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09分钟
播放:
223
发布:
16小时前
简介...
【本期音乐】
Last Voyage, by Independent Music Licensing Collective(IMLC), Free Music Archive (CC BY-NC-ND)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心虚地说……
00:21 这本赫尔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其难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作为被米兰·昆德拉誉为“中欧四杰”之一的作家,布洛赫的这部鸿篇巨制让我们边看边懵。
03:52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里,“史诗”这个词慢慢被具象化了。我们自身逐渐变得渺小。既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庄重的祷告,又像被那种强烈的晕船感如影随形,读着读着,读出了《神曲》的感觉。只不过,维吉尔并非在地狱中徘徊,而是在人间游荡。
12:27 书中分为“水”、“火”、“土”、“以太”四个章节。作者或许通过这四章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循环,涵盖了生生死死、真真假假等诸多主题。这四个章节也可能讲述了一个生命处于临界点时的故事,记录了人在极度痛苦时刻的种种经历——在“水”中,人们感受到求助无门的无力;在“火”中,是那种灼心的痛;在“土”中,一切开始落到实处;而在“以太”中,空间仿佛变得无比广阔。
20:53 这部大书所涵盖的主题丰富而深刻,包括但不限于归乡、权力、暴力、生命、真实、爱、艺术、永生等。
24:14 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也试图揭示那个社会孕育神学的开端。
29:07 什么时候作者会想要毁坏自己的作品呢?是在试图进行粉饰的时候?还是发出某种信号的时候?
26:17 这本书的封面有着油画般的质感,左一艘小船缓缓驶来……袍子的一角渐渐靠近一片暖光之中……
37:47 最后,向中文译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一定是辛苦了。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三个我们各自喜欢的三个地方
38:25 第1章《水——抵达》,第26页:强烈的割裂感
“无论人们想要遗忘什么东西,它总会一再第以新的现实形态出现,再次回归,变成新的眼睛,新的喧闹、新的鞭打、新的僵化、新的不幸,每一个东西都在寻求自己的空间,每一个东西都在彼此可怕的接触中试图压制和征服对方,然后这一切又以最奇特、最不协调的方式彼此错杂交织在一起。与每一个东西跟其他东西之间的接触一样,光阴的流转也是不协调的;每一个时间片段都不愿再与其他片段彼此相和:现在与从前从未出现过如此清晰的区别,一道影响深远的鸿沟,没有任何木板小桥可以相连,这鸿沟使得现在变成了某种独立自为的东西,这鸿沟将它与从前、与海上的航行、与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不可避免地分隔开来,将它与从前的生活的种种割裂开来,但是在轿子的微微晃动中,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现在是仍然在船上航行,还是真的已经来到了陆地上。”
在这段文字中,“新”的后面几乎都紧跟着负面的词汇。仿佛这种看似“新”的视角,带来的依然是“旧”的命运。也就是说,无论是新秩序还是旧秩序,都代表着一种不变的命运。这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沮丧感觉。而且,“鸿沟”代表人变成了孤岛。抵达仿佛变成了另一种漂流——身体虽然已经抵达,但精神却仍然滞后。其实,这种强烈的割裂感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精神时常处于颠簸和飘荡之中,哪怕身体已经成熟甚至老去。
52:19 第1章《水——抵达》,第28页:自我蒸发
“生命由无法企及的深处向上萌发,透过岩石的缝隙,在此过程中,生命就已垂死,在它向上升腾的途中,它就已经垂死、腐烂和变冷,上升的过程也是自我蒸发的过程,但是从那无法企及的高处却降下了那不容更改之物,如石头般清凉,一股沉降式的、暗淡却发光的气息,一旦接触就无法抵御,逐渐僵化冷却成了深处的岩石,上下两方都是石头般的东西,仿佛这就是此岸世界最好的真实。”
人们攀升至高位的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蒸发”,失去对自身行为的知觉,直到最终硬硬地砸在处于低处地位的人身上吧。除此之外,无论是艺术还是生命,都可能处于一种流体的状态。也就是说,它们都有来处,也有去处,只是流经我们。正因为无法真正拥有,我们不如尽力去感受。
