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5分钟
播放:
120
发布:
6个月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2025 年 4 月 19 日 7 时 30 分,北京亦庄的赛道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鸣枪开跑 ——2025 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吸引了无数目光聚焦。



此次比赛亮点十足,人类运动员和人形机器人并肩起跑,赛程均为 21.0975 公里,不过两者赛道由设施隔开。赛道选在北京经开区的公开道路,地形复杂,坡度变化多,14 个转弯考验着参赛者的应变能力。柏油路、坑洼裂缝路、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不同路面,还有部分路段分布的轨道,对机器人的运动性能是极大挑战。在比赛规则上,组委会给机器人 “开了小灶”,经随行裁判同意,机器人可以更换电池或更换机器人,更换电池无罚时,更换机器人则会有罚时。最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优必选研发的天工机器人脱颖而出,斩获机器人赛队冠军。


人形机器人被业内视作机器人的终极形态,其优势显著。直立行走解放双手,能操作多种工具;类人体构造使其适配人类环境与工具;相似的外观和行为模式,让用户更易产生亲近感与信任感,在服务业、家庭场景大有用武之地;人类运动视频还能作为训练数据,缓解具身智能模型训练的数据匮乏难题。


然而,光环背后也有挑战。相比四足、轮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在稳定性和运动控制上困难重重,脚与地面接触时间短、空间小,稳定控制的时空域极为有限。双足行走的高能耗特性,对电力系统和能源管理提出严苛要求,奔跑时需机身轻便,难以安装大容量电池,续航问题雪上加霜。在这场半程马拉松中,这些难题被无限放大。人形机器人 “跑马”,要在具身智能的 “大小脑” 和本体优化上下足功夫。算法上探索关节力矩、转速极限,提升速度;增强运动中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与调整能力,保障稳定;导入人类运动数据,优化跑姿。本体上,减轻结构重量,平衡重量与强度,完善散热技术,提升稳定性和续航。


这场比赛堪称检验机器人综合能力的 “高考”,马拉松考验的是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动力电池、关节、材料等交叉融合技术,以及可靠性、安全性和耐用性。参赛机器人成功完赛,彰显了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大赛对产业后续发展意义深远,能综合评价机器人能力,推动具身机器人产业进步,助力产品走进灾害救援、长距离巡检、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体育陪练等场景。


北京亦庄能承办这场赛事绝非偶然。北京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布专项政策,设立规模达 1000 亿元、存续期 15 年的政府投资基金,全力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亦庄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机器人产业关怀备至。出台行动计划,提供资金、场地、技术验证等全方位支持,释放大量应用机会和采购需求。区内打造的多个产业平台,为赛事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亦庄作为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举办地,积累了丰富的组织经验,从设计运营到安保服务,各环节精心策划,确保赛事高质量举行。


不过,这场大赛也存在一些遗憾。大部分机器人还无法完全自主奔跑,天工机器人需要人类领跑员引导,部分机器人依赖遥控器操控,而且几乎所有机器人都多次换电,还有机器人因故障 “换人” 接力,这表明人形机器人中长途奔跑技术仍有提升空间。此外,参赛队伍不够完整,国外知名机器人如特斯拉的 Optimus、波士顿动力的 Atlas、OpenAI 投资的 EVE 缺席,国内部分知名机器人如众擎公司的 PM01、傅利叶的 GR - 2、小米的 CyberOne 也未参赛。而且,马拉松主要测试机器人下肢性能,相比之下,上肢运动尤其是灵巧手的应用在实际场景中更为关键。


但这场赛事的意义远不止于比赛本身,它以直播形式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成长历程,有高光时刻,也有成长的烦恼。正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所言,机器人完赛是产业发展、交流互鉴的新起点。随着政策持续发力和大量资金注入,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必将突破现有局限,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跑出属于自己的 “中国速度”。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