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24分钟
播放:
5,327
发布:
5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讲述春秋时郑国的衰落与齐国之乱;管鲍之交和齐桓公的故事, 管仲作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首的治国思想与措施方略;春秋第一霸齐桓公的称霸之路。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和郑庄公打了一架,这一战,把周天子的脸丢尽了,在那之后,周桓王就啥事也不做了,躲到深宫里,一直到死,而且死了七年之后才下葬,周礼规定“王七月而葬,公候五月而葬”,也就是周天子死了七个月之后就要入土为安,可是周桓王躺在那里等了七年,才被埋进坟里,史书上也没写为啥,有人说没钱,也有人说因为内部意见分歧,无论如何,这都说明那时候周王室,真的是每况愈下。


郑庄公这一辈子倒是风光无限,可惜,他不会教育儿子,死了之后,国内发生长达二十年的内乱,四个儿子相继成为国君,结果就是郑国迅速衰落,到了最后晋国和楚国崛起的时候,郑国夹在中间,天天挨打受气。


虽然这里我们不会花费时间继续讲述郑国的衰落,但接下来的春秋历史还是要从郑国这里说起。| 在郑庄公的四个儿子里,嫡长子叫做忽,也叫太子忽,这个小伙子估计是长得倍儿精神,在一次郑国和齐国结盟的会议上,被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僖公看中了,就说我有个女儿叫文姜,长得美艳绝伦,给你做媳妇怎么样?齐国当时虽然还没有崛起,但那是当年姜子牙老头的封地,一直都不弱,按照齐僖公心里的想法,对方那还不是马上跪倒磕头,口称岳父大人在上,请受小婿一拜?


结果偏偏事与愿违,这个太子忽婉言谢绝了,不同意。这事不仅仅齐僖公当时很是不解和郁闷,就连太子忽的朋友们都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回去就问他,为啥啊?齐国那也是大国,你咋不同意呢?按照《左传》上的记载,当时太子忽就说:“人各有偶,齐大,非吾偶也。”意思是找对象这事儿要门当户对,齐国辣么大,俺配不上。这就是成语“齐大非偶”的来历。


可是这里我们要说,以郑国当时比齐国还强悍的地位,太子忽这句话只能理解为是他的借口,真实的原因也许是太子忽听说了齐国公主文姜的一些传闻,啥传闻呢?四个字,风流韵事。文姜和齐僖公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诸儿暗中私通。


不过这个文姜最后还是嫁了出去,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这个鲁国最早的时候,是周公姬旦儿子的封地,也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和齐国接壤,都在今天的山东省,所以,山东那块地方今天也叫齐鲁大地。


文姜在嫁给鲁桓公十五年之后,和老公一起回齐国,这时候,她的那个哥哥诸儿已经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襄公。文姜和齐襄公阔别多年,这一见面,居然就旧情复燃。很不幸的是,两人滚床单的事儿被鲁桓公知道了,但是当时他人在齐国,媳妇儿和齐国国君上床,他还真不敢做什么。按理说,既然你不敢做什么,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装啥也不知道,回国再说。可是这哥们偏偏不,私下里恶狠狠地对老婆文姜说,回去就好好收拾你。


文姜自然是吓得半死,只好找齐襄公商量对策,齐襄公绝对是一个狠角色,当机立断,派了一个大力士叫彭生的,干死了鲁桓公。一国国君在出访的国家暴毙身亡,这事在任何时代都是大事,鲁国当时就要求齐国给一个交代。


齐襄公只好杀了彭生给鲁国人一个交代,可是这哥们做了这件亏心事之后,闹出了心病,整天疑神疑鬼,总觉得鲁桓公和彭生要找他复仇,无心政事,国家搞得一团糟。最后在公元前686年,被手下大将连称造反杀掉。


齐襄公死后,他的堂弟公孙无知即位成了齐国的新国君。公孙无知在位仅一年,也被谋反的大臣杀掉了。这样一来齐国境内就没有人可以立为国君了,因为齐襄公被杀的时候,大家觉得在齐国做公子实在是太危险的职业了,已纷纷跑路。在这些跑路的公子里面,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两个人,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在鲁国的公子纠。


