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必须杀死他最欣赏的杨修?
“致命CP”,不过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权力交易?
如何分辨一部作品是真的“话里有话”,还是观众在“过度解读”?
——简介——
本期节目从京剧《曹操与杨修》出发,探讨为何“饺子与醋”的隐喻式创作经久不衰。
我们拒绝将杨修之死简单归结为“性格悲剧”,而是将其置于一场“致命CP”的情感框架下,运用阿尔都塞的“询唤”理论、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以及福柯的“话语”权力分析,层层剥开包裹在“灵魂知己”外衣下的权力真相。
最终,节目将引入弗里德里希·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为你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文本细读”工具,用以判断一坛文艺作品中的“醋”,究竟是创作者精心酿造的传世佳酿,还是评论者一厢情愿的过度阐释。
——时间戳——
10:10 当“一见钟情”的滤镜,撞上冰冷的权力交易。
20:21 权力的“询唤”:你如何心甘情愿地戴上为你定制的枷锁?
30:01 “赘阉遗丑”与“四世三公”
39:15 主奴辩证法:当镜子开始审判主人,就必须被打碎。
43:13 从“鸡肋”事件看一场终极默契的致命翻车。
53:27 权力是如何运作的?话语权的争夺。
56:35 屈原、李尔王、Wework创始人:跨越时空的权力悲剧原型。
1:18:58 为何,杨修必须死?
1:11:34 政治无意识:如何判断一坛“醋”是真的好,还是过度解读?
——知识拓展——
《曹操与杨修》,陈亚先。剧本原作,是理解本次讨论的起点。该剧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深刻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权力结构中的悲剧性宿命,是新时期历史剧的里程碑式作品。
《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路易·阿尔都塞。本文是阿尔都塞的核心文本,详细阐述了“询唤”(Interpellation)理论,即意识形态如何通过呼唤,将个人“塑造”为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主体”。
《精神现象学》,G.W.F.黑格尔。西方哲学史上的不朽巨著,其中的“主奴辩证法”章节深刻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形成必须通过他者的“承认”,以及权力关系中主人与奴隶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否定的辩证关系。
《政治的神学》,卡尔·施密特。20世纪极具争议的政治思想家施密特的代表作。书中提出了他最著名的论断:“主权者就是决断例外状态的人”,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主权、法律与政治决断关系的理解。
《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弗里德里希·詹姆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集大成之作。詹姆逊在书中提出“政治无意识”理论,认为一切文学文本都是社会矛盾的象征性解决方案,并提供了一套阐释该“无意识”的批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