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8分钟
播放:
649
发布:
3天前
主播...
简介...
不输AI算力,资金不想再错过储能?
业绩密集披露期,不少储能领域公司交出了好成绩。这份成绩,也顺势得到市场资金的认可。
10月30日上午,储能板块发力,鹏辉能源涨停,阳光电源近两日股价表现强势。而且,作为储能行业龙头公司之一,宁德时代前段时间股价持续走高,总市值一度突破1.9万亿,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上市公司中总市值排名第三的公司。
储能的前途,真的要好起来了?
业绩持续提升
当前来看,储能处在既有业绩支撑,资金又认可的一种状态之下。
10月29日,鹏辉能源披露业绩,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75.81亿元,同比增长34.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89.33%。
其中第三季度营收32.80亿元,同比增长7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977.24%。
全球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龙头阳光电源前三季度营收664.02亿元,同比增长32.95%;净利润为118.81亿元,同比增长56.34%。其中第三季度营收为228.69亿元,同比增长20.83%;净利润为41.47亿元,同比增长57.04%。
可以看出,公司的盈利能力要明显高于收入增速。业绩增长主要系销售规模扩大所致,产品结构优化与规模效应持续释放。
从中期业绩来看,Wind储能板块的56家标的公司营收8380.68亿元、归母净利润665.34亿元,相比去年中期合计营收7174.62亿元和合计归母净利润543.8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6.81%和22.35%。
从各家电池厂25H1业绩会交流看,今年以来头部电池厂订单饱满、产能紧缺,部分头部厂家2026年储能电池订单已接近排满。
根据SMM储能微信公众号消息,25Q2澳洲、东欧等地户储起量率先推动50/100Ah小电芯涨价3-5分/Wh,后进入25Q3后280/314Ah电芯陆续涨价1-2分/Wh,且头部厂家国内储能系统价格近期开始见底回升,长期通缩的国内储能市场当前进入价格拐点。
今年下半年以来,资金对于储能概念的认可度也不低。在392家概念股里,股价上涨的337家。
景气度拉上来
储能景气度,是当下市场最关心的,机构对此也有共识,认为储能已经启动了景气度的周期。
招标景气上行,全年招标有望突破360GWh。据中信建投证券,今年1-9月份国内储能项目新增招标255.8GWh,同比增长97.7%。考虑到Q4往往为招标旺季,即使保守来看今年Q4招标量同比持平无增长,则全年招标至少可达到361.6GWh。
社会资本投资积极,各省下发大量储能项目指标。据储能头条统计,今年以来各省发布的储能项目清单已达到505个,项目总容量达到85.59GW/250.1GWh。从项目分布来看,内蒙、河北、山东项目较多,分别达到77.4、67.9、40.5GWh。上述项目是由社会资本申报,具备较高的兑现度。
政策面来看,“十五五”规划建议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今年9月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另外,多省推出容量电价、容量补偿政策,为储能提供了有力的保底收益。
据中信建投预测,政策+市场双重因素驱动下,今年国内储能经济性全面达到拐点,是需求超预期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从可以铺开市场化的角度来看,技术降价,是大面积市场化的基础。
我们不妨回顾下,智能手机、新能源车的崛起之路,基本都是在价格逐渐走低,市场化力量触发以后,需求与渗透率的提升会使得行业的盈利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新能源汽车是在补贴退坡的压力下,产品成本经过2年时间的下降后具备了性价比。2020-2021年车型进一步优化,带动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至20%以上,并在4年内实现了渗透率20%-60%的跃升,行业迎来一轮渗透率的加速提升。
根据测算,2024年中国储能渗透率仅为4.9%,预计未来10年有望快速增长至70%左右。目前而言,新型储能目前的发展规模还远不及未来电力系统对它的需求,储能产业仍处在生命周期中的成长初期。
另外,过去两年,电芯成本下行叠加技术迭代降本,储能系统成本大幅锐减。收益端也顺势迎来多重利好,国内峰谷价差持续拉大,叠加容量电价及补偿政策落地生效,储能项目IRR水平显著提升。而且海外市场从2024年起,储能需求多点开花。
结语
若储能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其产业链各环节或迎发展机遇。上游环节的电池材料领域有望持续受益,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逐渐分化,长寿命与低成本成为核心。
中游环节的储能系统集成商迎来发展红利,大型储能项目招标活动频繁。储能逆变器、BMS等核心设备的市场需求保持旺盛态势。
下游环节的电网侧、发电侧及用户侧的储能需求也将全面释放。2024年,电网侧储能成为新增装机的核心力量,占比达到60%。
独立储能目前是主流,随着配建储能向独立储能的转型推进,预计2025年独立储能的占比将继续攀升,电源侧储能占比为32.3%,用户侧储能占比7.7%。
而且,政策明确储能可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多个电力市场,收益模式更加多元化。
据悉,储能产业链中,价值最大的环节集中在电芯和PCS储能系统。其中PCS储能系统,技术含量和行业准入门槛最高,毛利率最高。
据五矿证券,以中国为例,未来可新增的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主要分为四类:火电调峰、抽水蓄能、需求侧响应、新型储能,前三者都有明显的发展规模上限,未来新型储能需要逐步担起重任,成为系统灵活调节资源的提供主体。
根据测算,2024年中国储能渗透率仅为4.9%,预计未来10年有望快速增长至70%左右,不比AI算力差,而且至少比光伏好。毕竟,我们不缺电,更不缺发电的途径,缺的是把电储存起来的东西。
综合上文,储能放量有两大前提:一是有需求,二是有经济性。光伏消纳问题严峻,说明电力系统对储能需求非常迫切。
业绩密集披露期,不少储能领域公司交出了好成绩。这份成绩,也顺势得到市场资金的认可。
10月30日上午,储能板块发力,鹏辉能源涨停,阳光电源近两日股价表现强势。而且,作为储能行业龙头公司之一,宁德时代前段时间股价持续走高,总市值一度突破1.9万亿,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上市公司中总市值排名第三的公司。
储能的前途,真的要好起来了?