现在这两个在国外的家伙一听,咋地?俺的祖国齐国又乱了,公孙无知被宰掉了?齐国缺少国君?还有这样的好事?那啥也不用说了,俺就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啊,老婆孩子先不管了,赶紧让管家备车,我先上路,一路狂奔回齐国,目的只有一个,继承君位。这就是当时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心情,也是史书上记载的他们的实际行动,这时候,一定要拿出当年投胎争当嫡长子的劲头,谁先回到齐国,谁就是齐国的下一任君主。公子纠很聪明,他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对手一不留神死了,那就算是他以乌龟的速度爬回去,他都赢了,所以他就让手下一个叫管仲的家伙,去路上截杀公子小白。这个管仲也不含糊,要是主子能当上国君,自己也能弄个一官半职的,马上带人骑上快马去埋伏,结果还真就让他碰上了小白的队伍,远远看见对方之后,管仲张弓搭箭,一箭过去,就看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翻身掉下了马。成了!这哥们马上带人往回跑,没办法,对方小白队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不跑的话,只能去阎王爷那里当官了。回去之后,管仲美滋滋地告诉公子纠,小白已经被我射中,百分之九十九是死了,剩下那百分之一是重伤残废


公子纠一听大喜,这一路就走得特别地轻松,特别地游山玩水,总之,特别地慢。但是有句成语叫乐极生悲,就在这位公子哥儿快到齐国首都的时候,前方传来消息,小白已经在临淄登上了宝座,原来管仲那一箭射在了小白的衣服挂钩上,这就好像今天有人一刀刺向你,结果被你的IPHONE12手机挡住了。


这位腿脚利索,运气够好的公子小白,就是我们现在公认的春秋第一位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国国君齐桓公。


在继续讲述他和其他几位霸主的故事之前,我们来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什么是春秋霸主?这个虽然经常被问到,但答案却极其简单,一句话就能回答,霸主就是诸侯的老大,也叫侯伯。按道理说,诸侯的老大应该是周天子,只有他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但前面我们说过,周王室搬家到洛阳之后,诸侯们天天对着周天子翻白眼,谁也不服他,自然的,诸侯间有了矛盾,周天子就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做仲裁官和裁判员,因为他说了也白说,没人听他的。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权力的真空,那么谁来补充这个真空当老大呢?答案就是谁有实力谁就上,能够有实力有威望让大多数诸侯听自己的,就是春秋的霸主。


你要是问,这样一来,周天子会不会不高兴?第一,他是不是高兴,真的没人在乎;第二,他大多数时候还是高兴的,因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们有一个特点,都把周天子当作祖宗牌位供着,用他们的术语说,这叫做“尊王”,就像今天英国一样,女王和王子们风光无限,作为一个图腾存在,甚至各种法律还要她签字才能生效,但实际上一点权力没有,大家心照不宣,各玩各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春秋时期有几个霸主?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实际上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霸主有很多,不过约定俗成的说法是相继有五位霸主登上历史舞台,号称春秋五霸,但这五位爷到底是谁,历史上的说法那就多了去了,一般来讲,齐国的齐桓公,晋国的晋文公和楚国的楚庄王这三个家伙是要算上的,剩下的那两位,流行的看法是有四位候选人,分别是秦穆公,宋襄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这四位里,你看着顺眼随便挑两位,和前面三位凑成你的春秋五霸学说,也不会有人反驳你。


可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前面说过的郑庄公那么牛掰,连周天子都敢射,为啥没被列入五霸,甚至七霸名单上都没有这老小子?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一条恰恰是他“连周天子都敢射”。在中国历史上,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民国之前,都是儒家孔老夫子的学说占主要地位,强调“君君臣臣”,也就是国君的行为要像国君,臣子的行为要像一个臣子,像郑庄公那样调皮捣蛋,和周天子对着干的臣子,那一向是口诛笔伐,骂死拉倒,所以,历代写历史的人,都不能,也不敢把这老小子放到五霸里面,毕竟,春秋五霸只是诸侯的老大,而不是造反派的代名词。


……


这些手段几千年后被他的子孙们继承,并且创造出一个名词,叫“招商引资”,同时他实行的也并不是绝对的自由经济,很多重要行业比如盐和铁他就不放开,完全由国家掌控,产量价格都由国家控制。在这些2500年前的国企里,有一个你想不到的,那就是妓院,当时叫女闾,完全由政府统一管理,政府收税,让这些女人们为远道而来的士子和商人们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妓院,一般都把管仲看作是祖师爷,供着他的像,以求这位爷的保护。


