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汉和匈奴争夺开始,四路大军攻西域,卫子夫、卫青、霍去病一家子开挂; 李广一生败多胜少吗,李广之死;张骞出西域;漠南大捷,河西四郡;漠北逐匈奴。
部分文稿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前文说到汉武帝即位之后,实行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策略,对帝国思想和政治进行改造。就在同一时间,武帝也开始对北方的匈奴亮出了屠刀,事情要从公元前133年说起。
这一年的某一天,在中国北方,大队的匈奴骑兵在军臣单于的率领之下,风尘仆仆地从大漠直奔一座叫马邑的城市而来。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朔州市,因为秦朝的蒙恬在此养马抗击匈奴而得名。那么,这些家伙是来买马的?自然不是,原因是前几天一个叫聂壹的汉族人告诉他们,自己想带着几百人投降匈奴,希望匈奴大军来接应,到时候他聂壹领人做内应,马邑城里的财物牲畜人口都归匈奴所有。
这件事军臣单于自然是大大地喜欢,从他爷爷冒顿单于那代开始,这一家子三代都是抢劫犯,自己没有生产能力,不抢劫,他们也活不下去。于是军臣单于亲自带领十万大军冲向马邑,心里想着顺便再多抢几个地方。
但就在到达距马邑100里的地方,精明的军臣单于突然发现,山坡上到处都是牛羊马匹,但一个放牧的人都没有。这事儿呢,只能有两个解释,一是这些牲畜和主人关系特别好,吃完草自己就回家了,不需要牧人驱赶;另一个解释就是这些牛羊是故意扔到这里的,换句话说,诱饵。
军臣单于马上让军队四处去抓人,等抓回来人一问,差点儿没吓得从马上掉下来,汉朝30万大军就在前面的山谷里静悄悄地等着他们。啥也不说了,玩了命地跑吧,十万匈奴大军一口气逃回了大漠老巢。
这就是汉武帝精心策划的第一次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史称马邑之谋,以李广、公孙贺和韩安国三人为首的汉朝大军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丧失了围歼匈奴十万大军的机会。
那么,汉武帝为啥要打匈奴?那原因是超级简单而且合理,有人没事就去你家杀人放火抢一把,你想不想干死他?那以前的刘老幺、文帝、景帝等人为啥韬光养晦不打呢?两个字,没钱。现在经过文景两朝的无为而治,汉朝总算是有钱了,从汉武帝继位的那天开始,他就想着怎么砍死北方的这些强盗。
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也就是马邑之谋的六年之前,他就派出了一个叫张骞的家伙,带着100多名随从出使月氏国。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月氏当年被匈奴打败,举国西迁,从汉武帝的角度想,你月氏人肯定想报复匈奴啊,那咱俩就有了成为盟友的基础。可是张骞一去就杳无音信,他左等右等,张先生都不回来,那没办法,武帝就只能自己先动手。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了,但是历史意义大了去了,因为从这件事开始,汉朝和匈奴维持了几十年的表面友好彻底玩完,两边都撕下了面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殊死搏斗。
在马邑之谋失败的四年之后,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也不玩什么谋略了,派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在东西2000里的战线上,堂堂正正地全面进攻匈奴,吹响了大汉王朝自卫反击战的号角。
可惜的是,这次行动还是不成功,其中三路人马不是大败而归,就是没看见匈奴,以骁骑将军李广最惨,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虏后挣脱独自逃回,只有车骑将军卫青打到龙城,斩首俘敌七百多人,大胜而归。
李广大家应该很熟悉了,飞将军的称号我小时候就如雷贯耳,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我上学时必背的诗句。可是我今天讲的是历史,不是诗词,所以我必须实事求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李广的名气和他的实际作为差得实在是忒远了。
他一生对匈奴大小交战七十余次,能够拿上台面的胜仗屈指可数,甚至说根本就没有,就像这次,全军覆没,自己独自跑回来,你就是夸赞一百遍他的勇猛,也掩盖不了他失败的事实。连他自己都说,“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意思就是我打仗从来不落在别人后面,但却没有半点能够封侯的军功。
