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85分钟
播放:
1,733
发布:
2天前
主播...
简介...
本期嘉宾:
项飙: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
本期播客,我们将走进最贴近我们生活的 “精神现场”—— 当青少年关上房门、拒绝沟通,当家庭变成 “无声的战场”,我们该如何寻找光亮?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要有光》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老师,以及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研究所所长项飙老师,一起聊聊这本书背后那些关于青少年心理创伤、家庭困境与教育反思的真实故事。
梁鸿老师写下《要有光》,最初源于一位妈妈的焦虑 —— 看着青春期的孩子眼神从明亮变暗淡,她无能为力,却在自救中发现,中国 70% 以上的青少年存在抑郁情绪,这早已不是个体问题,而是席卷家庭、学校的社会困境。于是她用一年时间沉浸式采访,走遍大城市、中等城市、农村,记录下那些 “生病” 的孩子和他们背后 “生病” 的家庭:12 岁的娟娟被妈妈认定有 “网瘾” 送进精神病院,却哭喊着 “我恨妈妈”;数学天才吴用拒绝机械刷题,深夜在图书馆痴迷数学却被家长指责 “不懂规则”;还有把老师厕所隔断挪去学生厕所、坚守隐私的茄子……
这些故事里,没有标准答案,却藏着最扎心的真相:孩子的 “病”,往往是家庭矛盾、教育焦虑的 “果”;而阿叔搭建的免费第三空间、家长的自我反思、医生的温柔介入,才是照亮困境的微光。
项飙老师从人类学视角戳破其中的关键:今天的青少年不是 “不爱学”,而是丢失了 “主体性”,他们被机械学习占据所有时间,没有机会思考 “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最终只能用沉默或爆发反抗。
当 “好成绩” 成为家长唯一的理想,我们该如何给孩子留一点空间,让他们找回生命的 “真实感”?无论你是家长、老师,还是曾在青春期挣扎过的成年人,这场对话都能让你看见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一点松动的可能。
00:02:50 你家有没有 “关着门的孩子”?
00:07:07 梁鸿为什么写《要有光》?从妈妈的焦虑说起
00:09:14 “要有光”不是“占有光”,而是“光存在”
00:13:30 阿叔的 “第三空间”:比医院更暖的地方
00:20:40 “呵斥性”为什么有时候很有效?
00:25:15 为什么三个截然不同类型的城市,最终导致的孩子问题却一样?
00:29:26 “这本书写给所有人看,希望从思维上对孩子有一点松动”
00:35:33 “希望”“理想”“生命力”:一种和外在叙述的扭打
00:53:33 “躺平”是因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真实感
00:55:21 “吴用”的例子: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耐心?
01:05:28 从不同学科视角,如何理解非虚构?
01:20:19 《要有光》:让家长们勇于面对精神危机
作者: 项飙 / 刘小东 / 何袜皮 / 李一凡 / 刘悦来 / 沈志军 / 贾冬婷 / 段志鹏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年: 2025-5(点击链接即可下单)
——————————————
“你好,陌生人”节目继续发起征集活动:
刚毕业的年轻人从合租到拼床,我们和陌生人相处的边界在哪里?
为什么非要社交,社恐的原因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能从网络中获得安慰?
同事可以做朋友吗?
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样的,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年轻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养自己?
