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每一次社交,都是一场精密的自我审查吗?
为什么越是内卷的时代,越是平庸者当道?
一场追求自由的革命,如何为我们建造了一座无形的监狱?
——简介——
本期节目深入司汤达的经典《红与黑》,探讨为何我们当下的精神困境,早在两百年前的法国就已埋下伏笔。
我们将一同回到法国大革命那片动荡的精神废墟,剖析“旧制度”崩溃后,整个社会如何陷入涂尔干所说的“失范”状态。
借助尼采的“怨恨”(Ressentiment)理论,我们将解剖流亡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与底层平民于连·索莱尔之间复杂的嫉妒与猜忌链,揭示一场伟大的解放运动,是如何吊诡地催生了“多数人的暴政”,并最终建成一座由“他人目光”构筑的、绞杀一切卓越的现代监狱。
——时间戳——
09:32 “地基没了”:当革命砸碎确定性,自由为何带来失重感?
18:06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缘起与血腥的“雅各宾专政”
37:52 两种怨恨的样本:市长德·瑞纳与新贵瓦勒诺的零和博弈。
52:10 “优秀是原罪”:当嫉妒披上“政治正确”的外衣。
1:10:25 解放的悖论:砸碎了有形的旧监狱,却建成了由“他人目光”构筑的新监狱。
1:23:34 我们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只是获得了互相审查的自由。
——知识拓展——
《论美国的民主》,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本书是理解“多数人的暴政”这一概念最重要、最经典的思想源头。托克维尔深刻地预见了在平等的民主社会中,社会舆论如何可能成为一种比君主专制更强大的、无形的统治力量,从而压制个人的精神自由。
《旧制度与大革命》,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理解法国大革命为何爆发以及它复杂遗产的必读之作。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大革命并非一次彻底的断裂,而是旧制度下中央集权趋势的延续和强化,这为理解革命后法国社会陷入的困境提供了关键视角。
《道德的谱系》,弗里德里希·尼采。本书是尼采对西方道德观念的颠覆性批判,其中第一章详细阐述了“怨恨”(Ressentiment)这一核心概念。尼采认为,弱者由于无力反抗强者,便在精神上进行复仇,将强者的品质定义为“恶”,将自身的软弱定义为“善”,从而完成了“价值的重估”。
《社会分工论》,埃米尔·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奠基之作,书中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失范”(Anomie)概念。涂尔干指出,在社会结构急剧变迁、旧有规范瓦解而新规范尚未建立时,个体会因失去行为参照而陷入迷失、混乱甚至痛苦的状态,这精准地描述了大革命后法国的社会心理。
——BGM——