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105分钟
播放:
225
发布:
1周前
简介...
这一期播客,我们俩录了好久。在录制过程中,我们第一次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远。后来我们才慢慢了解到,面对《鹅之书》,我们一次次地反思“痛苦”这一主题。仅仅是提及“痛苦”,我们就已经暴露出了巨大的分歧,更别提真正去经历苦痛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如此之大,好在文学总能给我们面对差异、甚至痛苦的勇气和力量。想必没有什么比借由故事这个媒介互相尽力去了解对方,更让人感到温暖的了。
【本期音乐】
Castle in Hollywood, by Laufey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再见李翊云
01:45 李翊云的文字,依旧带着一种冷冰冰的质感。她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姿态,将事物的变化细腻地描绘出来,而这些变化又恰如其分地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04:39 李翊云一直在跟痛苦共存。她的脸上应该经常毫无表情,或者只是微微一笑,静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06:51 《鹅之书》的主题和主要情节,是一个“旧故事”。两个13岁的女孩,通过一个写作游戏,勇敢地闯入二战后的世界,相互陪伴着成长。这两个女孩,一个拥有原始的创作力量,一个拥有翻译和模仿的力量。她们既是作家的一部分,是作者的一部分,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的一部分。
27:25 书名“鹅之书”中的“鹅”,代表了“鹅妈妈”——被动的、平凡的阿涅丝。它也象征着一种看似不动声色,却在努力扑腾的生命状态。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三个我们各自喜欢的地方
全书大约13万字,由73个未命名的片段构成。
34:26 选自第66页,被动的人:主动追寻与全盘接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仿佛世人更青睐征服和渴求的力量,然而,所有的热闹都真的代表渴求吗?“我养的鸡,脑袋很小,似乎从不厌倦四处走动、啄食、咕咕叫、用爪子刨地。那些鹅就安静得多,它们不因一丁点细微的动静而拍翅膀,它们在池塘漂游时,身体久久不动,让你知晓他们愿意余生都活在如水一般的梦里。” 这一段文字,让我们对人生态度有了更深的思考。是像鸡一样忙碌却又迷茫?还是像鹅一样安静却又坚定?最好是,“所有发生在我人生的都算数”吧。
48:21 选自第69和70页,服从度测试:在新书宣传的媒体面前,少年天才作家阿涅丝经历了一连串问题的压迫。“面对了你在书里描述了一个被处死的美国黑人,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你认识一个把自己刚出生的八宝闷死,丢到猪饲料槽的女人吗?你自己养猪吗?你亲眼看过一个疯子和一头奶牛性交吗?或是另一个疯子砍下鸡的头,让小孩看无头的鸡怎么跳……” 这些问题几乎全都指向阿涅丝和法比耶娜的首作《快乐的孩子》的真实性。大人反复在确定故事的真实性,却无法接受幻想的力量。这样的大人,是多么真实而又多么无聊啊。
56:13 选自第270页,比较没有意义:“你不能拿苹果切开苹果。你不能拿橙子切开橙子。” 这句话在故事中再次出现的时候,故事谜题已经解答了一半。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女孩,完全不是对抗的关系,因而没有必要被不断比较,因为“事实上,法比耶娜和我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法比耶娜是刀,我是她的磨刀石。问我们中谁的材质更硬,没有意义。”
1:10:06 选自第275页,两种真实:在墓园,阿涅丝从英国淑女学校回到法国乡下,这不仅标志着写作游戏的结束,也让法比耶娜的矛盾到达了顶点。“我们是真实的,但问题即在于此。现在我们是真实地活在实际生活里,而非游戏中。” 在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呢?
