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战役失败,唐停下了扩张的脚步; 杨国忠的上位史,他和安禄山的争斗;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面我们说过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这两口子脾气不好,灭掉了东北的一个叫做高句丽的政权,但是当时我们没说的是,国家被灭之后,很多高句丽人都被迫离开故土大东北,迁移到了内地。
一
由于这些人从小就尚武,喜欢舞枪弄棒,很多人后来就加入了唐朝的军队,在边关为新主人效力,这些东北银里,有一个人叫做高舍鸡。
这个和高尔基不知道有啥关系的东北人虽然也因为战功被升为诸卫将军,但他不是我们的重点,重点是他有一个儿子,从小就跟着自己老爹在战场上混,这个儿子叫高仙芝。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高仙芝从出生开始,就跟着他爹打仗,不用学习,天生就是将领的材料,长大之后,凭借着扎实的战功升为安西四镇副节度使。
公元747年,本来臣服唐朝的小勃律国被吐蕃打败,彻底倒向了后者。吐蕃就是西藏,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这两口子这时候早就死了,西藏也和大唐翻了脸,两个家伙经常打来打去,而小勃律国是西藏攻打唐朝安西四镇的必经之地,所以,它的背叛是大唐不能容忍的,几次派出了田仁琬、盖嘉运等将领去攻打小勃律国,可惜,因为实在太远,都是无功而返。
最后这个差事就落到了高仙芝的脑袋上。高仙芝带着1万名大唐士兵从龟兹,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出发,经过三个月的行军,赶到了位于今天克什米尔印度河流域的小勃律国。无论是小勃律国,还是帮着他们守卫的吐蕃军队,看见高仙芝军队的那一刻就傻眼了,完全惊呆了,心里面只有一个想法,这些家伙是人,还是神仙?为啥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一万名重装士兵,还带着马匹,能够穿过将近1000公里的茫茫戈壁,翻越海拔5000米到7000米的帕米尔高原,还斗志昂扬地出现在敌人面前,那不是神仙是啥?战斗毫无悬念,在对手已经吓破了胆的情况下,高仙芝取得巨大的胜利,小勃律国王夫妇被俘虏,国名被改为归仁,不仅是它,周围20多个西域国家全都归了大唐,吐蕃又退回了西藏高原。
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考察完当年高仙芝的作战轨迹之后,感慨地说高仙芝就是中国的山岭之主,这家伙干的事情,只有古迦太基的汉尼拔和法国的拿破仑可以媲美,那两个家伙就曾经翻越阿尔卑斯山去干掉敌人。也就因为这个,近年来韩国人不停地宣传,说高仙芝是韩国人,还拍了电影和纪录片,纪念这哥们。对于这个,我只能说,诞生在俺们大东北吉林扶余的高句丽和高仙芝,与现在的韩国,那可真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97-1 高仙之远征路线和南下主干道(图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如不允许使用请告知)
无论如何,高仙芝征服小勃律国这一仗是彻底打出了名气,从此纵横西域,无人能敌,一直到我们上集说的公元751年,大唐帝国在边境吃了三场败仗,其中一场,唐朝这边的将领就是高仙芝。
这事儿是这样的,就在这一年年初,高仙芝又打败了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俘虏了一个国王,砍了一个国王的脑袋,本来这事没啥,这哥们经常干,可是这次,塔什干的一个王子跑了,跑到了另一个国家去求救,你要是说,谁这么大胆子,敢和大唐作对?那还真有,这个国家叫做阿拉伯帝国。
那么,阿拉伯帝国又是哪里冒出来的?这事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公元610年,也就是隋炀帝杨广准备进攻高句丽的那一年,今天中亚阿拉伯半岛上一个叫麦加的地方,有一个说阿拉伯语的男人,正坐在一个山洞里彻夜沉思,终于有一天,他信奉的真主通过一个天使把真理传给了他,这个不识字的,叫做穆罕默德的人就成了真主选定的最后先知和使者,并由此创立了伊斯兰教。
这个伊斯兰教,还有犹太教和基督教统称为天启宗教,因为他们都信奉唯一的造物主,只不过犹太教称之为雅赫为,基督教叫耶和华或者上帝,而伊斯兰教称为安拉或真主。三大宗教都推崇传说中一个叫亚伯拉罕的人,认为这位老先生很牛掰,《古兰经》和《圣经》说亚伯拉罕的一个儿子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而他的一个叫雅各的孙子 后来改名为以色列,那就是犹太人的祖先;至于说基督教,则信奉亚伯拉罕为信心之父。就因为有这些围绕着这位亚伯拉罕的复杂关系,这三大教又有另一个统称,叫亚伯拉罕宗教。
