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4分钟
播放:
215
发布:
1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本期内容:


1. 东床快婿王羲之,曲水流觞,醉酒挥毫,写出惊世大作《兰亭集序》!


2. 41岁东山再起之谢安,仕途显赫,任用谢玄训练出强悍“北府军”。


3. 淝水之战,东晋奇迹般大败前秦,随后北伐,将南北分界线推至黄河。


4. 陶渊明为什们辞官归田,为什么说他和谢安都代表了魏晋风度,魏晋风度的内核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前面说过的永嘉之乱,虽然导致西晋王朝完犊子了,可是受苦受难的除了司马家的那几个皇族,就是普通老百姓了,至于说高官,有钱人和名门望族,这些家伙基本上啥事没有,大部分都南渡长江,来到了江南,然后就是大兴土木,盖别墅,修庄园。这些工程,你要是单纯地以为和今天的农家乐差不多,那你就错了,那时候这类的庄园占地极大,必须有山,有水,有湖泊,有竹林,山水之间,还要有无数的亭台楼阁,极尽奢华。


谢安的曾侄孙,中国古代著名的旅游家谢灵运曾经写过一本《山居赋》,描写的就是他自己家里啥模样,里面有一句是“入极浦而邅回,迷不知其所适”,通俗地翻译一下,就是在他家上个厕所,回来都可能迷路。和魏晋时期的这些土豪比起来,欧洲中世纪的贵族们有一个黑森森的城堡就满足了,那简直是弱爆了。


不仅仅是物质上,在文化和精神上,他们也追求一种极致的享受,隐居在东山的谢安和他的好友王羲之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王羲之,字逸少,出身于琅玡王氏,这哥们虽然不喜欢当时很流行的清谈,可是他比其他名士更加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据《晋书》记载,名士郗鉴给自己的女儿找老公,丞相王导听说了,就告诉他,俺们老王家的孩子你看得上不?觉得还行就去我家里随便挑。能和琅玡王氏联姻自然是一件大好事,郗鉴就让管家去王家挑女婿。管家回来之后说,隔壁老王家的年轻人都不错,听说我给小姐挑老公,一个个规规矩矩,只是有一个年轻人,露着肚皮,独自躺在东厢房的一张床上看书。没想到,郗鉴听了之后却说,那正是我的好女婿,赶紧地,抓紧操办婚事吧。


这个没事喜欢显摆自己腹肌的家伙就是王羲之,而这次完美的相亲活动也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句成语叫做“东床快婿”。


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一起搞出的最大动静就是公元353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的一次聚会。就在这一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发起了兰亭集会,一共有42位全国官员和文人参加,会议的主旋律是曲水流觞,也就是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的上游,把斟满酒的木质酒杯放在荷叶上,让它顺水飘下来,大家分别坐在小河渠的两岸,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作一首诗,做不出来就喝酒。



70-1 曲水流觞 (图片来自网络)


你要是说,这些家伙可真会玩,那还真不是,这个节目其实不是这些富二代的原创,中国早在春秋时期,每年的三月三就有一些豪门贵族开始举办这样的酒会了,只不过这次的兰亭集会更有名而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喝醉了的王羲之当场挥毫,写了一篇《兰亭集序》,也就是这篇他酒醒之后,再也写不出的散文,被后世书法家称为千古行书第一,无法超越。可惜的是,唐朝之后,《兰亭集序》的真迹就消失了,据说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昭陵里去了,这个只能说存疑,等将来技术条件允许,可以挖掘昭陵的时候,倒是可以一验真假。



70-2 王羲之 《兰亭集序》局部


言归正传,谢安这种花天酒地,物质和精神生活双丰收的日子,从公元357年开始,慢慢变得艰难了。原因是老谢家的情况有了变化。谢安的堂兄镇西将军谢尚和他的亲哥哥豫州刺史谢奕相继病逝,继任者都不是谢家人。三年之后,他的亲弟弟谢万因罪被废为平民,陈郡谢氏一族在东晋朝廷没有了说话的人。也就在这一年,谢安同学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以前的那种富二代的日子如果朝里没人的话,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史书上说“安始有仕进志”,也就是他想当官了。


你要是问,他想当官就能当官吗?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九品中正制,还是东晋特有的门阀政治,对于名门望族,只要没人想干死你的家族,当官真的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儿。