1:01:09 第2章《火——下行》,第145页:内容和形式
“……象征之美,只要还是精确而尖锐的象征,就永远无法成为自身的目的,当美作为自身的目的,当美作为自身的目的地向前进,用它的根须抓住艺术。因为之后它的创世就会毫不留情地被颠倒过来,因为之后的创生者会被产物所替代,真实的内容会被空洞的形式所取代,正确的认识会被纯粹的美所取代,在恒久的交替和回环往复中,因为陷入了封闭而无法重获新生,不再拓展成任何东西,不再发现任何东西,既没有堕落中的神性,也没有人类神性中的堕落,只有一个空洞的形式,只有空洞的言辞……如果没有誓约,艺术就成为非艺术,诗歌就成了卖弄文学。”
在理想状态下,象征物应当如同指路牌一般,为我们指引方向,而非成为终极目标本身。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文艺创作者,我们都应警惕并抗拒那种单纯为美而追求美的倾向。因为真实的内容极易被空洞的形式所掩盖。毕竟,形式往往更容易获取,而内容却难以捉摸。这种现象其实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缩影。随着媒体内容中AI感和宣传感的不断增长,我们似乎正在逐渐失去“活人感”。然而,唯有感受痛苦这件事,始终在提醒着我们,我们尚未被形式所取代。
1:19:46 第2章《火——下行》,第186页:超出自己的声音
“你从来不曾孤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因为发源于你的东西比你更伟大,比你的孤独更强大,你已经不能毁掉它了。哦,维吉尔,在你孤独的歌中有所有声音,有所有世界,它们和它们的回响就在你身边,永远在打破你的孤独,永远在织入所有未来,因为你的声音,维吉尔,从一开始就是上帝的声音。”
少年吕萨尼亚斯可以看作是维吉尔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他曾经那个充满可能性、还没有完成人生重要选择的纯净少年时期。维吉尔渴望听到超出自己的声音,这个期待使他产生了烧毁《埃涅阿斯纪》的意识。然而,少年吕萨尼亚斯却告诉维吉尔,一切都可以回到最初;维吉尔曾经拥有过所有声音;维吉尔可以和所有曾经存在过的声音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番话赋予了维吉尔一种生命的共时感,既然时间在这一刻汇聚,那万物也会随之凝聚到一起。
1:25:59 第3章《土——期待》,第326页:功能性的赞美和真正地理解美
“奥古斯都对真正的缺憾又能预感到什么?!他对于笼罩了所有生活、所有艺术的深刻不协调又知道些什么?!他会把什么东西称为艺术?!他怎么理解世间万物?!当皇帝说那首诗是伟大的,当皇帝以此谄媚作者——唉,没有人能完全回绝这种称赞!——他期待着称赞,因为看不出明显缺憾的人也了解诗歌内在的伟大!不完满的地方,哦,奥古斯都,别人是预感不到的。”
过去的维吉尔,一直沉浸在这样的赞美之中并感到满足。他与奥古斯都曾经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但现在的他与奥古斯都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奥古斯都继续沉迷于宏大的、荣耀的和民族精神的追求;而维吉尔则在思考着缺憾的、不协调的和有关人性痛苦的种种问题。对于奥古斯都来说,艺术是一种政治性的需要;而对于维吉尔来说,艺术源于对事物、对美的真正理解。
1:33:12 第3章《土——期待》,第371-372页:对真实的认识
“……可能你说的都对,但人们不能生活在一团比喻里。”
……但奥古斯都说:“别忘了还有真实,我们自己可能囿于真实,它只能以比喻表达,被比喻塑形……我们在生活,这就是真实,质朴的真实。”/现在生活被比喻把握了,比喻只能通过比喻表达。比喻的链条无穷无尽,只有死亡在它之外:比喻之链延向了死亡,好像死亡是它的最后一环,却还在它之外——好像所有的比喻都只是为了死亡,但也是为了把握非比喻的死亡,是,好像只有面对死亡,语言才能赢回它原初的质朴……”
简单来说,奥古斯都对“生活真实”的认识是一种“横向的认识”,他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帝国的统治、秩序和法律等;而维吉尔对“生活真实”的认识是一种“纵向的认识”,他通过个人的生命经历,深挖自己的意识,以探寻生命的本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他们明明只是不同,却互相认为对方不够真实。以至于大概只有在死前,两方才会真正认识到最质朴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第三部分:痛苦的风暴
1:45:20 人处于一个极端痛苦的体验之中时所经历的风暴,就是这本书的内容。受限于年龄、生活经验等种种因素,我们只得用最通俗的方式解读这本书——把它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对于这本大书,我们建议大家可以跳过第2章和第4章,只读第1章和第3章。这样不仅会更容易理解,而且也足够精彩。
