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5分钟
播放:
12
发布:
5天前
主播...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国家级零碳园区示范的政策出台以后,个人感觉是“冷热不均”,反应最热烈的是新能源行业,大家觉得似乎大机会来了。比较热烈的是一部分园区管委会,零碳园区一方面有政策引导,有资金和金融政策配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部分园区招商引资,扩大投资。相对冷静的反而是碳相关专业的人士,很多人觉得真的要在短期内,相当数量的申报园区,要达到国家级示范政策要求的目标,难度比较大。
零碳园区的排放目标首先我们看下国家级示范园区的零碳目标是什么?有两大指标体系,一是核心指标,基本上是硬性指标,二是引导指标。
核心指标:零碳园区建设必须达到的目标,是园区验收评估的首要条件,按照园区年综合能耗规模分为两类。达不到核心指标要求的园区,原则上不得申请验收。
引导指标:在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发挥路径引导作用,同时也作为园区验收的参考指标。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开展相关工作的园区,可在申报材料中说明原因,相关指标将不纳入验收要求。
零碳园区排放指标的构成零碳园区的排放指标,由两部分排放构成,一是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二是工业过程产生的碳排放。这两部分在不同的零碳园区比例也不一样,但是不能认为只解决能源活动的碳排放就能实现零碳园区。再进一步,能源活动的碳排放中包含了三部分。
电力只是E-间接排放的一部分,不能认为园区解决了100%绿色电力的问题,就等于零碳园区了。那么电力占到园区(受入)能源的比例是多少呢?每个园区的情况不一样,我们看个全行业平均值:2025年9月,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了《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研究蓝皮书》《能源科技创新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5》等6本智库报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已达30%。所以我们再捋一下零碳园区的排放构成情况。
也就是说,对不少园区来说,即使100%解决了园区绿色电力问题,在零碳园区的总体碳排放里,也只是相对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难度之一在于:园区所有的能源消费中,90%的清洁能源,比如很多园区还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油、气,这些传统的非电高碳能源如何实现90%清洁能源,电能替代是非常好的一条路径,但是目前技术手段无法实现电能对上述化石能源的大部分替代。也有非常多的其他技术减排手段,比如掺氢燃烧,CCUS等,这些也是零碳园区非常重要,甚至比绿色电力更为重要的减排措施。因为不同的园区排放结构迥异,实现零碳的路径是不同的。某种意义上,绿色电力对相当数量的,电力消费对应的碳排放占比不高的园区来说,只能算“配菜”,真正的主菜是工业过程减排、非化石能源减排,乃至全生命周期的减排。再往下说,无论是绿色电力的减排措施,还是其他,对园区入驻企业来说,需要满足绿色+经济+安全的三重目标,不仅仅是简单的绿色需求。减排措施的技术经济性如何?企业是否愿意为零碳园区的减排措施买单?这种买单措施如何形成零碳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举个例子,某工业园区曾经通过第三方投资,建设了集中式工业固废焚烧处理中心,并且实现了余热发电,燃烧灰渣的循环利
用,向区内企业收取一定的固废处理费用,但是不少企业认为处理费过高,宁可自行处理,甚至对园区的半强制要求颇有微词,最后园区的固废处理中心利用率偏低,余热发电机组无法实现经济运行,还需要增加外购燃料成本。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引导性指标要求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有些园区也在考虑建设类似的集中式固废循环利用中心,那么能否避免上述的情况出现?这还不算很多已建成园区在规划时并未考虑零碳需求,在土地、管廊、环保、外部配套等方面需要重新审批和修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比如绿电直连项目涉及到的电力线路走廊的征地、审批和建设。所以,零碳园区从概念上看是非常好的,但是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需要面临诸多挑战,对新能源来说虽然有非常多的机会,但是不能“拿着榔头看什么都是钉子”,用卖方思维而不是买方思维去理解零碳园区,更不能把零碳园区建设简单等同于园区新能源、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技术概念。零碳园区是一个运营重于建设,技术经济性重于技术先进性,系统性重于单项因素的,需要考虑20年长周期可持续低碳商业模式的综合系统工程,每个园区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路径设计,需要的是任重道远探索,尽量避免某些PPP项目的失败教训。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