但他后世的名气为啥那么大呢?这自然是有原因的,我先卖个关子,一会儿再说。
我们先来看另一个人,这次行动唯一得胜而归的车骑将军卫青。相比于李广的出身贵族,卫青的出身就悲惨的多。他的故事,要从一个叫卫媪的女人说起,前面说过,媪就是古代汉语大妈的意思,卫媪就是卫大妈。换句话说,这个女人没有名字,而且据后人考证,这个卫可能也不是她的姓,而是她第一位丈夫的姓,结论就是,此人无名无姓,不过为了方便,我们还是喊她卫媪。
卫媪卫大妈是当时平阳侯曹时府上的一名奴婢,曹时的曾祖父就是我们熟悉的曹参曹大人,接替萧何的汉帝国第二位丞相。到了曹时这一代,人家依旧是贵族,而且这位曹时后来还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
这个卫大妈在曹府上先是和一位姓卫的仆人生了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这些孩子自然也全都是奴隶。然后可能是老公死了,她就和一个叫郑季的家伙暗中好上了,又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卫青。所以,卫青不仅是天生的奴隶,还是一个私生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我这种身份,这辈子能不被天天打骂就算是祖上积德了,可是,为啥一个奴隶私生子却成了车骑将军,还能带兵打匈奴?原因有两个,一是卫青有一个好姐姐,二是他本人有能力。
卫大妈的第三个女儿,卫青的同母异父的好姐姐,名字叫卫子夫。汉武帝即位的第三年,他去曹府看平阳公主,在换衣服的时候,一时兴起,和旁边伺候他的奴隶歌女卫子夫游龙戏凤了一番,《史记》上说“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
平阳公主本来就想给自己的弟弟送几个美女,这一下自然是随水推舟,马上就把卫子夫送进宫里,还买一送一,把卫青也送去了建章宫当差。顺便说一句,当姐姐的给弟弟送女人,是他们刘老幺家里的传统,前面说的馆陶公主也给自己的弟弟汉景帝搜刮了不少美女。
弟弟可以有无数女人,如果是女婿,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汉武帝这时候的老婆,皇后陈阿娇就是馆陶公主的女儿,也就是前面说的金屋藏娇那位。卫子夫进宫之后一年多就怀孕了,这就让一直没孩子的陈皇后醋意大发,急忙找自己亲娘商量对策,可惜,她妈馆陶公主的主意实在是不怎么高明,她居然派人绑架了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准备杀了他泄愤。
但奴隶出身的卫青人缘却是出奇地好,虽然进宫时间很短,可是已经有了一个侍卫好朋友叫公孙敖。公孙敖也不知道啥情况,以为绑架卫青的真的是土匪,就带着人把他从那些不专业的绑匪里救了下来。
汉武帝马上就知道了这件事,调查之后,他马上就明白了来龙去脉,可是他的处理方式很特别。汉武帝既不责备皇后,也不惩罚自己的丈母娘,而是直接栽培老卫家这几个孩子。卫青升为侍中和建章宫禁卫队长,相当于皇帝的亲信保镖;卫子夫的哥哥卫长君升为侍中,大姐卫君孺嫁给九卿之一的太仆公孙贺,二姐卫少儿嫁给了詹事陈掌。而这件事的关键人物,卫子夫大美女,从无名无份被汉武帝一下子提到了夫人的位置。
这里要解释一下,我们今天经常说自己老婆是夫人,但这个词在古时候并不是老百姓用的,必须是君主或者诸侯的老婆才可以使用。《礼记》上说,天子可以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听到这里,你也不用掰着手指头数人家天子到底能有几个老婆,你要注意的是,夫人在这里排在第二序列。汉代的后宫制度基本上就是遵循《礼记》,所以,卫子夫的这个夫人位置可以说是仅次于皇后了。
一夜之间,卫大妈生的五个孩子人人富贵。但故事还远远没有讲完,我们这里必须先把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拿出来讲上三言两语,为啥?我一说你就明白了。刚才说这个卫少儿被汉武帝嫁给了一个高官,但在这之前,卫少儿在曹府当女仆的时候,少女怀春,被一个叫霍仲孺的奴仆给勾引了,两人还生了一个儿子。这位霍仲孺是一个胆小怕事之辈,一看卫少儿被自己搞大了肚子,还生下了孩子,吓得连工作也不敢要了,直接跑回了乡下,后来又娶了一个老婆,结果又生了一个儿子。
当然,这位跑得快的霍同学并不知道,他生了两个什么样的儿子。留在卫少儿手里的儿子后来成了大司马骠骑将军,名字叫霍去病,而他新娶的,那个乡下老婆的儿子后来变成了大司马大将军,名字叫霍光,我们下面马上就会讲到霍去病,至于霍光,他将是我们后面几集的关键人物。
如果你觉得上面汉武帝和卫大妈这一家子的关系比较乱,那你现在记住一件事就可以了,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一个叫卫大妈的奴隶,生出了一位皇后,三位大司马和许多位高官,影响了西汉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