Last Voyage, by Independent Music Licensing Collective(IMLC), Free Music Archive (CC BY-NC-ND)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心虚地说……
00:21 这本赫尔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其难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作为被米兰·昆德拉誉为“中欧四杰”之一的作家,布洛赫的这部鸿篇巨制让我们边看边懵。
03:52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里,“史诗”这个词慢慢被具象化了。我们自身逐渐变得渺小。既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庄重的祷告,又像被那种强烈的晕船感如影随形,读着读着,读出了《神曲》的感觉。只不过,维吉尔并非在地狱中徘徊,而是在人间游荡。
12:27 书中分为“水”、“火”、“土”、“以太”四个章节。作者或许通过这四章完成了一个生命的循环,涵盖了生生死死、真真假假等诸多主题。这四个章节也可能讲述了一个生命处于临界点时的故事,记录了人在极度痛苦时刻的种种经历——在“水”中,人们感受到求助无门的无力;在“火”中,是那种灼心的痛;在“土”中,一切开始落到实处;而在“以太”中,空间仿佛变得无比广阔。
20:53 这部大书所涵盖的主题丰富而深刻,包括但不限于归乡、权力、暴力、生命、真实、爱、艺术、永生等。
24:14 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也试图揭示那个社会孕育神学的开端。
29:07 什么时候作者会想要毁坏自己的作品呢?是在试图进行粉饰的时候?还是发出某种信号的时候?
26:17 这本书的封面有着油画般的质感,左一艘小船缓缓驶来……袍子的一角渐渐靠近一片暖光之中……
37:47 最后,向中文译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一定是辛苦了。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三个我们各自喜欢的三个地方
38:25 第1章《水——抵达》,第26页:强烈的割裂感
“无论人们想要遗忘什么东西,它总会一再第以新的现实形态出现,再次回归,变成新的眼睛,新的喧闹、新的鞭打、新的僵化、新的不幸,每一个东西都在寻求自己的空间,每一个东西都在彼此可怕的接触中试图压制和征服对方,然后这一切又以最奇特、最不协调的方式彼此错杂交织在一起。与每一个东西跟其他东西之间的接触一样,光阴的流转也是不协调的;每一个时间片段都不愿再与其他片段彼此相和:现在与从前从未出现过如此清晰的区别,一道影响深远的鸿沟,没有任何木板小桥可以相连,这鸿沟使得现在变成了某种独立自为的东西,这鸿沟将它与从前、与海上的航行、与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不可避免地分隔开来,将它与从前的生活的种种割裂开来,但是在轿子的微微晃动中,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现在是仍然在船上航行,还是真的已经来到了陆地上。”
在这段文字中,“新”的后面几乎都紧跟着负面的词汇。仿佛这种看似“新”的视角,带来的依然是“旧”的命运。也就是说,无论是新秩序还是旧秩序,都代表着一种不变的命运。这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沮丧感觉。而且,“鸿沟”代表人变成了孤岛。抵达仿佛变成了另一种漂流——身体虽然已经抵达,但精神却仍然滞后。其实,这种强烈的割裂感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中:精神时常处于颠簸和飘荡之中,哪怕身体已经成熟甚至老去。
52:19 第1章《水——抵达》,第28页:自我蒸发
“生命由无法企及的深处向上萌发,透过岩石的缝隙,在此过程中,生命就已垂死,在它向上升腾的途中,它就已经垂死、腐烂和变冷,上升的过程也是自我蒸发的过程,但是从那无法企及的高处却降下了那不容更改之物,如石头般清凉,一股沉降式的、暗淡却发光的气息,一旦接触就无法抵御,逐渐僵化冷却成了深处的岩石,上下两方都是石头般的东西,仿佛这就是此岸世界最好的真实。”
人们攀升至高位的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蒸发”,失去对自身行为的知觉,直到最终硬硬地砸在处于低处地位的人身上吧。除此之外,无论是艺术还是生命,都可能处于一种流体的状态。也就是说,它们都有来处,也有去处,只是流经我们。正因为无法真正拥有,我们不如尽力去感受。
1:01:09 第2章《火——下行》,第145页:内容和形式
