境迁,听来倍加感慨。
2006年的《戒不掉》专辑,算是哈林的索尼时代的句点(因为唱片公司的变迁,划分标准不同,此不赘言)。整个索尼(新力)时代,哈林的音乐呈现是令人惊叹的。除了原创专辑,《哈林音乐频道》、《哈宝宝我来了》、《咪走》、《哈LLYWOOD》这些极富创意的翻唱专辑,在实践层面,也都完全不输原创。
2008年,回归福茂的哈林,又以一张翻唱各路女神的《Lady's Night 》专辑,让人惊艳。老歌新唱,一向是哈林的拿手好戏,这张专辑里,翻唱了从萧孋珠、梅艳芳、王菲、郑秀文到林晓培、孙燕姿、梁静茹等不同世代的女歌手的作品。哈林的翻唱,从来都是“癫”覆性的,麻辣之极,却又回味无穷。
2013年的《关不掉的月光》,是迄今为止哈林的最后一张原创专辑。虽然还是激烈的节奏,浓重的电子味道,却能听得出背后的一丝落寞,一如专辑的封面。
八九十年代的好歌手,能坚持到这个时候,越发不易。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专辑,也几乎都是出到2015年前后。似乎也可以“盖棺论定”了。
我对哈林的理解,完全是后知后觉的。一来,他的音乐风格,在我听音乐的初始阶段,既不是罗大佑的高屋建瓴、苍凉入骨,也不是民歌时代那样的强调文学性,而是长于各种音乐类型与风格的探索,不太讨喜。二来,他的整体倾向,偏于声音,而非文字;他的音乐倾向,偏于节奏,而非旋律。相对缺少社会人文的思辨与批判的深度,情爱与欲望的成分也太低,也让我不太容易进入他的音乐世界。
要突破自身嗜好的疆界,是不容易的,可能需要视野与尝试,需要触类旁通的思考,需要时间与阅历,还需要一点点偶然。汪曾祺论李贺诗:“他在一片黑色上描画着他的梦;一片浓绿,一片殷红,一片金色,交错成一幅不可解的图案。而这些图案充满了魔性。这些颜色是他所向往的,是黑色之前都曾存在过的,那是整个唐朝的颜色。”方重禹论韩愈诗:“韩诗中好用舂、撞、劈、镵、戛、崩、刮、斫、捩、拗……这一类的动词,这些就是那又狠又重的艺术力量的表现。”“在诗的内容上,通过‘狠重奇险’的境界,追求‘不美之美’”;“在诗的形式上,通过散文化的风格,追求‘非诗之诗’”。我后来听哈林的音乐,深有同感。哈林的音乐中,也有浓烈的色彩,奇崛的力量感,甚至也追求“不美之美”与“非歌之歌”。
哈林的关键词“玩音乐”与“音乐顽童”,都体现的是他的纯粹与恣肆。我觉得能够理解他的时候,已经距离他的鼎盛有点远了。他是一位乐坛大师,但用大师称他,又有点滑稽。回顾他这四十年的歌坛岁月,我眼前浮现的,是一种过去的前卫,一本正经的癫狂,以及略带苍凉的轰轰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