你当下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第二季“你好,陌生人”将把大家真实的经历与故事收集起来。我们希望你提供的故事不仅是情绪性的抒发,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故事,包括:
- 场景:在哪里发生
- 缘由:为什么会发生
- 过程:这中间你与他者产生了什么样的链接,行为或语言
- 结果:你的思考,你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局
我们会筛选最真实,最具体,最有打动人的分享,邀请项飙老师回应大家,甚至跟项老师线上交流,并将分享与回应作为播客节目的内容播出。
参与方式:
1.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进行文字分享;
2.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请注明“你好陌生人故事征集”,音频和视频可以网盘或链接形式附在邮件中,请保证链接有效性;
3.在小红书和微博发布内容笔记,带话题 #你好陌生人# 参与征集活动,更多参与方法请关注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账号进行查看。
编辑/天健
剪辑/译丹
丨“你好,陌生人”丨
三联人文城市与人类学家项飙联合发起“你好,陌生人”节目,这也是人类学家项飙的首档系列对谈节目。
项飙: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梁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
本期播客,我们将走进最贴近我们生活的 “精神现场”—— 当青少年关上房门、拒绝沟通,当家庭变成 “无声的战场”,我们该如何寻找光亮?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要有光》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老师,以及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研究所所长项飙老师,一起聊聊这本书背后那些关于青少年心理创伤、家庭困境与教育反思的真实故事。
梁鸿老师写下《要有光》,最初源于一位妈妈的焦虑 —— 看着青春期的孩子眼神从明亮变暗淡,她无能为力,却在自救中发现,中国 70% 以上的青少年存在抑郁情绪,这早已不是个体问题,而是席卷家庭、学校的社会困境。于是她用一年时间沉浸式采访,走遍大城市、中等城市、农村,记录下那些 “生病” 的孩子和他们背后 “生病” 的家庭:12 岁的娟娟被妈妈认定有 “网瘾” 送进精神病院,却哭喊着 “我恨妈妈”;数学天才吴用拒绝机械刷题,深夜在图书馆痴迷数学却被家长指责 “不懂规则”;还有把老师厕所隔断挪去学生厕所、坚守隐私的茄子……
这些故事里,没有标准答案,却藏着最扎心的真相:孩子的 “病”,往往是家庭矛盾、教育焦虑的 “果”;而阿叔搭建的免费第三空间、家长的自我反思、医生的温柔介入,才是照亮困境的微光。
项飙老师从人类学视角戳破其中的关键:今天的青少年不是 “不爱学”,而是丢失了 “主体性”,他们被机械学习占据所有时间,没有机会思考 “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最终只能用沉默或爆发反抗。
当 “好成绩” 成为家长唯一的理想,我们该如何给孩子留一点空间,让他们找回生命的 “真实感”?无论你是家长、老师,还是曾在青春期挣扎过的成年人,这场对话都能让你看见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一点松动的可能。
00:02:50 你家有没有 “关着门的孩子”?
00:07:07 梁鸿为什么写《要有光》?从妈妈的焦虑说起
00:09:14 “要有光”不是“占有光”,而是“光存在”
00:13:30 阿叔的 “第三空间”:比医院更暖的地方
00:20:40 “呵斥性”为什么有时候很有效?
00:25:15 为什么三个截然不同类型的城市,最终导致的孩子问题却一样?
00:29:26 “这本书写给所有人看,希望从思维上对孩子有一点松动”
00:35:33 “希望”“理想”“生命力”:一种和外在叙述的扭打
00:53:33 “躺平”是因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真实感
00:55:21 “吴用”的例子: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多耐心?
01:05:28 从不同学科视角,如何理解非虚构?
01:20:19 《要有光》:让家长们勇于面对精神危机
作者: 项飙 / 刘小东 / 何袜皮 / 李一凡 / 刘悦来 / 沈志军 / 贾冬婷 / 段志鹏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年: 2025-5(点击链接即可下单)
——————————————
“你好,陌生人”节目继续发起征集活动:
刚毕业的年轻人从合租到拼床,我们和陌生人相处的边界在哪里?
为什么非要社交,社恐的原因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能从网络中获得安慰?
同事可以做朋友吗?
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样的,来自陌生人的善意?
年轻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重新养自己?
你当下正在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第二季“你好,陌生人”将把大家真实的经历与故事收集起来。我们希望你提供的故事不仅是情绪性的抒发,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故事,包括:
- 场景:在哪里发生
- 缘由:为什么会发生
- 过程:这中间你与他者产生了什么样的链接,行为或语言
- 结果:你的思考,你们共同完成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局
我们会筛选最真实,最具体,最有打动人的分享,邀请项飙老师回应大家,甚至跟项老师线上交流,并将分享与回应作为播客节目的内容播出。
参与方式:
1.在本期节目评论区留言,进行文字分享;
2.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请注明“你好陌生人故事征集”,音频和视频可以网盘或链接形式附在邮件中,请保证链接有效性;
3.在小红书和微博发布内容笔记,带话题 #你好陌生人# 参与征集活动,更多参与方法请关注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账号进行查看。
编辑/天健
剪辑/译丹
丨“你好,陌生人”丨
三联人文城市与人类学家项飙联合发起“你好,陌生人”节目,这也是人类学家项飙的首档系列对谈节目。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