“……象征之美,只要还是精确而尖锐的象征,就永远无法成为自身的目的,当美作为自身的目的,当美作为自身的目的地向前进,用它的根须抓住艺术。因为之后它的创世就会毫不留情地被颠倒过来,因为之后的创生者会被产物所替代,真实的内容会被空洞的形式所取代,正确的认识会被纯粹的美所取代,在恒久的交替和回环往复中,因为陷入了封闭而无法重获新生,不再拓展成任何东西,不再发现任何东西,既没有堕落中的神性,也没有人类神性中的堕落,只有一个空洞的形式,只有空洞的言辞……如果没有誓约,艺术就成为非艺术,诗歌就成了卖弄文学。”
在理想状态下,象征物应当如同指路牌一般,为我们指引方向,而非成为终极目标本身。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文艺创作者,我们都应警惕并抗拒那种单纯为美而追求美的倾向。因为真实的内容极易被空洞的形式所掩盖。毕竟,形式往往更容易获取,而内容却难以捉摸。这种现象其实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缩影。随着媒体内容中AI感和宣传感的不断增长,我们似乎正在逐渐失去“活人感”。然而,唯有感受痛苦这件事,始终在提醒着我们,我们尚未被形式所取代。
1:19:46 第2章《火——下行》,第186页:超出自己的声音
“你从来不曾孤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因为发源于你的东西比你更伟大,比你的孤独更强大,你已经不能毁掉它了。哦,维吉尔,在你孤独的歌中有所有声音,有所有世界,它们和它们的回响就在你身边,永远在打破你的孤独,永远在织入所有未来,因为你的声音,维吉尔,从一开始就是上帝的声音。”
少年吕萨尼亚斯可以看作是维吉尔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他曾经那个充满可能性、还没有完成人生重要选择的纯净少年时期。维吉尔渴望听到超出自己的声音,这个期待使他产生了烧毁《埃涅阿斯纪》的意识。然而,少年吕萨尼亚斯却告诉维吉尔,一切都可以回到最初;维吉尔曾经拥有过所有声音;维吉尔可以和所有曾经存在过的声音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番话赋予了维吉尔一种生命的共时感,既然时间在这一刻汇聚,那万物也会随之凝聚到一起。
1:25:59 第3章《土——期待》,第326页:功能性的赞美和真正地理解美
“奥古斯都对真正的缺憾又能预感到什么?!他对于笼罩了所有生活、所有艺术的深刻不协调又知道些什么?!他会把什么东西称为艺术?!他怎么理解世间万物?!当皇帝说那首诗是伟大的,当皇帝以此谄媚作者——唉,没有人能完全回绝这种称赞!——他期待着称赞,因为看不出明显缺憾的人也了解诗歌内在的伟大!不完满的地方,哦,奥古斯都,别人是预感不到的。”
过去的维吉尔,一直沉浸在这样的赞美之中并感到满足。他与奥古斯都曾经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但现在的他与奥古斯都形成了一组鲜明的对比:奥古斯都继续沉迷于宏大的、荣耀的和民族精神的追求;而维吉尔则在思考着缺憾的、不协调的和有关人性痛苦的种种问题。对于奥古斯都来说,艺术是一种政治性的需要;而对于维吉尔来说,艺术源于对事物、对美的真正理解。
1:33:12 第3章《土——期待》,第371-372页:对真实的认识
“……可能你说的都对,但人们不能生活在一团比喻里。”
……但奥古斯都说:“别忘了还有真实,我们自己可能囿于真实,它只能以比喻表达,被比喻塑形……我们在生活,这就是真实,质朴的真实。”/现在生活被比喻把握了,比喻只能通过比喻表达。比喻的链条无穷无尽,只有死亡在它之外:比喻之链延向了死亡,好像死亡是它的最后一环,却还在它之外——好像所有的比喻都只是为了死亡,但也是为了把握非比喻的死亡,是,好像只有面对死亡,语言才能赢回它原初的质朴……”
简单来说,奥古斯都对“生活真实”的认识是一种“横向的认识”,他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帝国的统治、秩序和法律等;而维吉尔对“生活真实”的认识是一种“纵向的认识”,他通过个人的生命经历,深挖自己的意识,以探寻生命的本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他们明明只是不同,却互相认为对方不够真实。以至于大概只有在死前,两方才会真正认识到最质朴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第三部分:痛苦的风暴
1:45:20 人处于一个极端痛苦的体验之中时所经历的风暴,就是这本书的内容。受限于年龄、生活经验等种种因素,我们只得用最通俗的方式解读这本书——把它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对于这本大书,我们建议大家可以跳过第2章和第4章,只读第1章和第3章。这样不仅会更容易理解,而且也足够精彩。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