就这样,公元360年,已经41岁的谢安走出了他的庄园,回到了东晋的朝堂,因为他一直隐居的地方叫做东山,又因为这哥们后来当官当出了很大的名气,他的这次重新当官就被后人总结为一句成语,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走上官场的第一站,就是给桓温当司马,这个职位你可以理解为现在的参谋长。据说桓温对他很赏识,曾经看着谢安的身影对左右的人说:“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意思就是这样的人物,我可是很长时间都没见过了。


我们实事求是地说,桓温老头儿看人还是很准的,有一双识才的眼睛,不过悲催的是,人家看他桓温也很准,谢安干了没几天就离开了桓温,为啥离开,史书没说,但想来和王猛一样,都觉得桓温没啥出息。离开桓温之后,谢安从地方官员慢慢地靠着政绩走进了中央,当上了侍中,这个职位我们前面说过,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和顾问。


到了公元369年,桓温北伐前燕失败,一怒之下,他诛杀了陈郡殷氏和颍川庾氏两大家族,血洗整个朝廷,然后把皇帝司马奕废为东海王,把持了东晋朝政。自古以来,一个权臣废掉皇帝的理由一般都是昏庸两个字,可是桓温的理由比较奇葩,是阳痿这两个字,他说司马奕没有性功能,两个儿子都是别人替他生的,这事儿当然是瞎扯淡。司马奕被废之后,估计是不服气,就整天忙着和女人上床,又生了一堆儿子,也算是一种扬眉吐气的自我证明。


公元371年,桓温立司马昱为帝,是为简文帝,一年之后,这个简文帝就生病死了。就在桓温琢磨着如何篡位的时候,谢安联合了太原王氏王坦之家族和琅琊王氏的王彪之家族,通过巧妙地和桓温周旋,没让桓温篡位当上皇帝,还阻止了对方摄政和加九锡的欲望,手段那叫一个高明,不但没有引起和龙亢桓氏家族的正面碰撞,而且在桓温死后,谢安居然还和桓氏家族把酒言欢,把荆州让给桓温的弟弟桓冲,他自己拿到了扬州,在史书上称为“荆杨湘衡,天下遂平”。大佬们没有冲突,小弟们自然没有人头落地,老百姓们也得以继续太太平平的小日子,这是极其高明的政治智慧。


到了公元377年,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把自己的侄子谢玄推到了兖州刺史的位置,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其英明的决定,谢玄不仅仅对自己叔叔谢安言听计从,而且他自己非常有才干,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出一支可以和特种部队相媲美的精兵,名字叫北府军。这支部队在第二年,就以对前秦四战四捷的成绩震惊了天下。当然,谢安和东晋朝廷想不到的是,这支北府军,后来落到了东晋的掘墓人刘裕手里,这是后话了。



转眼之间,时间就来到了公元383年,也就是前面说的苻坚率领112万大军南下的这一年。


开始的时候,苻坚那是一个信心满满,对部下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俺们这100多万人,每人扔一根马鞭子,都能让长江断流。这话从数学角度来说,好像是没错,但问题是,你必须让这100多万根马鞭子从同一个地点,同时扔下去,苻坚自然做不到。实际情况是,苻坚赶到寿阳城,和东晋的谢石谢玄隔淝水对峙的时候,他身边的军队也就是15万人左右,其他队伍正在慢慢地赶过来,而对岸的东晋军队也有5万多人,并且都是北府军的精锐。



70-3 肥水之战


据说,在大战前夕,苻坚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晋书》里说,苻坚“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这让他第一次反省自己是不是有点轻视东晋了,书上说“抚然有惧色”,苻天王有点儿不自信了,这也给后世留下了“草木皆兵”的成语。


不自信归不自信,仗还是要打的,毕竟自己的兵力是对方的3倍左右,而且屁股后面还有百万大军正在赶来,而东晋除了眼前这几万人,几乎就没有其他防御力量了,苻坚依旧坚信,即便这一仗可能比较艰难,但最终的胜利是属于自己的。


不仅是他,当时的东晋朝廷从孝武帝司马昌明往下,也都认为前秦必胜,东晋必败,大臣们都在给自己准备退路,这里面唯一一个相信东晋会胜利的就是谢安。


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哥们的镇静自若到底是装的,还是真有底气,你要是说人家谢安最后打赢了,那肯定不是装的。我的回答就是那可不一定,为啥?因为从头到尾,表现得云淡风轻的谢安老先生一条计策也没出,一个方略也没交代。他只是告诉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你俩去前方打仗就是了,肯定能赢,谢玄说,叔,咋打能赢啊,谢安说:“另有别旨。”意思是我自有安排。


