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是大都市的燃料。公司里面对压力,回家面对以带娃为KPI的“集体宿舍”生活。这是一期老人帮带娃的中年群体会有深刻共鸣的节目。久违的“宿舍感”、带娃老人的孤独与无奈、夫妻亲密感的丧失、代际间的摩擦和理解、三代同堂的幸福……对正在经历这一切的中年人,这些问题即便未曾说出口,也一定深埋心底。在你足够有钱到请四五个保姆之前,听听这期节目,有益家庭和谐、有益老人身心健康、有益科学育儿,更有益你职业发展。感谢声湃为本期节目提供录制支持。
【主持人】
邱莫言:退役电台制片人 现役金融大长腿
舟老师:文字工作者,野生教师爷(公众号:高配生活)
【本期嘉宾】
人人,前十年招人,这十年开人。以HR技能处理家庭关系的达人。
宗翔,略懂北大数院/红酒/医疗/道教/国际政治,无量天尊,道友你想聊啥?
【情节提要】
人人:我和老公从高中青梅竹马。婆婆陆续带大过自家和别人的很多孩子,在京10年,我们都没什么矛盾。因为小家庭经营得好,连公婆和我父母的关系,都比我们和自己父母的关系相处得更融洽。
邱莫言:我和婆婆是一种职场关系。相互激励,彼此怀有业绩目标期待。我婆婆能手撕月嫂、掌握超市和培训班价格体系,是强人政治的典型。她擅长就她干,我也不想操心,如果有个团队和你KPI一样,人家猛猛干,最终你也受惠,这不好吗?
宗翔:生活水平跟着我们的节奏走是合适的,这个是我们的共识。老人偶尔难免唠叨两句,但我可能有一种劲儿,你习不习惯?你最好习惯。老人的认知不能过于偏执或者狭隘。中年人有开明的父母是一种幸运,比如我。
舟老师:生了两个男孩,只能感恩老人。自己没本事请五个保姆,那就坦然缩小ego,诚如Trump所说 you don't have the cards right now,现在是老人有cards。若干年后我老了可能会给孩子带娃,但别光让我一人干,让我们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间轴】
05:25 人到中年进入一种“集体宿舍”生活,你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
09:16 对自己父母期望值和对伴侣父母期望值,如何影响家庭和谐?
12:07 “集体宿舍”生活有哪些让你无法忍受的地方?
15:20 老人在旁,夫妻亲密关系会受哪些影响?
18:37 互相看不顺眼却要团结在一个大的KPI之下,不就是职场关系吗?
19:32 你们“集体宿舍”里面的关键角色是谁?
21:20 从HR角度,如何认识伴侣父母对家庭的重要性?
24:42 代际之间爆发了比较严重的冲突,怎么解决?
26:13 什么是家庭成员之间的“非暴力沟通”艺术?
27:31 我有一个朋友,上演了怎样一出“消失的家人”悲剧?
29:50 要想“集体宿舍”生活过得好,有什么模板或者必要条件?
33:21 为啥说夫妻关系本身是大家庭的核心?甚至大于亲子关系?
37:24 老人不善表达,我们怎么高效洞察老人的真需求?
41:22 在你有足够的钞能力之前,如何让因为带娃而付出的老人们过得更好?
45:27 老人在大城市打开社交圈、学习新技能的渠道是什么?
49:23 你正经历的“集体宿舍”生活,有没有时间表和话术?
51:58 完全没有老人带娃的家庭原来真有一个独特的组织相互帮助?
53:18 来点实际的,取悦老人的好物有哪些?
55:54 你老了以后,你愿意给你孩子带娃吗?
【更多收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