和犹太教基督教不同的是,伊斯兰教诞生之后不久,它的传教过程往往就和武力相伴,圆月弯刀所到之处,民众纷纷信奉了伊斯兰教,在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的时候,今天阿拉伯半岛上的大部分部落已经归顺了伊斯兰教,归顺之后的民众就称为穆斯林,意思就是顺从信仰者。
在穆哈默德之后的四位伊斯兰统治者继续南征北讨,先后征服了波斯、叙利亚、埃及、西班牙以及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阿拉伯帝国,这四位接班人被称为四大哈里发,哈里发就是接班人的意思。
到了这个时候,阿拉伯帝国一方面在欧洲和东罗马,也就是拜占庭帝国死磕,一方面在亚洲持续扩张,那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和大唐王朝碰撞在一起。从公元715年到717年,史料记载两大帝国的前哨军队在西域打了几架,正在蒸蒸日上的唐王朝还是略胜一筹,都打赢了,从而阻止了伊斯兰东进的脚步。后来几十年,两国就没啥接触,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忙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751年的高仙芝打到了乌兹别克斯坦,而塔什干的王子也跑到了阿拉伯帝国求救。
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这时候刚刚建立,正对唐王朝虎视眈眈,一听说有人带路的干活,马上纠集了大量军队,在实权人物阿布穆斯林的带领之下,准备攻打高仙芝。
高仙芝是啥人?有着山岭之王称号的东北银,平时的口头禅就是瞅啥瞅,再瞅削死你,瞅一下都削死,更别提敌人打上门来了。既然有人敢挑战,他就决定先发制人,率领安西都护府唐军和少数民族的联合部队,大概2万5000人,急行军700多里,在当时一个叫做怛罗斯的地方找到了阿拉伯帝国的军队。现在学者认为,当时阿拉伯军队应该是10万人到20万之间,也就是高仙芝和对方在数字上,是1对4到1对8之间,但是大唐王朝和高仙芝一贯狂妄惯了,那是毫不畏惧,直接上去就开干,而且用的还是包围姿态,那意思就是,小样儿,一个也别走啊。
你还别说,开始的时候,高仙芝居然还占据优势,可惜的是,五天之后,大唐军队干得正欢,高仙芝的盟友葛逻禄部落临阵倒戈,背叛了唐军,和阿拉伯帝国前后夹击唐军,猝不及防之下,高仙芝终于是一败涂地,带着几千人逃回了龟兹,近两万大唐男儿永久地长眠在了中亚。
以上呢,就是这场战争大致的背景和过程。
二
在历史爱好者的眼里,这场战争最值得回味和讨论的,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当年高仙芝赢了,今天的中亚会不会就保持了佛教信仰,不会改信伊斯兰教,甚至说,高仙芝赢了之后,宜将剩勇追穷寇,灭掉了阿拉伯帝国,那世界历史都将被改写。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还有人讨论。
我的回答异常简单,就两个字,不会。我有三点理由:
第一,怛罗斯战役从战略层面上,对大唐和阿拉伯都没有影响,在这一战过后,大唐的将军封常清照样在中亚迅速扩张,先后在753年和754年,拿下了位于今天克什米尔西北的菩萨劳城和播仙,而阿拉伯人也没有力量继续东进,反而是不断地派遣使者来长安朝贡,几乎年年都来,后来安史之乱的时候,这些使者还帮着大唐帝国上战场去干安禄山,所以,除了死了2万人,战争的影响很小;
第二,中亚地区大规模地从信奉佛教改为信奉伊斯兰教,是在公元9世纪左右,而我们今天的新疆,一直到了公元14世纪,也就是明朝的时候,才全盘伊斯兰化,那时候唐朝都亡了600多年了,所以,除非大唐王朝能延续几百年的国运,否则,对于中亚和我们西域的伊斯兰化,他高仙芝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无论是阿拉伯帝国,还是大唐帝国,在当时的条件下,中亚的怛罗斯基本上就是两国能够扩张的尽头了,离各自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都实在是太远了,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这也是为啥阿拉伯帝国战后也没有继续追击,即便是高仙芝赢了,他也不会继续西进。