1:16:56 选自第280页,出走和回归:出走和回归构成了我们大部分人认识到“真实”的过程。我们跟阿涅丝和法比耶娜一样,借由幻想出走,撞见现实回来。阿涅丝知道法比耶娜是对的。在经历了一个欺骗世人的写作游戏之后,她们成功了。而“现在这个游戏即将结束。我能感觉我的眼中盈满泪水,那泪水不会为我们改变任何事。活得真实等于活得失去理智,等于挣扎在最狂热的梦想里,等于虽生犹死……”
1:27:32 选自第283页,无法驯服的力量:“我们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始于法比耶娜的狂喜与绝望,两者我都达不到。只要我可以让她通过我来发泄她的狂喜和绝望,生活对她来说就可以忍受,甚至有意思。我是磨刀石,她把她刀子般的心磨得锋利;我是那颗她毫不费力切开的橙子。尽管如此,我照样救不了我们。击败我们的不是无聊,使我们分道扬镳的不是落败。不是每个小孩生来骨子里都有一股难以驯服的力量。世人的职责是不要正视,把那股力量当作小孩子闹脾气,当作不成熟而勾销。儿童的职责是克制那股力量,直至能把它扼杀,昂首成为大人,让自己更加安全。法比耶娜找不到语言描述她的狂喜和绝望,我没有办法理解她的狂喜和绝望,但活在这极端中的人不只她一个。其中幸运的人等待风暴过去。真正幸运的人学会几招技巧,驯服这不可驯服的力量——无论多么昙花一现——扬名天下。我不够老练世故,无法声称我理解那些天才,但我知道,他们在交响乐和协奏曲里所表达的,他们在画布上或说书里所呈现的,正是法比耶娜在墓园发出尖叫的东西。”
【本期音乐】
Castle in Hollywood, by Laufey
【本期主播】
Eve & Iris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再见李翊云
01:45 李翊云的文字,依旧带着一种冷冰冰的质感。她以一种近乎旁观者的姿态,将事物的变化细腻地描绘出来,而这些变化又恰如其分地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感受。
04:39 李翊云一直在跟痛苦共存。她的脸上应该经常毫无表情,或者只是微微一笑,静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06:51 《鹅之书》的主题和主要情节,是一个“旧故事”。两个13岁的女孩,通过一个写作游戏,勇敢地闯入二战后的世界,相互陪伴着成长。这两个女孩,一个拥有原始的创作力量,一个拥有翻译和模仿的力量。她们既是作家的一部分,是作者的一部分,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的一部分。
27:25 书名“鹅之书”中的“鹅”,代表了“鹅妈妈”——被动的、平凡的阿涅丝。它也象征着一种看似不动声色,却在努力扑腾的生命状态。
第二部分:进入书中,分享三个我们各自喜欢的地方
全书大约13万字,由73个未命名的片段构成。
34:26 选自第66页,被动的人:主动追寻与全盘接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仿佛世人更青睐征服和渴求的力量,然而,所有的热闹都真的代表渴求吗?“我养的鸡,脑袋很小,似乎从不厌倦四处走动、啄食、咕咕叫、用爪子刨地。那些鹅就安静得多,它们不因一丁点细微的动静而拍翅膀,它们在池塘漂游时,身体久久不动,让你知晓他们愿意余生都活在如水一般的梦里。” 这一段文字,让我们对人生态度有了更深的思考。是像鸡一样忙碌却又迷茫?还是像鹅一样安静却又坚定?最好是,“所有发生在我人生的都算数”吧。
48:21 选自第69和70页,服从度测试:在新书宣传的媒体面前,少年天才作家阿涅丝经历了一连串问题的压迫。“面对了你在书里描述了一个被处死的美国黑人,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你认识一个把自己刚出生的八宝闷死,丢到猪饲料槽的女人吗?你自己养猪吗?你亲眼看过一个疯子和一头奶牛性交吗?或是另一个疯子砍下鸡的头,让小孩看无头的鸡怎么跳……” 这些问题几乎全都指向阿涅丝和法比耶娜的首作《快乐的孩子》的真实性。大人反复在确定故事的真实性,却无法接受幻想的力量。这样的大人,是多么真实而又多么无聊啊。
56:13 选自第270页,比较没有意义:“你不能拿苹果切开苹果。你不能拿橙子切开橙子。” 这句话在故事中再次出现的时候,故事谜题已经解答了一半。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女孩,完全不是对抗的关系,因而没有必要被不断比较,因为“事实上,法比耶娜和我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法比耶娜是刀,我是她的磨刀石。问我们中谁的材质更硬,没有意义。”
1:10:06 选自第275页,两种真实:在墓园,阿涅丝从英国淑女学校回到法国乡下,这不仅标志着写作游戏的结束,也让法比耶娜的矛盾到达了顶点。“我们是真实的,但问题即在于此。现在我们是真实地活在实际生活里,而非游戏中。” 在这样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呢?
1:16:56 选自第280页,出走和回归:出走和回归构成了我们大部分人认识到“真实”的过程。我们跟阿涅丝和法比耶娜一样,借由幻想出走,撞见现实回来。阿涅丝知道法比耶娜是对的。在经历了一个欺骗世人的写作游戏之后,她们成功了。而“现在这个游戏即将结束。我能感觉我的眼中盈满泪水,那泪水不会为我们改变任何事。活得真实等于活得失去理智,等于挣扎在最狂热的梦想里,等于虽生犹死……”
1:27:32 选自第283页,无法驯服的力量:“我们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始于法比耶娜的狂喜与绝望,两者我都达不到。只要我可以让她通过我来发泄她的狂喜和绝望,生活对她来说就可以忍受,甚至有意思。我是磨刀石,她把她刀子般的心磨得锋利;我是那颗她毫不费力切开的橙子。尽管如此,我照样救不了我们。击败我们的不是无聊,使我们分道扬镳的不是落败。不是每个小孩生来骨子里都有一股难以驯服的力量。世人的职责是不要正视,把那股力量当作小孩子闹脾气,当作不成熟而勾销。儿童的职责是克制那股力量,直至能把它扼杀,昂首成为大人,让自己更加安全。法比耶娜找不到语言描述她的狂喜和绝望,我没有办法理解她的狂喜和绝望,但活在这极端中的人不只她一个。其中幸运的人等待风暴过去。真正幸运的人学会几招技巧,驯服这不可驯服的力量——无论多么昙花一现——扬名天下。我不够老练世故,无法声称我理解那些天才,但我知道,他们在交响乐和协奏曲里所表达的,他们在画布上或说书里所呈现的,正是法比耶娜在墓园发出尖叫的东西。”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