卫青从一名奴隶变成侍卫之后,又因为个人能力逐渐升为车骑将军。在这次汉武帝四路大军讨伐匈奴的战役里,他是第一次独当一面,居然就大胜而回,汉武帝那是相当地高兴,觉得这个小舅子挺给自己长脸,马上封卫青为关内侯。
从这时候开始,卫青就开了挂,第二年出雁门,斩杀匈奴数千人。第三年出云中,又斩杀匈奴数千,俘获牛羊百万计,收复了秦始皇当年拥有的河套地区,因此又被封为长平侯。五年之后的公元前124年,再次出高阙,率兵夜行几百里,直扑匈奴最精锐的右贤王部队,后者几乎是单身逃亡,卫青此役俘虏了匈奴一万五千人,有头有脸的匈奴贵族几十人,牛羊数百万。
这一仗打过之后,他那个姐夫汉武帝直接把汉朝所有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封他为大将军,你要知道,上一个得到这个头衔的,还是82年前的韩信韩神仙。
……
汉武帝自然是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的,他选择了息事宁人,替霍去病,也可以说替李敢家里隐瞒了这件事,对外人说,啊,你问李敢啊,那家伙命不好,我们一起打猎的时候,被一头鹿给撞死了。司马迁的记录是,“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只说皇帝喜欢霍去病,所以不追究,丝毫不提如果汉武帝追究,第一个倒霉的就是李敢家族。
不过无论如何,皇帝都说李敢是鹿撞死的了,其他人自然不敢再说什么,否则,下一个撞鹿的肯定就是你了。
我这里之所以花费时间讲解卫、霍两人和李广家族的恩怨,是因为一会儿讲到司马迁的时候要用。
四
现在先言归正传,漠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史书上留下了一句话,叫做“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困扰了大汉帝国近百年的边患问题终于可以说是暂时解决了,但要说彻底解决,还为时尚早,那要等到东汉,我们到时候再说。
也就在这一年,汉武帝刘彻设立大司马的官职,用来接替已经被他废除达20年之久的太尉一职。有两个人获得了这一职位,那就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和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大司马等同于太尉,那就是位列三公,也就是相当于宰相,加上卫子夫这时候已经当上了皇后,正在主掌后宫,当年曹府奴隶卫大妈的这几个孩子现在都是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可谓是权势熏天。
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两年之后,霍去病就因为急病而亡,死的时候年仅23岁,可谓是天妒奇才的典型人物。此人的一生,好像就是为了汉武帝对匈奴的三大战役准备的,看历史越多,有时候你越是会感觉到命运的神奇和无助。
关于霍去病,最出名可能就是他说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婉拒了汉武帝送给他的豪宅。其实,他还有孝顺的一面,这自然不仅仅指他为了自己舅舅卫青,敢于在皇帝面前射死李敢,还包括他如何对待自己的爹,他爹就是当年跑回乡下的那位霍仲孺。
42-3汉武帝六次出击匈奴示意图
史书上记载,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有一次带兵路过那个地方,就叫人找来了霍仲孺,然后下拜说,以前我还真不知道自己是您的儿子。结果霍老头差点没吓死,扑通一声,就在对面也跪下了,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我哪里敢做你爹啊,这是上天通过我让您出生。
我们说这个姓霍的当年能勾引上貌美如花的卫少儿,确实靠的是口才好,这句“此天力也”应对的是相当牛掰,当然,这也是事实,当年他丢下挺着大肚子的卫少儿跑回乡下,对霍去病一天的抚养功劳也没有,无论怎么说,这爹当得都不及格。但霍去病还是给了他钱买了田地,并且在回去的时候把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回了长安。
就在霍去病去世之后的十年,公元前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也病死在长安。汉武帝对于卫、霍二人的去世极为悲恸,他把这两位将军安葬在自己茂陵东北1000米左右的地方。卫青的墓用贺兰山的形状,而霍去病的墓则修成祁连山的形状,用来表彰这两位对匈奴战争的功劳。
我们说现在卫青的墓里面,实际上埋了两个人,除了他,还有一个你也知道,就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也就是卫大妈和卫青这一家子原来的女主人。那为啥把她也埋进去了呢?我们下集再聊。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