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耳、利齿、邪魅一笑 —— 这个由香港艺术家龙家升设计的小怪物 Labubu,正以 “潮玩顶流” 之姿席卷全球。在北美,其隐藏款在 StockX 炒至 399 美元;国内二手平台上,限定版溢价超 10 倍,甚至催生月赚 5 万的跨境 “倒爷”。泡泡玛特 2025 年 Q1 财报显示,海外收入同比激增 475%-480%,而 Labubu 带动的不仅是一家公司的爆发,更是一条覆盖生产、交易、衍生的复杂商业生态。

一、消费狂潮:从 99 元盲盒到 “社交硬通货”
对 “娃友” 小林而言,Labubu 是一场失控的消费实验。两个月内,她为集齐 “草莓脆饼”“骷髅舞会” 等限定款,在盲盒抽购与二手交易中投入 5 万元。这种 “越买越上瘾” 的逻辑,源于泡泡玛特精准设计的 “稀缺机制”:普通款概率 1/12,隐藏款低至 1/144,特别版仅 1/720。当她在直播间守屏 16 小时仍抢不到原价商品时,不得不转向二手市场 ——Labubu 3.0 系列单盒溢价达 200%-300%,隐藏款价格突破 2500 元。
社交属性加剧了这种疯狂。在小红书,#Labubu 穿搭 话题阅读量超 5 亿,年轻人将玩偶挂件与爱马仕包包搭配,甚至衍生出 “娃聚”(潮玩爱好者聚会)文化。正如小林所言:“朋友圈没晒过 Labubu,聚会时就像少了入场券。” 这种 “社交货币” 属性,让 Labubu 从小众收藏升级为大众消费符号。
二、生态链狂欢:谁在瓜分千亿蛋糕?
(一)品牌方:泡泡玛特的 “IP 造星公式”
泡泡玛特的成功,本质是 “艺术家签约 + 工业化生产 + 全球化分销” 的标准化运作。以 Labubu 为例,品牌买断设计师龙家升版权后,通过盲盒、毛绒挂件、积木等多形态开发,将单一 IP 价值最大化。2024 年,Labubu 系列营收占泡泡玛特总营收 28%,成为继 Molly 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其海外扩张策略更具针对性:在东南亚借 BLACKPINK 成员 Lisa 晒娃破圈,在欧美通过 Rihanna 等明星效应渗透高奢圈层,甚至登上爱马仕 25 秋冬秀场。
(二)二手交易:从 “回血” 到 “职业倒爷”
二手市场是 Labubu 生态的关键支点。闲鱼数据显示,平台日均 Labubu 交易超 10 万单,专业 “粉牛” 通过 “端盒 - 拆卖 - 套利” 模式周赚 3 万元。跨境倒卖更成一门生意:国内 99 元基础款,在泰国售价达 300 元,欧美市场溢价 50%-80%。留学生小吴组建 5 人代购团,每月从国内采购 2000 个盲盒,扣除运费后净赚 5 万元。
(三)衍生经济:从娃衣到 “盗版帝国”
周边产业展现惊人创造力。娃衣设计师小雨将明星同款缩小适配 Labubu,368 元一套的 “高定娃衣” 月销破万;拼酷点翠凤冠因适配 Labubu 造型,单价 1754 元的套装卖出 3 万件;甚至鉴定师、改娃师(改造玩偶)等新兴职业崛起,前者单次鉴定收费 3 元,年入超 10 万元。
仿品市场则形成 “暗黑产业链”。深圳代工厂回收正品空盒,装入精仿玩偶,通过官方扫码验证,单件利润达 500 元。更讽刺的是,部分消费者因正品品控问题,转向购买 “质量更稳定” 的仿品,甚至衍生出 “晒丑大赛”—— 欧美市场的仿品 “Lafufu” 因造型扭曲成为网红梗,特殊款售价反超普通正品。
三、理性反思:潮玩经济的泡沫与未来
这场狂欢背后暗藏隐忧。泡泡玛特 2024 年投诉量同比增长 180%,集中于 “虚假宣传隐藏款概率”“品控缺陷”;仿品泛滥导致正品溢价失真,二手平台维权率超 25%。更值得警惕的是,年轻人的消费理性正在被 “沉没成本” 绑架 —— 超 60% 玩家承认 “为买而买”,心理咨询机构数据显示,“盲盒成瘾” 咨询量三年增长 470%。
但不可否认,Labubu 现象揭示了新一代消费逻辑:物质充裕时代,情绪价值超越使用价值。正如泡泡玛特 CEO 王宁所言:“我们卖的不是玩具,是孤独年轻人的情感寄托。” 当 Z 世代愿意为 “开盒瞬间的惊喜” 支付溢价,这场关于 “塑料茅台” 的商业实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从盲盒到生态,Labubu 的故事远未结束。当泡泡玛特筹备 Labubu 主题乐园、动画电影时,这个小怪物正在突破潮玩边界,书写中国 IP 全球化的新叙事。只是在狂欢之余,消费者与行业都需要思考:当潮水退去,留下的究竟是文化符号,还是一场资本驱动的泡沫?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