业绩持续提升
当前来看,储能处在既有业绩支撑,资金又认可的一种状态之下。
10月29日,鹏辉能源披露业绩,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75.81亿元,同比增长34.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89.33%。
其中第三季度营收32.80亿元,同比增长7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977.24%。
全球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龙头阳光电源前三季度营收664.02亿元,同比增长32.95%;净利润为118.81亿元,同比增长56.34%。其中第三季度营收为228.69亿元,同比增长20.83%;净利润为41.47亿元,同比增长57.04%。
可以看出,公司的盈利能力要明显高于收入增速。业绩增长主要系销售规模扩大所致,产品结构优化与规模效应持续释放。
从中期业绩来看,Wind储能板块的56家标的公司营收8380.68亿元、归母净利润665.34亿元,相比去年中期合计营收7174.62亿元和合计归母净利润543.8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6.81%和22.35%。
从各家电池厂25H1业绩会交流看,今年以来头部电池厂订单饱满、产能紧缺,部分头部厂家2026年储能电池订单已接近排满。
根据SMM储能微信公众号消息,25Q2澳洲、东欧等地户储起量率先推动50/100Ah小电芯涨价3-5分/Wh,后进入25Q3后280/314Ah电芯陆续涨价1-2分/Wh,且头部厂家国内储能系统价格近期开始见底回升,长期通缩的国内储能市场当前进入价格拐点。
今年下半年以来,资金对于储能概念的认可度也不低。在392家概念股里,股价上涨的337家。
景气度拉上来
储能景气度,是当下市场最关心的,机构对此也有共识,认为储能已经启动了景气度的周期。
招标景气上行,全年招标有望突破360GWh。据中信建投证券,今年1-9月份国内储能项目新增招标255.8GWh,同比增长97.7%。考虑到Q4往往为招标旺季,即使保守来看今年Q4招标量同比持平无增长,则全年招标至少可达到361.6GWh。
社会资本投资积极,各省下发大量储能项目指标。据储能头条统计,今年以来各省发布的储能项目清单已达到505个,项目总容量达到85.59GW/250.1GWh。从项目分布来看,内蒙、河北、山东项目较多,分别达到77.4、67.9、40.5GWh。上述项目是由社会资本申报,具备较高的兑现度。
政策面来看,“十五五”规划建议科学布局抽水蓄能,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加快智能电网和微电网建设。今年9月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另外,多省推出容量电价、容量补偿政策,为储能提供了有力的保底收益。
据中信建投预测,政策+市场双重因素驱动下,今年国内储能经济性全面达到拐点,是需求超预期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从可以铺开市场化的角度来看,技术降价,是大面积市场化的基础。
我们不妨回顾下,智能手机、新能源车的崛起之路,基本都是在价格逐渐走低,市场化力量触发以后,需求与渗透率的提升会使得行业的盈利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新能源汽车是在补贴退坡的压力下,产品成本经过2年时间的下降后具备了性价比。2020-2021年车型进一步优化,带动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至20%以上,并在4年内实现了渗透率20%-60%的跃升,行业迎来一轮渗透率的加速提升。
根据测算,2024年中国储能渗透率仅为4.9%,预计未来10年有望快速增长至70%左右。目前而言,新型储能目前的发展规模还远不及未来电力系统对它的需求,储能产业仍处在生命周期中的成长初期。
另外,过去两年,电芯成本下行叠加技术迭代降本,储能系统成本大幅锐减。收益端也顺势迎来多重利好,国内峰谷价差持续拉大,叠加容量电价及补偿政策落地生效,储能项目IRR水平显著提升。而且海外市场从2024年起,储能需求多点开花。
结语
若储能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其产业链各环节或迎发展机遇。上游环节的电池材料领域有望持续受益,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逐渐分化,长寿命与低成本成为核心。
中游环节的储能系统集成商迎来发展红利,大型储能项目招标活动频繁。储能逆变器、BMS等核心设备的市场需求保持旺盛态势。
下游环节的电网侧、发电侧及用户侧的储能需求也将全面释放。2024年,电网侧储能成为新增装机的核心力量,占比达到60%。
独立储能目前是主流,随着配建储能向独立储能的转型推进,预计2025年独立储能的占比将继续攀升,电源侧储能占比为32.3%,用户侧储能占比7.7%。
而且,政策明确储能可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多个电力市场,收益模式更加多元化。
据悉,储能产业链中,价值最大的环节集中在电芯和PCS储能系统。其中PCS储能系统,技术含量和行业准入门槛最高,毛利率最高。
据五矿证券,以中国为例,未来可新增的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主要分为四类:火电调峰、抽水蓄能、需求侧响应、新型储能,前三者都有明显的发展规模上限,未来新型储能需要逐步担起重任,成为系统灵活调节资源的提供主体。
根据测算,2024年中国储能渗透率仅为4.9%,预计未来10年有望快速增长至70%左右,不比AI算力差,而且至少比光伏好。毕竟,我们不缺电,更不缺发电的途径,缺的是把电储存起来的东西。
综合上文,储能放量有两大前提:一是有需求,二是有经济性。光伏消纳问题严峻,说明电力系统对储能需求非常迫切。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