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这里是邦女郎财经列车,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本期我们探讨的话题是:美联储“预防性降息”的滞胀博弈,谨慎策略能否破局软着陆还是陷入“温水煮青蛙”困境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美联储如期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4.75%-5%,这一结果虽符合市场预期,却暴露出当前美国经济政策空间的逼仄与困境,在“预防性降息”的标签下,美联储试图在托底经济与保留政策空间之间寻找平衡,但“就业恶化+通胀高企”的滞胀风险,正让这种谨慎态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联储此次降息被定义为“预防性”,本质上是基于经济数据边际转弱的提前应对,但细究会议纪要,其“预防”的底色已显黯淡:劳动力市场风险正在上升——8月非农新增就业仅14.2万,失业率微升至4.2%,职位空缺率降至5.3%,显示企业招聘意愿持续降温;消费支出放缓则更为明显,7月零售销售环比仅增长0.1%,扣除通胀后的实际可支配收入连续三月负增长,消费引擎的动能衰减已成事实;而通胀在关税冲击下仍显顽固,8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2.7%,超出美联储2%的目标,且服务价格黏性依旧。
这种“就业恶化+通胀高企”的组合,与历史上的衰退周期迥异,传统衰退中,失业率飙升往往伴随通胀快速回落,形成“通缩-衰退”的单一逻辑链,但当前美国经济却陷入“滞胀”泥潭:企业因成本上升而压缩招聘,消费者因实际收入下降而减少非必要支出,但前期财政刺激的余温与供应链重组的刚性成本,又让通胀难以快速降温,这种矛盾迫使美联储在降息节奏上不得不“谨慎”——既怕降息过猛刺激通胀,又怕降息过慢导致就业市场加速恶化。
美联储的“谨慎”本质上是政策工具受限的体现,在正常周期中,央行可通过连续降息刺激总需求,实现经济软着陆,但当前环境下,三大约束让这一路径难以复制:利率水平已处限制性区间,本轮加息周期将利率推升至5.25%-5.5%的22年高位,当前4.75%-5%的利率仍显著高于中性利率,这意味着即使降息25个基点,政策仍具限制性,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可能有限;财政与货币的“政策错配”加剧了这一困境,拜登政府的《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虽在长期推动制造业回流,但短期加剧了财政赤字,与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形成对冲,这种“宽财政+紧货币”的组合,让私人部门信心修复困难,企业既担心高利率下的融资成本,又忧虑未来税收增加,投资意愿持续低迷;全球供应链的“碎片化”风险也推高了企业运营成本,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导致的供应链重组,使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中间品价格因关税上涨15%-20%,而本土产能扩张需要3-5年周期,这种结构性成本上升让通胀具有“黏性”,单靠货币宽松难以解决。
美联储的“谨慎”并非消极拖延,而是在滞胀风险下的“走钢丝”,一方面,它必须避免重蹈1970年代“停滞性通胀”的覆辙——当时美联储因反复调整政策方向导致通胀预期失控;另一方面,它也要防止2008年“大衰退”式的急剧降息引发资产泡沫,当前美国经济正处于“微妙平衡”之中,既有可能通过适度的政策刺激实现软着陆,也可能因政策失误陷入更深的滞胀漩涡,对于市场而言,需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的边际变化、通胀的环比走势以及美联储官员的表态变化,毕竟在“谨慎”的表象下,隐藏着政策制定者对经济前景的深刻不安——他们既怕“温水煮青蛙”式的拖延,更怕“急刹车”引发的硬着陆,而答案或许就藏在接下来几个季度的经济数据之中。
注:
本音频仅限于本基金管理人与合作平台开展投教活动之目的使用,禁止第三方机构单独摘引、截取或以其他不恰当方式转播。
本音频为客户服务材料,既不构成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本音频所载信息和观点仅供阅读者参考。
德邦基金在本音频中的所有观点仅代表德邦基金在本音频成文时的观点,德邦基金有权对其进行调整;在不同时期,德邦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音频所载不一致的观点。
若本音频转载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并不代表德邦基金的观点,德邦基金不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声明或保证。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