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多年,保安出身的占有兵在广东东莞拍摄了150多万张工业区的照片,并带着这些照片登上了平遥国际摄影师大展的奖台,进入到纽约大学的展厅。人们称赞他为当代中国纪实摄影领域的重要人物,但占有兵说,自己只是“拍照的农民工”。
他的镜头直指流水线上工人的生存处境:操作台上加工皮革、目光呆滞望向前方的女工;一眼望不到头的生产线上,遮盖住波浪卷发、“杀马特”的蓝色工作帽;还有他那张广为流传的《工休》——在挂满密密麻麻工作服的更衣室,女工们埋头倚坐在椅子上休息,唯一一张看向镜头的脸憔悴而无神。


这些照片让人直观感受到,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下,人的空间如何被压缩。但更打动人的,是他对那些打工人日常生活的记录——在这些场景下,人的状态是松弛的,表情是生动的,生命是鲜活的。

中国有超2.9亿农民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面孔都是模糊的,人生被简化为“打工人”这样一个扁平符号。本期播客,我们想跟占有兵老师谈谈,他是如何捕捉和记录“打工人”的,又如何摆脱符号化叙事,迎来更广阔的人生。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嘉宾介绍】
主播 | 尹海月,《中国青年报》记者
嘉宾 | 占有兵,《如此打工30年》作者,“拍照的农民工”
【时间轴&收听要点】
04:17 进城打工最初的动因,是不想种地
09:02 在工厂,显微镜式的拍摄方法
18:03 南北方工厂的差异,藏在大门的细节里
22:48 人在流水线上是很次要的
28:02 上世纪90年代的打工热潮
45:18 寻找自我,要从宏大回归日常
50:14 摄影带来的幸福感之一,是能够把自己带到更远的地方
55:22 “日子过得特别顺的时候,就开始焦虑了”
58:51 年轻人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1:00:36 拍摄的第一代打工人,后来怎么样了?

图片来自《如此打工30年》一书,占有兵 著,真故图书 出品,已经由出品方授权
监制|郑萍萍
制作|黄永潘(实习) 玄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