所以,这场战争对世界局势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它对世界文化却产生了一些影响,那就是当时高仙芝军队里的工匠被阿拉伯帝国抓走之后,中国的造纸术终于成规模地被阿拉伯人掌握,从而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语的普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后来的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把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文化用了200年时间翻译成阿拉伯文保存起来,造纸术的普及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是再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的基础,没有这些阿拉伯文的希腊罗马书籍和资料,欧洲也不可能有什么文艺复兴,这些故事,等有机会讲欧洲史的时候再详细和大家探讨。
无论如何吧,公元751年的三场边境战争的失败,意味着大唐帝国扩张的脚步就此停止,但李隆基也丝毫不在乎,因为帝国实在是太大了,那个高仙芝失败的,叫什么“大螺丝”的地方,离华清池至少3000多公里远,实在是不差那一点儿地皮。
但俗话说得好,盛极而衰,强盛到不能再强盛了,那就意味着衰退的开始。
……
唐玄宗说那就试试吧,结果让杨国忠大跌眼镜,安大胖子一招就来,有人说杨贵妃事先给安禄山通风报信了,也有人说安禄山就是赌一把,或者这时候他确实没有造反的意思。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胖子不仅来了,而且还把一身肥肉都匍匐在李隆基的脚下,嚎啕大哭,说俺就是粗人,也不识字,就因为您喜欢我,杨国忠就想干死我,要不我现在死了得了,省得您心烦。
给李隆基整得是心疼不已,又是安慰,又是提拔。安禄山好吃好喝地在长安呆了两个月,3月1日,这个少数民族的混血儿毫发无损地离开长安之后,马上以每天300多里的速度,迅速返回范阳,开始积极招兵买马,屯粮攒钱,干啥?自然是准备造反。
可笑的是唐玄宗,安禄山走后,任何人只要和他说安禄山想造反,他就把人绑起来,送给安禄山处置,《旧唐书》上说,“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缚送与之”。
那么,我们今天说,既然皇帝如此信任他,连首相杨国忠都没有任何办法,安禄山为啥还要造反?这里面除了和杨国忠不和,看穿了帝国朝堂上的腐朽和无能之外,还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唐玄宗已经70多岁了,谁都看出来,他也许没几年活头儿了,同时安禄山和太子李亨的关系实在是太差了,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他当面装作不知道太子为何物,讨好了唐玄宗,那必然知道,这个代价就是得罪了太子,如果李隆基归天了,和新皇帝还有宰相都没办法好好说话的安大胖子的前程确实是很令人担心,这一点在史书上有写,说安禄山“见上春秋高,颇内惧”;第二个原因呢,就是这时候的安禄山也真的认为自己有资格去争取一下皇帝的职位,他手里握着三镇15万兵力,占大唐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全都是精锐,凭此武力,咋不能当个皇帝玩玩?当然,是他自己认为。
无论如何,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也就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三百斤的大胖子安禄山,联合了契丹、室韦和突厥很多少数民族,在今天北京西南角,当时叫做蓟城的地方召开誓师大会,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口号起兵。也就是说,人家不是造反,是奉了唐玄宗的秘密诏书,要干掉杨国忠,为国除害。这事儿当然是骗鬼的,远在长安的杨国忠听说之后,也是仰天大笑,看看,给我说中了吧,安大胖子终于反了。
97-2 安史之乱(佚名)
当唐玄宗确定安禄山反了之后,气愤交加,就决定亲自领兵去平叛,《旧唐书》说“欲以皇太子监国,自欲亲征,谋于国忠”。
可是杨国忠一听,马上就从自己料事如神的惊喜转为惊吓,因为他当年为了讨好李林甫,也曾经和李大人一起欺负过太子李亨,如果李隆基亲征,李亨是不是会趁着这个机会报复他杨国忠,是谁也料不到的事情,那咋整?史书说“入诉于贵妃”,找杨贵妃想办法。杨贵妃有啥办法,只好祭出了女人三大绝招,一哭二闹三上吊,口里含着土块,对唐玄宗说,您去亲征的话,我就死给你看,李隆基只好作罢,《旧唐书》说“贵妃衔土请命,其事乃止”。
然后杨国忠就对唐玄宗说,现在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何足道哉?几天之内,他的脑袋就会送到陛下您的面前,这叫“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不学无术的杨国忠只是在吹牛皮,安禄山的这场造反持续了7年多,可谓是哀鸿遍地,生灵涂炭,那么,当时到底有没有可能在短的时间内平叛呢?如果有,为啥没做到?还有就是这场战争对唐朝,甚至中华民族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