历朝历代,以宰相的身份开妓院,他可能是唯一的一位,不过他能干出这种事,那是一点都不稀奇,从前面我们的描述你就知道,管仲是一位实干家,所谓道德礼仪他并不是十分在乎。


军事改革上他最主要的方案就是军政一体,国君就是三军总司令,下面的大夫,乡长等也都是军官。在最基层的老百姓那里,五户人家组成一轨,这个轨是轨道的轨。每家出一个士兵,五个士兵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伍,队伍的伍。200个士兵就是一连,2000个士兵就是一旅,10000个士兵就是一军。全国一共有三个军,齐桓公就是军队最高统帅。管仲干完这事,对齐桓公很得意地说了一句话:“有此三万人,恃之足以横行天下。”


除了军事和经济,管仲在法律和社会也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说最早的户籍制度,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分开了住,你是什么职业,你儿子也必须是什么职业,永远不变。所有这些变革,都只为了一件事,富国强军,这里就不多说了,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翻翻《管子》,那是齐国稷下学宫的学生们后来编的一本书,记录了管仲的一些思想和行为。



这哥们的折腾很快地就给齐国带来了兵强马壮,国富民强的结果,不过你强大了之后,是不是在家里吃着火锅唱着歌,邻居们就敲锣打鼓给你送来一面锦旗,上写四个大字,“天下霸主”?当然不是,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为霸主?对于这件事,美国有一个总统叫罗斯福的说的最好,一手拿大棒,一手拿胡萝卜,换成中国的成语就是“恩威并施”,具体到齐桓公身上,那就是用恩惠拉拢小弟们,用武力干掉不服者。


小恩小惠这事不难办,齐国强大之后,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居然先归还了一些以前侵占的土地给周围的邻居们,大家都很高兴,史书上说“四邻亲善”。可是想要立威却不容易,主要问题是对象的选择,人家如果是远近闻名的王大善人,你上去把人家抢了,那不合适,或者对方相当贫弱,像一个五岁的孩子,你一脚踢翻,拿着人家的糖葫芦扬长而去,那也不是老大应该做的啊。


这个立威的对象最好是大家都不喜欢的,而且自己打得过的,管仲非常及时地提出了一个口号,那就是“尊王攘夷”。这个“夷”前面说过了,就是周围的少数民族,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简称都是夷。


据史书上说,这些人和我们中原人当时很不一样,我们束发,他们披头散发;我们穿衣服,而且衣襟向右边开口,他们大多数不穿衣服,即使穿,也是向左边开口;我们住房子吃火锅,他们很多人还住洞穴吃生肉。最关键的是,这些家伙经常来我们的班级里抢一把,几乎所有同学都被他们抢过,卫国、刑国、晋国、郑国等等,而且很多同学不止被抢一次,比如后来孔老夫子呆的鲁国,就被抢了6次之多。可以这样说,打周边的蛮夷,是中原这些国家的一致愿望,也是最快的一条通往老大宝座的道路。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又一次攻打燕国,燕国招架不住,向齐国求救,齐国马上出兵相救。山戎退兵之后,燕国当时的国君燕庄公是感激涕零,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一路上大拍马屁,两人聊得高兴,一不留神,燕庄公就进入了齐国的国境,这一下就麻烦了。按照当时的礼仪制度。两个诸侯国相互来往,一个国君去邻国串个门儿,拜访一下都没问题,但国君在送客的时候,是不能送出国境的,只有周天子来家里面做客,你送的时候才能送出国境。


燕庄公光顾着拍马屁了,直接送齐桓公出了国境五十里,这是违反周礼的。就在这时候,齐桓公做了一件很仗义的事情,他大手一挥,说我们哥俩好,地位平等,我不能对你无礼,齐国的这五十里土地就给你们燕国了,这样你就不算送出国境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分沟礼燕”,让其他诸侯们很是赞叹了一番。这事儿应该是真的,但你要是问我,是不是齐桓公和燕庄公这俩货事先商量好了,为齐桓公在诸侯之间树立形象,那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在公元前661年和公元前658年,齐国又出兵从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之下救了邢国和卫国,这些行动最终让齐国获得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广泛拥戴,有钱有兵有实力,现在还有了威望,齐桓公美滋滋地当起了中原诸侯的老大。


可是你绝对想不到的是,这么一位霸主,最后居然是饿死的,而且某种程度上说,他算是被自己亲儿子给活活饿死的,那么,这是咋回儿事?我们下集再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