谢玄回去等了半天也没见到他这个叔叔的安排和指示,就只好让别人再去问问,结果是,谢安直接出城游山玩水去了,一直玩到半夜才回来,还是啥也没说。


叔叔虽然没有指示,可是这仗还是要打,谢玄决定趁着苻坚大军没有完成集结,主动进攻,就给苻坚写了一封信,信里说“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意思就是大哥你能不能稍微退一点点,让我们过河,然后大家堂堂正正地决一胜负。


如果按照兵法上说的,谢玄这等于是自杀,强敌当前,弱小的一方应该凭借大河这样的天险据守,怎么能够主动渡河去攻击对方。苻坚看完信之后,觉得谢石谢玄两人就是作死的节奏,他没有任何理由不答应,因为只要在东晋一半军队渡过河之后,用骑兵一个冲锋,就解决战斗,这就叫半渡而击之。于是,他答应了谢石的请求,下令退却。


接下来,人类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发生了,本来是主动退后一步的前秦军队,也不知怎么地,就变成了转身逃跑,更有东晋的降将朱序在队伍里四处大喊“不好了,苻坚打败了”这样的口号,结果这种逃跑变成了排山倒海般的狂奔,前秦军队一下子失去了控制。


毫发无损渡过淝水的晋军当时全都看傻了,敌人突然狼奔豕突逃窜,莫非是因为自己长得太丑,吓到了对方?谢石谢玄两位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乘着敌人汹涌后退之际,全军毫无困难地渡过淝水,闪电般展开攻击。这一下,前秦军队逃跑的势头更加无法遏制,苻坚弟弟苻融在乱军中掉下战马,被踩踏而死。苻坚随着乱军逃走,几乎被流箭给射死。《晋书》里记载:“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这就又给后世留下了另一个成语“风声鹤唳”。


苻坚以百万之众进攻东晋,即便是最能掐会算的预言师,也料不到这个结果,在没有和对方开战的情况下,前秦大军就一败涂地。


可以说淝水根本就没有战,只是一场单方面的猎杀而已,那么,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部队的思想教育不到位。整个前秦,除了苻坚,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攻打东晋,他临时征召的一百万军队,组成的成分极其复杂,可以说是多民族、多党派、多地区组成的乌合之众,没有任何战前动员,几乎全是混日子的,正因为如此,当朱序喊了一声“苻坚打败了”,这些家伙马上就转身逃命,俺本来就是来旅游的,顺便想着劫个财,玩命的事儿?坚决不干呐。


从东晋这边,我们基本找不到任何他们能胜利的理由。如果一定要找,谢安的装模作样可以算一个,因为他稳定了军心,也稳定了人心。谢大帅哥不仅仅在战前一幅酷酷的,胸有成竹的样子,即便是战后,那也是逼格满满,让人十分地佩服。


……


可是我们这里也要说一句,无论谢安高兴到何种程度,那都不过分,因为淝水之战的胜利对于东晋朝廷实在是太重要了。苻坚失败之后,北方大一统遮盖之下的各种民族矛盾马上爆发,中原大地重新恢复到混战状态,各种政权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就在第二年,谢安趁着北方混乱之际,起兵北伐,把南北双方分界线从战前的长江改成了以黄河为界,从此之后,东晋朝廷没有了外患。


我们说东晋的胜利有很大的偶然性,走了狗屎运,但我们也得承认,没有人家谢安上任之后的各种巧妙斡旋和经济政治改革,就没有东晋各大门阀联手抗敌的基础,也就没有东晋国力的增强,更没有强大的北府军。


那样的话,即便在淝水苻坚的队伍乱成一团,你也只能站在旁边干瞪眼,要知道,就算是痛打落水狗,那也是需要实力的,你让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去打一个试试,估计落水狗会狠狠地反咬一口。


……


当然,说话直言无忌,瞎说大实话,或者说喜欢开玩笑,也是按照真性情生活的一种方式,可是呢,一定要注意这样说话的对象,否则,一句话就可能送命。东晋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皇帝,因为对着自己媳妇儿说了一句酒后的玩笑话,结果把命丢了,此人是谁?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